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③ ④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儒家思想外传东亚各国,按发生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朝鲜 ②日本 ③越南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2、据史载,1世纪前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已经得到朝鲜国家的认可。当时的儒学思想包括:

A 心外无物

B 存天理,灭人欲

C 除人欲,致良知

D 三纲五常

3、儒家思想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后,所产生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A 都开始实行科举考试

B 推动社会改革和制度建设

C 各级学校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D 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4、日本早期的儒学,直接来自:

A 佛教徒

B 中国

C 越南

D 朝鲜

5、欧洲人对中国文献的翻译、介绍大约开始于: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20世纪

6、某传记写到“利子此时将中国四书译以西文,寄回本国,国人读而悦之,以为中邦经书,其能识大原不迷其主者乎?至今孔孟之训,远播遐方者,皆利子力也”。文中的“利子”是:

A 利玛窦

B 柏应理

C 罗明坚

D 金尼阁

7、1687年某著作在巴黎出版,在欧洲激起了巨大反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当时就高度评价到“中国的哲学之王……这位哲学家超越了我们所指导的几乎全部希腊哲学家的时代,他总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和格言。”该著作是:

A 《马可波罗行纪》

B 《利玛窦中国札记》

C 柏应理《中国哲学家孔子》

D 《大唐西域记》

8、为儒学远播西方的开拓者是:

A 中国商人

B 耶稣会士

C 日本倭寇

D 中国学者

9、观察右图,从文化角度看,属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在西方历史上,18世纪的法、德思想家大加赞扬中国传统

文化,而英国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多持批评态度。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距离中国较法德远

B 英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度

C 英国是岛国到中国更困难

D 英国与法、德政治体制及其社会环境存在差异

二、简释与问答题

11、在古代史上,儒学在东亚三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传播的?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介绍中国思想至欧洲者,原为耶稣会士,本在说明彼等发现一最容易接受“福音”之园地,以鼓励教士前来中国,并为劝导教徒多为中国教会捐款。不意儒家经书中原理,竟为欧洲哲学家取为反对教会之资料。而若辈所介绍之中国康熙年间之安定局面,使同时期欧洲动荡之政局,相形之下,大见逊色;欧洲人竟以为中国人乃一纯粹有德性之民族,中国成为若辈理想国家,孔子成为欧洲之偶像。

——方豪《中西交通史》问题

1、耶稣会士大约在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2、早期的耶稣会士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把中国思想至欧洲?请举两例说明。

3、列举康熙年间向西方介绍儒学的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4、材料中的欧洲哲学家视中国为理想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儒学能给他们提供哪

些反教会之资料?

5、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

【拓展练习】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以说日本人离大陆非常近,足以从伟大的中国文明中得到益处;但又可以说非常远,可以随意选择和拒绝。事实上,日本人对从国外引进的东西都异常敏感和警惕。尽管日本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借用的民族,但由于所处的与世隔绝的位置,他们较之其他任何人数和发展水平与其大致相等的民族,独立地发展起一个更大部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

材料二、日本天皇离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当然首脑相差甚远。强有力的世袭贵族强行对这种中国式的、最终将导致其垮台的行政机构作某些变更。虽然任命官员可能同中国一样要通过考试,任人唯贤,但实际上旧贵族仍成功地获取了显要地位和权力。同样,旧贵族还保留着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通常是免税的,成为国家行政体制外的采邑。在这期间,藤原家族完善了两头政治,即双重政府体制。他们实际统治国家,为天皇选择皇后,担任行政和军事的高级职务。而天皇则过着奢侈的隐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与民众接触,他的主要职责是保证世世代代有人继承,延续不断。这种双重政府体制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始终以日本的形式保持下来,直到19世纪日本的国门被欧洲人打开为止。

——上述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问题:

1.史学论述大体分为论点和论据两部分。材料一提出了论点,材料二举出论据对其进行论述。请你归纳材料一所提出的论点。

2.请举一例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