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
内容提要:丧葬文化是全面体现当时人们精神面貌、思想境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区的丧葬方式,风俗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无比重视孝道的国家里,奉行“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地下墓室的建构俨然就是人们生前生活的再现,体现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原有的儒教,道教斗争的过程中,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葬俗。至今在许多墓葬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因素的体现。本文
关键词:佛教因素丧葬文化
从东汉末年以来,佛教的传入和扩大影响对中国传统思想开始了较大冲击,尽管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中国历史生上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但是佛教因其倡导的“来生”观念,对于挣扎在苦难中的下层民众,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种佛教思想的平民化传播过程,夹杂着中国人民的实用主义思想,很多地方不免偏离原来的教义,但是本文想要探讨的是东汉以来,出现在墓葬文化因素中的,与佛教影响有关的部分考古学现象。
我们认为一定的人类行为背后均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动力,墓葬产生的最初原因就是灵魂观念的萌芽,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比如说人为什么会做梦,所以便认为在人的肉体之外,还有一个灵魂存在着,于是产生了原始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原始社会的丧葬现象中,也有这种灵魂观念的体现。比如说半坡遗址儿童使用的瓮棺葬,在罐子顶部往往钻一个孔,并且埋在母亲住所的旁边,便是为了让儿童的灵魂自由出入,继续得到母亲的照顾。而随着原始人类智商的提高,对亲人有了一种眷恋之情,不再愿意让他们的尸体暴露在荒郊野外被野兽啃食,故才有了墓葬产生的基础。商时,这种灵魂观念进一步具体化,人们认为祖先不但死后荣升到祖灵的行列,而且还会回到宗庙中,接受子孙的祭祀,保佑子孙,所以商代时,祭祀风潮颇盛。表现在墓葬中,则大奴隶主的墓葬往往有大量殉人,大量随葬品供墓主人地下享用。周代奉行“敬天保民”的思想,祭祀现象不如商代,但是大型墓葬的葬俗如出一辙,并且逐渐形成体制,一直成为秦汉帝陵的模范。两周时期的大型墓葬,无论是仿照生前居住的宫室的多厢型木椁,还是墓中的随葬品,包括墓穴外部象征官署、军队、仓库等的丛葬坑、牺牲坑等,无疑不是仿照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做的准备,是“事死如生”的最好体现。
汉朝是丧葬思想大杂糅的阶段,有来自楚地的巫文化,有来自中原的阴阳五行学说,即表现为将宇宙划分为天界,仙界,人间,地下四个部分。天界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他可以操纵人间的福祸,人们对天界的感觉是恐怖敬畏的。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宣传君权神授的意识潮流,更加隔开了人民对天界的向往,变得越发神秘和惊恐。①但是源自战国时期神仙家营造的仙人学说,经过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说的盛行和改造,变成了丧葬思想中的主流意识,在墓葬的装饰题材中,有许多反映墓主升仙场面的。早期道教产生于两汉之际,它最主要在丧葬思想中的体现就是仙界,人间和冥界的区分更加明确,并且变得有理可循。东汉墓葬中的装饰题材越发多的涉及了升仙题材以及冥界的影像,比如大量镇墓产品的
①李宏:《汉代丧葬制度的伦理意向》,《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的使用,镇墓瓶,镇石,镇墓兽是用来保护墓主不被地下鬼怪侵害的。而钱树,铜钱,汉白玉等是用来贿赂地下官吏,以求保墓主平安的证据。①
可见,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社会,影像墓葬文化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观念,以及儒家宣扬的忠孝观念,夹杂了神仙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等等,不一而足。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本土,经历了依附发展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期间,经历了和中国影响力最大,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本土道教思想几次斗争和融合,而这两种思想又恰好是贯彻在墓葬文化因素中的,所以佛教思想体现在丧葬方面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区别亦有相互包容之处②:一,神不灭观念,这一点容易与中国的丧葬观念找到共鸣,所以在佛教与道教的斗争中,这点上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并且在中国西汉已经形成的宇宙空间观念:宇宙分为天界,仙界,人间,冥界四部分的基础上,佛陀的世界变成了天界以上的最高境界。二,地狱观念,这点虽与道教的冥府观念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承认地下还有一系列机构管理死去的灵魂的。道教观念中,冥府中最高管理者是太一神,地下也有一套相应户籍管理机构,有官吏负责等。在东晋陶弘景的道教神仙体系中,就引入了佛教的地域观念,将地界分为十层。在这一点上,佛道两教有互相吸收的部分。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在儒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得到自己的位置,长期依附于道教,作为西王母代表的昆仑山神仙体系中的一员,体现在墓室装饰上,也是作为附加纹饰的。三,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如车轮旋转,永无终期,这种生死轮回是由个人的业力所为。所以对死后的丧葬事宜不甚关心,客观上赞成火葬,薄葬的推行。无疑是佛教,儒教在丧葬思想上的最大冲突。提倡孝道的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对尸体的处理,用“慎护”先人发肤作为弘扬自己的孝名的方式。在丧葬上,“死后归土”“无使土亲肤”的观点是使得墓葬文化有为丰富,尤为向象生化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认为佛教带来的一系列丧葬文化上的变迁,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就是火葬,薄葬观念的提出,也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儒教思想支配下的厚葬文化的最大冲击。
佛教早期的中国化传播过程中,只是依附于黄老学说,具体就是阴阳五行说中的神仙学说,佛被认为是“祭祀神仙的一种”。那么佛教丧葬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大概是因为,最开始作为西王母神仙体系中的配角的佛教人物,因为其神不灭学说,轮回学说,地狱学说与中国的思想有很多的互通之处,在那个升仙入地思想甚盛的时代,是很容易渐渐被人民接受的。汉人的这种实用性精神在墓葬文化中得到了反复体现,对于灵魂的归宿,并不是严格遵守什么信仰体系,而是一种天界,东海仙界,西王母昆仑山仙界,以及后来的佛陀世界的杂糅。尤其是到了庄园经济大发展的魏晋,唐宋时期,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由于贫富分化的严重,下层人民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薄葬的佛教,也最有条件实现的就是佛教的火葬,而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这大概是自汉以后,佛教因素在墓葬文化因素中屡见不鲜的原因。
上面分析的是佛教对丧葬制度产生影响的基本思想,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究竟在丧葬文化因素中那些可以反映出佛教的影响。
一,墓园布局上的影响。
1,神道石刻。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动物石雕是中国陵墓史上首次使用的石像生。东汉帝陵不得而知,但是应该已经使用了神道和石像生。但是南朝帝陵
①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年,第2期。
②江新建:《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求索》,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