悬浮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微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工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悬浮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交联微球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12班
姓名:梁香港
学号: 201111034208
指导老师:周新华
悬浮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微球
摘要:在这次的实验中我们用悬浮聚合的原理制成交联微球。
悬浮聚合是将溶有引发剂(BPO)的单体在强烈搅拌和分散剂(PV A)的作用下,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而进行的聚合反应方法。
悬浮聚合的体系组成主要包括谁难溶性的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和分散剂四个基本成分。
聚合反应在单体液滴中进行,从单个的单体液滴来看,其组成及聚合机理与本体聚合相同,因此又常称小珠本体聚合。
本实验用悬浮聚合的原理制成交联微球。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加以引发剂,分散剂等其他试剂,在恒温的条件下,不同的用量与微球球径的关系。
并探究出最佳的用料比。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微球,研究了搅拌转速、水油比、分散剂和交联剂用量等对交联微球成球性及平均粒径的影响, 并用红外光谱对微球进行表征。
关键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悬浮聚合控制变量交联微球
一、前言
1.1 研究该课题目的:
PMMA作为最优秀的有机合成透明材料,除了代替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灯具、光学玻璃、商品广告橱窗、飞机玻璃等之外,近年来,各种改性PMMA在医药、通讯、电子电器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成为投资的热点。
聚合物微球已经成为重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发展用于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领域。
由于这种应用上的过渡,对于聚合物微球粒径和均一性及其功能的精确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功能性单体制备的功能聚合物微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有机玻璃(PMMA),还广泛地用于制造其它产品如涂料、粘合剂、PVC改性剂(ACR、MBS)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利用MMA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合成具有多功能、高性能和有附加价值的新型聚合物和改性材料,给使用者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来对聚合物进行后设计。
所以,我们此次以聚乙烯醇(PVA)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微球。
相比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具有散热容易,间歇生产,产物比较纯净等特点。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最优秀的有机合成透明材料,透光率达92%,雾度不大于2%。
PMMA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拉伸、弯曲、压缩等强度均高于聚烯烃,也高于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冲击韧性较差,但也稍优于聚苯乙烯。
浇注的本体聚合PMMA(例如航空用有机玻璃板材)拉伸、弯曲、压缩等力学性能更高,可以达到聚胺、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的水平。
PMMA具有良好的介电和电绝缘性能、优异的抗电弧性。
PMMA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并不高,但耐老化性能优良。
1.2 PMMA的应用:
PMMA可以采用浇铸、注塑、挤出、热成型等工艺加工,并具有良好的后加工性能。
PMMA作为性能优异的透明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灯具、照明器材、光学玻璃、各种仪器仪表表盘、罩壳、刻度盘、光导纤维、商品广告橱窗、广告牌、飞机座舱玻璃、飞机和汽车的防弹玻璃、各种医用、军用、建筑用玻璃等领域。
1.3 应用研究热点:
由于PMMA具有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性能,其开发应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目前已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1)光学显示材料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显示产业进步迅速,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显示装置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作为显示产业主流产品的显像管正在逐渐消失,多种形态的平面显示器(FPD)渐渐占据巿场主流,其代表产品有TFT-LCD、PDP、EL等。
目前,TFT-LCD和有机EL在显示器领域,TFT LCD和 PDP在全平电视(FPD TV)领域,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TFT-LCD 没有自身发光的光源,为此开发了背光板。
导光板是背光板的核心组件。
使用最普遍的导光板材料是光穿透性和耐候性最好的塑料——光学用PMMA。
PMMA因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而可创造出亮丽的外观,因而广泛使用于导光板。
用于导光板的PMMA需要彻底的异物处理,光特性也比一般PMMA更优良。
采用PMMA制造的塑料光纤柔韧性和抗震性良好
(2)彩色门窗
双色共挤技术是欧洲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技术,它采用PMMA或ASA(丙烯、苯乙烯和丙烯酸酯三元聚合物)与PVC共挤,使塑料门窗拥有极高的耐候性和丰富稳定的色彩。
PMMA和ASA同属丙烯酸类树脂,耐候性和加工性能十分优良,可以大幅度提升塑料门窗的耐候性、光泽度、耐腐蚀、耐热等性能。
采用这种工艺还可以生产双彩色门窗,即两个可视面(门窗的内外两面)可以是不同颜色,更好地解决装饰个性化及与环境的适应性。
1.4 悬浮聚合原理
悬浮聚合是将单体以微珠形式分散于介质中进行的聚合。
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完全一样,每一个微珠相当于一个小的本体。
悬浮聚合克服了本体聚合中散热困难的问题,但因珠粒表面附有分散剂,使纯度降低。
当微珠聚合到一定程度,珠子内粒度迅速增大,珠与珠之间很容易碰撞粘结,不易成珠子,甚至粘成一团,为此必须加入适量分散剂,选择适当的搅拌器与搅拌速度。
由于分散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在选择分散剂的各类和确定分散剂用量时,要随聚合物种类和颗粒要求而定,如颗粒大小、形状、树脂的透明性和成膜性能等。
同时也要注意合适的搅拌强度和转速,水与单体比等。
本实验原理为:在一定的分散介质水中,加入定量的苯乙烯单体,通过搅拌器产生的剪切作用力,以及液滴的界面张力和水溶性分散剂的作用,使油相单体能够分散成液滴,并且稳定地悬浮于介质水中。
在油溶性引发剂的作用下,在液滴内进行聚合。
二、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搅拌器 ;密封套 ;温度计;温度计套管 ;冷凝管;三口瓶;恒
温水浴槽。
2.2 实验药品:甲基丙烯酸甲酯(MMA)、NaOH ,去离子水,无水氯化钙,聚乙烯醇(PV A),
碱式碳酸镁,过氧化苯甲酰(BPO),双甲基丙烯酸甲酯(EGDMA),氯化钠。
2.3 实验目的:得到球径大小均匀的微球
2.4 实验流程简图
20mL 水两次洗涤盛
预先已溶解引发剂的
2.5 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1. 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微球粒径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理论依据:PVA是水溶性高分子,在悬浮体系中,PVA大分子链会在油/水界面发
生吸附, 即吸附在单体油滴周围,形成阻止油滴相互碰撞而发生聚并的立体障碍,对分散
相油滴起保护作用; 而且PVA还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单体油滴
的分散。
随着PVA用量的增多,油滴周围的PVA 保护膜变厚,分散相聚并作用减弱,
所以在一定搅拌器转速下,微球粒径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2. 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油两相之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小,随着水油相比的
减小,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稍有减小,变化不大;
理论依据:因为随着水油两相比的减小,单位体积连续相中分部的分散相液滴减少,相
互碰撞的几率减小,降低了液滴聚并的几率,最终使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但水油相
比变化不太大,微球的粒径变化也不大。
2.6 实验步骤
悬浮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步骤
改变PV A 的用量
1.实验步骤
(1)配置5%PV A 溶液备用
在圆口烧瓶中加入5gPV A ,加入95mL 蒸馏水,于磁式搅拌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使其溶解,温
度90℃,搅拌速度适中。
(2)准确称量4gNaCl 、0.3g 碱式碳酸镁于三口瓶中,加入105mL 蒸馏水,加热搅拌使其
溶解,水浴温度设置60℃,转速控制在400-420n/min 。
(3)准确称量0.15gBPO 于25mL 锥形瓶中,量取15mLMMA 瓶中使其溶解,盖好塞子。
(4)加热15min 后,量取5 mL 预先准备好的PV A 溶液于三口瓶中,继续加热搅拌15min 。
(5)15min 后,加入溶解了BPO 的MMA 此时温度设置为80.5℃,转速不变。
(6)反应1h 后,用胶头滴管取出少量反应产物进行观察,待有微软球出现再加热反应
10-15min ,此时微软球变为硬微球,再加热10min 可停止加热。
(7)迅速将反应产物倒入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使其冷却。
分别用稀盐酸、蒸馏水多次
洗涤,然后进行抽滤,抽滤在70℃进行干燥。
若拌桨上有结块,应及时处理。
(8)将干燥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进行筛分,然后对不同孔径的粒子称重,并记录。
(9)改变步骤(4)中PV A 的量为10.74mL 、14.91mL 重复以上实验。
之后的实验分别改变油水比例、BPO 用量、转速来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同上。
2. 实验装置图
图1 悬浮聚合装置图
1-搅拌器 2-密封套 3-温度计
4-温度计套管 5-冷凝管6-三口瓶
*
三、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
PVA 用量 BPO 用量 聚合温度 水体积 6目 8目 14目 18目 20目 26目 60目 80目 总质量 1
5 0.15 80.5 105 0.0000 0.0000 0.8480 3.2305 0.3384 2.876
6 3.882
7 0.0000 11.1762 2
10.74 0.15 80.5 105 0.0000 0.0620 1.5815 2.4769 0.3373 2.2441 3.3450 0.0000 10.0468 3
14.91 0.15 80.5 105 0.1919 1.6683 6.1604 1.7579 0.1027 0.3989 0.0000 0.0000 10.2801 4
10.74 0.15 80.5 75 0.0000 1.0430 3.3810 1.8020 0.1740 1.0630 1.0873 0.0000 8.5503 5
10.74 0.15 80.5 135 0.0000 0.0000 0.0000 1.0644 0.1890 1.9429 4.3945 0.0000 7.5908 6 10.74 0.15 77.5 105 0.0000 0.5976 3.6341 1.8274 0.1643 0.4192 0.0886 0.0000 6.7312
7 10.74 0.15 85.5 105 0.0000 0.0000 0.43174.50000.50002.70000.44100.00008.5727
8 10.74 0.12 80.5 105 0.0000 0.0000 0.0481 0.3040 0.1003 1.7710 4.4691 0.0000 6.6925
9 10.74 0.0895 80.5 105 0.0000 0.0000 0.0380 0.9011 0.0000 2.0464 4.0465 0.0000 7.7207
实验PVA用
量
BPO用
量
聚合温
度
水体积6目8目14目18目20目26目60目80目
1 5 0.15 80.5 105 0.00% 0.00% 7.59%28.91%3.03%25.74%34.74%0.00%
2 10.74 0.15 80.5 105 0.00% 0.617% 15.74%24.65%3.36%22.34%33.29%0.00%
3 14.91 0.15 80.5 105 1.867% 16.23% 59.93%17.10%1.00% 3.88%0.00%0.00%
4 10.74 0.1
5 80.5 75 0.00% 12.20% 36.74%21.61%2.06%27.39%0.00%0.00%
5 10.74 0.15 80.5 135 0.00% 0.00% 0.00%31.39%3.24%20.20%45.17%0.00%
6 10.74 0.12 80.5 105 0.0000 0.0000 0.0481 0.3040 0.1003 1.7710 4.4691 0.0000
7 10.74 0.0895 80.5 105 0.0000 0.0000 0.0380 0.9011 0.0000 2.0464 4.0465 0.0000
8 10.74 0.15 77.5 105 0.00% 8.89% 48.05%25.98%2.74%17.08%0.00% 6.67%
9 10.74 0.15 85.5 105 0.00% 0.00% 5.04%50.15%5.95%32.12%6.74%0.00%
四、各种因素对聚合体系成球性能及对PMMA微球粒径的影响
文中系列地改变了成球过程中的各种条件,探索了各种因素对悬浮聚合体系的成球性能及对微球粒径的影响规律。
实验中发现,如果条件不适合,聚合物很难成球,或成球率低,
或成球后粘在一起不易分离;如果条件适当,则聚合产物为白色的微球。
4.1.分散剂的影响(实验4、5、6)
本聚合体系是水包油型(O/W)悬浮体系,故选用PVA作为分散剂。
固定其它条件,改变PVA的用量(占分散介质的质量百分数),考察了PVA用量对PMMA微球粒径的
影响。
图给出了微球平均粒径随PVA用量的变化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PVA
用量的增加,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PVA是水溶性高分子,在悬浮体系中,PVA大
分子链会在油/水界面发生吸附,即吸附在单体油滴周围,形成阻止油滴相互碰撞而发生聚
并的立体障碍,对分散相油滴起保护作用;而且PVA还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油/水界面张
力,有利于单体油滴的分散。
随着PVA用量的增多,油滴周围的PVA保护膜变厚,分散
相聚并作用减弱,所以在一定搅拌器转速下,微球粒径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实
验中发现,当PVA的含量较大(>1.1%)时,微球容易发生粘联现象。
为制备粒径较
大的微球,本研究取2%为分散剂适宜用量。
图:
4.2.水油比的影响(实验7、6、8)
固定其它条件,改变水油两相之比制备了共聚物微球,考察了水油相比对体系成球性能及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图给出了微球的平均粒径随水油相比例的变化曲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水油两相之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小,随着水油相比的减小,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稍有减小,变化不大。
这是因为随着水油两相比的减小,单位体积连续相中分部的分散相液滴减少,相互碰撞的几率减小,降低了液滴聚并的几率,最终使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但水油相比变化不太大,微球的粒径变化也不大。
实验中发现,当水相与油相的比值大于5.5时,由于油相的量相对较少,其分散度相对较大,比表面增大,分散剂用量相对不足,导致微球容易相互粘结,不易分离。
为制备粒径较大的微球,本研究取5:1为适宜的水油比。
图:
4.3引发剂的影响(实验10、9、7)
随引发剂用量增加,①聚合物粒子的平均粒径 a 增加②聚合物粒径的分散系数存在一个最低值为BPO/MMA=0.8%。
分散聚合存在连续相内和粒子相内两种聚合场所。
在反应初期主要在连续相内,此时的反应主要是溶液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由溶液聚合反应可知,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呈0.5 次方根指数下降,即Mn ∞[IJ- 0 . 5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分子链的溶解度随其分子量的减小而明显地增加,使成核的数目减小,粒径增加。
图
五、探究实验的最佳比例
综合上述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研究
)
1.实验步骤
(1)配置5%PV A溶液备用
在圆口烧瓶中加入5gPV A,加入95mL蒸馏水,于磁式搅拌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使其溶解,温度90℃,搅拌速度适中。
(2)准确称量4gNaCl、0.3g碱式碳酸镁于三口瓶中,加入75mL蒸馏水,加热搅拌使其溶解,水浴温度设置60℃,转速控制在400-420n/min。
(3)准确称量0.12gBPO于25mL锥形瓶中,量取15mLMMA瓶中使其溶解,盖好塞子。
(4)加热15min后,量取10.74mL预先准备好的PV A溶液于三口瓶中,继续加热搅拌15min。
(5)15min后,加入溶解了BPO的MMA此时温度设置为80.5℃,转速不变。
(6)反应1h后,用胶头滴管取出少量反应产物进行观察,待有微软球出现再加热反应10-15min,此时微软球变为硬微球,再加热10min可停止加热。
(7)迅速将反应产物倒入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使其冷却。
分别用稀盐酸、蒸馏水多次洗涤,然后进行抽滤,抽滤在70℃进行干燥。
若拌桨上有加快,应及时处理。
(8)将干燥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在分析天平称重,并记录。
(9)改变步骤(4)中PV A的量为2%、1.5%g重复以上实验。
2.实验现象
(1)搅拌加热开始后,溶液变浑浊;加入单体后,出现油状小液滴;溶液由白色透明变为乳白色;油状液滴变为微软球、硬微球。
(2)实验得出的产率最高的是PV A占单体2%,且微粒分散在0.7mm-0.1mm。
分散均匀。
实验1
PVA用量BPO用
量
聚合温
度
水体积6目8目14目18目20目26目60目80目总质量
10.74 0.15 80.5 75 0.0000 1.0430 3.3810 1.8020 0.1740 1.0630 1.0873 0.0000 8.5503
1.实验步骤
(1)配置5%PV A溶液备用
在圆口烧瓶中加入5gPV A,加入75mL蒸馏水,于磁式搅拌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使其溶解,温
度90℃,搅拌速度适中。
(2)准确称量4gNaCl、0.3g碱式碳酸镁于三口瓶中,加入75mL蒸馏水,加热搅拌使其溶
解,水浴温度设置60℃,转速控制在400-420n/min。
(3)准确称量0.15gBPO于25mL锥形瓶中,量取15mLMMA瓶中使其溶解,盖好塞子。
(4)加热15min后,量取10.74mL预先准备好的PV A溶液于三口瓶中,继续加热搅拌15min。
(5)15min后,加入溶解了BPO的MMA此时温度设置为80.5℃,转速不变。
(6)反应1h后,用胶头滴管取出少量反应产物进行观察,待有微软球出现再加热反应
10-15min,此时微软球变为硬微球,再加热10min可停止加热。
(7)迅速将反应产物倒入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使其冷却。
分别用稀盐酸、蒸馏水多次
洗涤,然后进行抽滤,抽滤在70℃进行干燥。
若拌桨上有加快,应及时处理。
(8)将干燥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在分析天平称重,并记录。
2.实验现象
(1)搅拌加热开始后,溶液变浑浊;加入单体后,出现油状小液滴;溶液由白色透明变为
乳白色;油状液滴变为微软球、硬微球。
(2)实验得出的产率最高的是PV A占单体2%,且微粒分散在0.7mm-0.1mm。
分散均匀。
.实验2
PVA用量BPO用
量
聚合温
度
水体积6目8目14目18目20目26目60目80目总质量
10.74 0.15 80.5 105 0.0000 0.0620 1.5815 2.4769 0.3373 2.2441 3.3450 0.0000 10.0468
1.实验步骤
(1)配置5%PV A溶液备用
在圆口烧瓶中加入5gPV A,加入95mL蒸馏水,于磁式搅拌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使其溶解,温
度90℃,搅拌速度适中。
(2)准确称量4gNaCl、0.3g碱式碳酸镁于三口瓶中,加入105mL蒸馏水,加热搅拌使其
溶解,水浴温度设置60℃,转速控制在400-420n/min。
(3)准确称量0.15gBPO于25mL锥形瓶中,量取15mLMMA瓶中使其溶解,盖好塞子。
(4)加热15min后,量取10.74mL预先准备好的PV A溶液于三口瓶中,继续加热搅拌15min。
(5)15min后,加入溶解了BPO的MMA此时温度设置为80.5℃,转速不变。
(6)反应1h后,用胶头滴管取出少量反应产物进行观察,待有微软球出现再加热反应
10-15min,此时微软球变为硬微球,再加热10min可停止加热。
(7)迅速将反应产物倒入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使其冷却。
分别用稀盐酸、蒸馏水多次
洗涤,然后进行抽滤,抽滤在70℃进行干燥。
若拌桨上有加快,应及时处理。
(8)将干燥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在分析天平称重,并记录。
2.实验现象
(1)搅拌加热开始后,溶液变浑浊;加入单体后,出现油状小液滴;溶液由白色透明变为乳白色;油状液滴变为微软球、硬微球。
(2)实验得出的产率最高的是PV A占单体2%,且微粒分散在0.7mm-0.1mm。
分散均匀。
五、结论
本次实验总共做了11次。
在碱式碳酸镁0.3g,氯化钠4g不变的情况下探究PV A,BPO、温度、油水比对球径大小的影响。
通过悬浮聚合成功制得了粒径可控的交联微球PMMA,微球球形度较好,粒径分布均匀。
影响聚合体系成球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分散剂用量、引发剂的用量、与水油相的比例。
制备粒径较大而球形度好的PMMA 微球,适宜的条件为:分散剂用量为2%,搅拌速度为400r/min,水油相比为5,引发剂用量为0.8%,碱式碳酸镁2%,NaCl4g。
微球粒径分布在0.7mm-1.0mm。
制备粒径较小的PMMA微球,适宜条件为:分散剂用量为5%,搅拌速度为400r/min,水油相比为5,引发剂用量为0.5%,碱式碳酸镁2%,NaCl4g。
微球粒径分布在0.355mm-0.4mm。
六、红外表征
采用WQF- 3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 经溶液制样法对产物进行表征,所得谱图如图所示。
官能团及其对应峰分别是:3 009~ 2 956 cm- 1处的峰对应的是: CH3 ) 、) CH2 )的C) H 对称伸缩振动; 1 727cm- 1处的峰对应的是:酯基的C O的伸缩振动; 1 450 cm- 1处的峰对应的是: CH3 ) 、) CH2 ) 的C) H 反对称变形振动; 1 200cm- 1处的峰对应的是: 酯基的C) O的伸缩振动; 970cm- 1处的峰对应的是: C) O) C 的伸缩振动。
另在750 cm- 1处有一个杂质峰, 可能是稳定剂所带氨基的C) N面外弯曲振动引起的。
又因图中没有明显的C-C特征峰( 1 675~ 1 625 cm- 1 ), 可见红外光谱显示为PMMA的结构。
图 PMMA微球的红外谱图
经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发现在3005.07、1738.01、1435.24、1268、976.04处有明显的峰值,着对应着含有CH3)CH2)CH的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及反对称振动;酯基的CO的官能团,则证明产品中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物质,鉴于吸收峰含有其他峰值与吸收峰与理论吸收峰有少量的偏差,表示在分离过程中产品含有杂质。
七、实验心得
本次综合性实验给予我们一个挑战的机会。
我们要去自己找资料。
然后进行分析,确定出实验方案。
还要对时间进行计划。
为期7天地综合性实验你如何安排好在哪一天完成哪一步工作。
比如,本次的悬浮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微球。
当中我们讨论的是3个变量即分散剂的用量,引发剂的用量,油水比等因素对悬浮聚合微球颗粒粒径的影响。
这些,我们必须先计划1-2天的时间研究出如何制备出微球的工艺条件。
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把握接下来的工作。
接着,每天完成对一个变量的研究。
一天做产品的表征。
剩下的一天是当遇到突发事件或进展不顺利时所保留的时间。
在此期间,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
为期7天地综合性实验,每做一次实验大概需要2-3小时,要考虑多种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就必须做多次控制变量实验。
平均下来每天要做3-4次实验。
假如单独一人完成,一来是效率低,而来是你会撑不住一天做这么久的实验。
并且,当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结合各自不同的意见寻找出问题的原因。
可见,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本次实验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
此外,老师的指导也是本次实验成功的重要关键。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屡屡失败。
经过本小组的讨论,结合对实验失败的分析,我们寻求老师失败问题原因所在。
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我们的分析讨论,重新确定了实验工艺条件。
在成功之时,我们无比开心。
相信大家也有相同的感觉吧。
经过了这次综合性实验,我发现这样的实验才是真正的实验。
这样的实验才是快乐的实验。
当一个人在实验中失败时,那一刻他虽然会失望,心灰意冷。
但当他重新振作起来,重
复一次又一次实验,当他成功的那一刻,他会发觉,这世间是多么的美好。
我们做人的这一生,坑坑跌跌是难免的。
重要的是你如何站起来重新开始,我们不怕失败,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成功!成功或失败,也需要朋友来分享。
在一个团队中,我们失败了,我们会相互鼓舞再接再厉。
当我们成功了,我们会举杯喝彩,共同分享这快乐的一刻。
这次为期仅7天地综合性实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不单单是书本上得东西,还有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