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

——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

赵万民史靖塬黄勇

【摘要】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背景,聚焦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主要问题,介绍了“明确规划时序、重塑空间结构、界定编制层级”的时空统筹战略;阐述“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下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人居环境科学实践论指导下的农村社区空间统筹模块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宝鸡市高新区

“中国的人居环境具有明显的二元特性,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实行的是两套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这些不同的政策导致了城乡居住环境的资源投入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巨大差异”[1]。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该模式及由此产生的城乡差异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瓶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解城乡差异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和政治经济保持稳定持续进步的重要命题。在相对独立的专业规划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已经成为城乡规划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为例,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

1规划背景

1.1研究区概况

地处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当地地形复杂,山、川、塬兼备,总体呈“六山—水三分田”格局,冬寒夏炎且干燥少雨[2]。在“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统一发展”的背景下,宝鸡市于2009年将其高新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三个城乡统筹示范区之一,旨在探索实现“工农协调、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的思路。[3]。宝鸡市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初期,高新区主要依托本地优势工业资源,扶持培育了以稀有金属加工为主的新材料和以数控机床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目前该区已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将区郊台塬地区的“马营、八鱼、磻溪、千河、天王、钓渭”等六镇纳入统辖范畴(图1),科学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该区目前的工作重点和核心内容。

1.2高新区城乡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

1.2.1 西北台塬地形,生态环境脆弱

拓界后的高新区是宝鸡市城乡环境间的过渡带,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区域内城乡发展极不平衡[4]。位于市区的川道区域地势平坦,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而农村主要分布在生态承载力薄弱的黄土台塬区域,受坡度高差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条件艰苦,过度垦殖及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在台塬地形制约、人地关系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现实困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统筹,引导城乡空间合理拓展并优化区域生态格局,是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

1.2.2产业级差较大,加剧城乡差异

目前区内高新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未对城乡发展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工业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反哺作用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与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融合度不高。较大的产业级差形成加剧城乡差异的主要动力,需要在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优化用地结构,解决三次产业间联动性与互补性过弱所带来的级差问题(图2)。

1.2.3设施配置分割,农村环境恶化

规划区城乡设施空间配置分割明显,农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在公共利益导向下形成设施一体化网络,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保障社会公正公平。同时,由于规划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程度较高,行政村及居民聚集点规模大小不等,布局散乱。随着城区扩张,部分宅基地及农田土地受到侵占。

农民自建房质量较差,部分有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开展整治工作(图3略)。

1.3 人居环境科学时空观指导下的统筹发展战略

汇“时间—空间—人间”于一体的时空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要价值观之一。时空观打通了城市、乡村和荒野之间的地域堡垒,最大限度地描绘了人类聚居的客观规律。[5]。基于此规律,本规划在梳理高新区历史演进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建设活动,并贯彻于关天经济区、市镇全域、农村社区乃至居住单元所同构的空间统筹体系。将时间与空间相关要素充分提炼后,最终形成“明确规划时序—重塑空间结构—界定编制层级”的全域空间统筹发展战略。

1.3.1 明确规划时序

明确“近—中—远”有机结合的规划时序,有效控制城乡全域发展进程。城乡用地布局自近期2020年的60.4km2,扩至中期2030年的89.4km2,远期规划即2050年,城乡总用地将达99.7km2,规划总人口为95.01万。

1.3.2重塑空间结构

依据地理、人口、现状发展情况等客观条件,突破行政界限,将规划区划分为台塬,台塬及浅山、川道三类模块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及保障体系;再结合产业、设施、生态等现状,将规划范围分为包括高新核心区、科技新城片区、千河片区、磻溪片区、钓渭片区及南部生态管理单元①在内的六大分区,以便于规划控制(图4)。

1.3.3界定编制层级

界定“宏观—中观—微观”的编制层级,完成“总体空间布局—分区要素控制—农村社区建设”的全域覆盖空间规划体系。确定“双层串珠组团”的城乡拓展模式及“双核两带多廊”的空间整体结构;通过编制分区图则,保证用地,交通与设施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链、劳动力与信息流在各区间的有效引导与流动;最终依据地形差异条件,开展不同类型农村社区的示范建设活动。

2 “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理论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强调面对复杂格局,以建筑及规划学科为中心,有目的地向外围展开,在有关科学中探寻结合点,以综合控制物质建设活动[1:106]。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复杂性强且集约度高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的关键问题涵括多学科领域。在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采取融贯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

角度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正等需求与空间规划充分协调整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城乡人居环境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

2.1 产业经济理论下的空间布局一体化模式

产业布局经济理论始于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学说,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工业布局思想,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业梯度转移探索,以及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6-7]。本规划在该理论指导下,尝试整合产业资源,优化经济空间结构。

首先,以各大产业集群为“棱角”,打造具备集聚和辐射效应的高新区产业总体布局“七棱钻石模型”。提升第二产业的同时,通过与金融商贸、地产开发、教育培训等第三产业之间的高效嫁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以农业产业化、农业旅游、生态农业为载体,将农业资源服务于二、三产业。最终实现“三产联动、资源整合”的“钻石组合”(图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