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命题作文指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民族精神中。五代十国,中华大地政权林立,社会动乱,“爱好和平、渴求统一” 的精神让中国重归统一;近代中国,国家分崩离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无数有志青年为争取国家独 立、民族解放而持续奋斗;当代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天下大同,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中 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作文指导 命题作文
目录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材料作文 命题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立意突破
目录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选材用材突破 构思布局突破 思想深刻突破 文采表达突破
第2课命题作文Fra bibliotek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定题目,按题目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写作。近年来,北京 卷一直以“二选一”的方式,分别命制一道议论文和一道记叙文作文题,要求考生 根据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表达自己的认识。
澎湃新闻稿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当今人们看到的东西,其实绝大多数只是媒体人想让普通民众看到的东西,真相往往是被折射扭曲了的。所以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要想不被喧嚣淹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最重要的一环。
信息世界固然喧嚣,但只要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做好自己那一环,不传播喧嚣,不制造喧嚣,通过自己的 思考免受喧嚣的打扰,并把喧嚣当作窥探社会“全豹”的机会,那么,世界即使再繁杂,我们也能在心中修篱种 树。
总体而言,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柔软坚实”的一面,又要写出其“ 不易折断”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角度入 手,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是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中 国虽历经战乱和王朝的更替,但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既表现在 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 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在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坚实”的一面, 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是其“不易折断”的一面 。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出 文明的韧性。
本题由材料、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显著又相互融合,形成 一道完整的作文题。本题的材料部分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对“韧性”这一概念的解释。第二句 和第三句叙述了中华文明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逢关键时刻表 现得更为明显。第四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示了文明的韧性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意义。第一部 分的材料为试题做了铺垫,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考生作答。第二部分明 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文明的韧性”,文体为议论文。明确文体是对考生提出的要求。考生如 果文体意识淡薄,写的不是议论文,那所写作文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等文。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 文体特征,强调了观点、论据和论证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
谢 谢观 赏
题目的内容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体会,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 典型材料作文。以全新的视角描写丰富的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此类作文题 在高考中也占着最大的比重。如2019年北京卷的第②道作文题,利用2019年是“ 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的特殊年份,要求考生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此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激发文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
【点评】论点明确,入题自然。文章从《说文解字》对“韧”的解释入手,引出对话题的思考
。分析时,能够从文明的各个角度进行拓展,表达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由衷赞美。整篇文章论点鲜明, 论据明确,观照古今,展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无处不在。
【写作指导】“喧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了两种解释:作形容词用是形容“声音杂乱;不清
净”;作动词用则有“叫嚣;喧嚷”之意。也就是说作动词用时“喧嚣”应是个贬义词。材料中的文字针对 “喧嚣”所体现的态度也是否定的。因此,考生行文时一定要注意对“喧嚣”感情色彩的把握,千万不要把 “喧嚣”这一现象正面化、积极化。实际行文中,有的考生将“喧嚣”等同于“热点”,这是严重的偷换概 念。热点现象、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喧嚣”则一定是负面的。我们对待“喧嚣”的态 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面对“喧嚣”的态度,表明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的路也因而不同。
立意角度三: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从西方到东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富有贵族到市井贫民等无不 喧嚣,既然现实社会是喧嚣的,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喧嚣中求生存,求发展。一味地迎合跟进不是办法,一 味地逃离也非妙策,那么,可否考虑一种折中的方法,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面对喧嚣 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的确,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杂乱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面对这样喧嚣的世界,怎样处理 好我们与纷繁芜杂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正确面对喧嚣社会的关键。 《人间食粮》中有这样一句话:“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在这个网络极度 发达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同样的信息,一个要有所作为的人,注定是不能靠逃避喧 嚣来解决问题的。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决定了是喧嚣的信息影响他,还是他从喧嚣的信息 中有所收获。前不久,腾讯推送了一条有关“婚闹”引起人员伤亡的新闻,有的人只停留在可笑与荒 谬的事件表面,乐此不疲地转发;而有的人则热衷思索探讨这种婚姻风俗是否应顺应时代而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中。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景观,还是五代十国社会 动乱、文化发展停滞的衰微气象;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还是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中华文化虽历经坎坷,但经久不衰。正是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华民族精 神才得以涵养;正是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克服一个个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写作指导】立意角度一:面对喧嚣,很多人不能自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喧嚣起来,形成了一种
“塔兰泰拉舞”现象。对此,我们应持批判态度。这是被物欲所迷惑,被他人不好的观念所带动的一种集体 无意识的选择,其本质是缺少明确的“自我认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己的定位。
立意角度二:面对喧嚣,也有人本能地选择规避或逃离。这些人是清醒的,但这种是否是最好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可以赞美,毕竟“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不逃离就要被淹没,不仅会丧失掉自己的个性,而且会 丧失掉自己的操守。也可以批判,因为我们这个“地球村”不是需要隐士的“桃花源”。此外,还可以综合 分析选择逃离的利弊。
结构完整,气势磅礴。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从具有韧性的汉字、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中国人的 品格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准确丰富。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展示出具有冲击力的行文风格。
表达准确,用语成熟。文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蕴。考生选择了文化氛围浓厚的语言形式,以准确 生动的分析,揭示了文明的韧性所具备的特点。
发生改变,进而联想到我们许多的传统风俗是否应发生改变,怎么改变。前者在喧嚣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后者 在喧嚣中发展着自己的智慧。林清玄曾说:“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若是拥有深厚的情感、深刻 的思想,就会从世间浮华万象中看出深刻,成为影响喧嚣的人,而不是被喧嚣控制绑架的人,你会成为一个冷静 面对喧嚣并能从中窥得奥秘的人,而不是逃离喧嚣不闻窗外之事的“隐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净”。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世界、 娱乐圈等,很多人认为用喧嚣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 种多样、耐人寻味的: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或是享受,还有人…… 请以“面对喧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以“文明的韧性”为题,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 的韧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足够的认识。本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引导考生理解 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祖国发展的关联,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考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 解与认同。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 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进行多维度联想思考。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层次的 考生能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点评】本文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旁征博引,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大多数考生只重视举例论证
和对比论证的运用,而往往忽视引证法的使用,有的考生虽然有引用的意识,但由于积累不够,引喻失义, 反倒画蛇添足。而本文却能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话语,或引出观点,或作为论据,无不贴切自然,鲜活有 力。当然,这篇文章也并非完美无缺,其深刻度尚待开掘,事例表述还待清晰有力,这些如能改善,文章定 能更上一层楼。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社会都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想要不被卷入喧嚣的旋涡,就要坚持自己 的判断,不人云亦云。如今“网络喷子”和“键盘侠”笑傲江湖,他们偏激、极端的语言煽动着不安的情绪。 当年刘翔因伤退赛,一时间谩骂与指责如潮水般汹涌。其实,这当中有多少人是在了解情况后自己做出的判断 ?这种喧嚣甚至左右了当时的媒体,以至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在提及刘翔退赛风波时表示了深深的歉意。“论至 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面对喧嚣的社会,我们要详细了解真实情况,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敢于坚持 自己的判断。我们要做喧嚣世界的下棋人,而不要成为喧嚣社会的棋子。
(2019年北京卷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 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 、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明的韧性 韧,《说文解字》将它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 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 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得以流传至今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秦 始皇统一简化字体的小篆、去繁就简的隶书、笔画连绵的草书、规矩严整的楷书、潇洒活泼的行书 ,再到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顺势而变,应时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 良淳朴,所以中国人待人接物随和热情,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韧性”,不会盲目跟从别人。我们讲求包 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的共性,却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自己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 在发展路上,既有合作共享之柔,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 柔相济方增新篇。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作文指导 命题作文
目录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材料作文 命题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立意突破
目录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选材用材突破 构思布局突破 思想深刻突破 文采表达突破
第2课命题作文Fra bibliotek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定题目,按题目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写作。近年来,北京 卷一直以“二选一”的方式,分别命制一道议论文和一道记叙文作文题,要求考生 根据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表达自己的认识。
澎湃新闻稿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当今人们看到的东西,其实绝大多数只是媒体人想让普通民众看到的东西,真相往往是被折射扭曲了的。所以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要想不被喧嚣淹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最重要的一环。
信息世界固然喧嚣,但只要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做好自己那一环,不传播喧嚣,不制造喧嚣,通过自己的 思考免受喧嚣的打扰,并把喧嚣当作窥探社会“全豹”的机会,那么,世界即使再繁杂,我们也能在心中修篱种 树。
总体而言,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柔软坚实”的一面,又要写出其“ 不易折断”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角度入 手,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是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中 国虽历经战乱和王朝的更替,但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既表现在 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 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在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坚实”的一面, 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是其“不易折断”的一面 。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出 文明的韧性。
本题由材料、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显著又相互融合,形成 一道完整的作文题。本题的材料部分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对“韧性”这一概念的解释。第二句 和第三句叙述了中华文明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逢关键时刻表 现得更为明显。第四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示了文明的韧性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意义。第一部 分的材料为试题做了铺垫,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考生作答。第二部分明 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文明的韧性”,文体为议论文。明确文体是对考生提出的要求。考生如 果文体意识淡薄,写的不是议论文,那所写作文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等文。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 文体特征,强调了观点、论据和论证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
谢 谢观 赏
题目的内容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体会,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 典型材料作文。以全新的视角描写丰富的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此类作文题 在高考中也占着最大的比重。如2019年北京卷的第②道作文题,利用2019年是“ 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的特殊年份,要求考生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此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激发文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
【点评】论点明确,入题自然。文章从《说文解字》对“韧”的解释入手,引出对话题的思考
。分析时,能够从文明的各个角度进行拓展,表达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由衷赞美。整篇文章论点鲜明, 论据明确,观照古今,展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无处不在。
【写作指导】“喧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了两种解释:作形容词用是形容“声音杂乱;不清
净”;作动词用则有“叫嚣;喧嚷”之意。也就是说作动词用时“喧嚣”应是个贬义词。材料中的文字针对 “喧嚣”所体现的态度也是否定的。因此,考生行文时一定要注意对“喧嚣”感情色彩的把握,千万不要把 “喧嚣”这一现象正面化、积极化。实际行文中,有的考生将“喧嚣”等同于“热点”,这是严重的偷换概 念。热点现象、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喧嚣”则一定是负面的。我们对待“喧嚣”的态 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面对“喧嚣”的态度,表明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的路也因而不同。
立意角度三: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从西方到东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富有贵族到市井贫民等无不 喧嚣,既然现实社会是喧嚣的,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喧嚣中求生存,求发展。一味地迎合跟进不是办法,一 味地逃离也非妙策,那么,可否考虑一种折中的方法,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面对喧嚣 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的确,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杂乱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面对这样喧嚣的世界,怎样处理 好我们与纷繁芜杂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正确面对喧嚣社会的关键。 《人间食粮》中有这样一句话:“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在这个网络极度 发达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同样的信息,一个要有所作为的人,注定是不能靠逃避喧 嚣来解决问题的。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决定了是喧嚣的信息影响他,还是他从喧嚣的信息 中有所收获。前不久,腾讯推送了一条有关“婚闹”引起人员伤亡的新闻,有的人只停留在可笑与荒 谬的事件表面,乐此不疲地转发;而有的人则热衷思索探讨这种婚姻风俗是否应顺应时代而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中。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景观,还是五代十国社会 动乱、文化发展停滞的衰微气象;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还是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中华文化虽历经坎坷,但经久不衰。正是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华民族精 神才得以涵养;正是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克服一个个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写作指导】立意角度一:面对喧嚣,很多人不能自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喧嚣起来,形成了一种
“塔兰泰拉舞”现象。对此,我们应持批判态度。这是被物欲所迷惑,被他人不好的观念所带动的一种集体 无意识的选择,其本质是缺少明确的“自我认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己的定位。
立意角度二:面对喧嚣,也有人本能地选择规避或逃离。这些人是清醒的,但这种是否是最好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可以赞美,毕竟“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不逃离就要被淹没,不仅会丧失掉自己的个性,而且会 丧失掉自己的操守。也可以批判,因为我们这个“地球村”不是需要隐士的“桃花源”。此外,还可以综合 分析选择逃离的利弊。
结构完整,气势磅礴。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从具有韧性的汉字、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中国人的 品格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准确丰富。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展示出具有冲击力的行文风格。
表达准确,用语成熟。文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蕴。考生选择了文化氛围浓厚的语言形式,以准确 生动的分析,揭示了文明的韧性所具备的特点。
发生改变,进而联想到我们许多的传统风俗是否应发生改变,怎么改变。前者在喧嚣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后者 在喧嚣中发展着自己的智慧。林清玄曾说:“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若是拥有深厚的情感、深刻 的思想,就会从世间浮华万象中看出深刻,成为影响喧嚣的人,而不是被喧嚣控制绑架的人,你会成为一个冷静 面对喧嚣并能从中窥得奥秘的人,而不是逃离喧嚣不闻窗外之事的“隐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净”。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世界、 娱乐圈等,很多人认为用喧嚣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 种多样、耐人寻味的: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或是享受,还有人…… 请以“面对喧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以“文明的韧性”为题,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 的韧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足够的认识。本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引导考生理解 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祖国发展的关联,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考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 解与认同。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 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进行多维度联想思考。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层次的 考生能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点评】本文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旁征博引,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大多数考生只重视举例论证
和对比论证的运用,而往往忽视引证法的使用,有的考生虽然有引用的意识,但由于积累不够,引喻失义, 反倒画蛇添足。而本文却能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话语,或引出观点,或作为论据,无不贴切自然,鲜活有 力。当然,这篇文章也并非完美无缺,其深刻度尚待开掘,事例表述还待清晰有力,这些如能改善,文章定 能更上一层楼。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社会都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想要不被卷入喧嚣的旋涡,就要坚持自己 的判断,不人云亦云。如今“网络喷子”和“键盘侠”笑傲江湖,他们偏激、极端的语言煽动着不安的情绪。 当年刘翔因伤退赛,一时间谩骂与指责如潮水般汹涌。其实,这当中有多少人是在了解情况后自己做出的判断 ?这种喧嚣甚至左右了当时的媒体,以至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在提及刘翔退赛风波时表示了深深的歉意。“论至 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面对喧嚣的社会,我们要详细了解真实情况,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敢于坚持 自己的判断。我们要做喧嚣世界的下棋人,而不要成为喧嚣社会的棋子。
(2019年北京卷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 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 、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明的韧性 韧,《说文解字》将它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 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 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得以流传至今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秦 始皇统一简化字体的小篆、去繁就简的隶书、笔画连绵的草书、规矩严整的楷书、潇洒活泼的行书 ,再到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顺势而变,应时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 良淳朴,所以中国人待人接物随和热情,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韧性”,不会盲目跟从别人。我们讲求包 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的共性,却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自己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 在发展路上,既有合作共享之柔,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 柔相济方增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