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事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度学年论文
关于从北宋军事政策及措施看北宋军事失败的研究综述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2级历史学汉班
姓名:王建
学号:20121102642
指导教师:史凤春
2014年4月28日
关于从北宋军事政策及措施看北宋军事失败的研究综述
【摘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十分衰弱的朝代,虽号称百万大军,但在对辽、西夏、金的战斗中却屡遭挫败,导致北宋军事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北宋军事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研究方面也很广,研究成果也很丰硕。
对北宋军事的研究,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北宋军事政策措施
(一)、专著:
张全明《宋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该书论述了北宋武将与社会,北宋以文制武政策。
在论述以文制武时写到“到宋太宗时代,抑制武将已经发展成为家法。
抑制武将的首先表现为中央掌握兵权的机构逐渐被文臣控制。
枢密院是北宋的中央掌兵机构,文官却逐渐控制了枢密院。
”在写“文贵武贱”时,作者写到“可以从武举科举进士出授官之差异以及文武官员考核制度上的差异就可以看出文武臣的政治地位的差异。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是,武举并没有受到朝廷重视,而且还一度废除。
即使在武举举行期间,也没有起到选拔将领的意图。
在授职时,武举优等初授官职是正九品;而文举进士是正八品。
在升迁方面,武将是七年一升迁,而文官是三年或四年一升迁。
宋人把升迁年限看的极重,因此,反映了武将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上不重武。
”在写到“对武将猜疑”时写到“宋代对有勇有谋的武将猜忌很深,不仅不重用,反而压制。
打击。
一些平庸之辈,却能富贵高升。
武将遭猜忌,排挤,必然降低其指挥能力。
当尊严和荣誉在利益与前途面前发生冲突时,生于专制体制下的聪明人士,往往会采取极端措施来维护自己和家族。
”
在论及以文抑武的影响时,作者写到“由于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崇文抑武的政策与措施,使社会形成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认为当文官有出息,当武官没前途。
因此,很多人以读书当官为荣,以习武从军为耻。
在朝廷上,重文轻武主要表现为以从军为耻,导致文武官职互换困难。
在这种社会价值观下,无疑会影响武将队伍的发展,制约了其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军事将领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后果。
崇文抑武政策的长期实行结果造成军功在社会上普遍被抛弃。
由于崇文抑武,宋朝史书对武将的记载不多。
以文抑武的政策不仅产生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导向效应,而且对武将行为产生了规范性效应。
宋
代诸帝防范武将专权,采取的方针是: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者次之。
以文抑武政策还表现在士大夫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的丧失。
”
郑岩《宋史十讲》(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
)作者在书中写到“‘冗兵’问题是由所谓的‘养兵政策’造成的,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除此,作者认为“军队数量的激增,一方面是由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北宋政府以养兵之法来防止内患,同时辽、西夏、金先后多次对北宋用兵,迫使北宋不断增加军队;另一方面则是北宋定都开封之故,自古择都都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军事上的价值,易守难攻。
”作者在论及“冗费”问题时写到“造成冗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经很大,而‘冗官’、‘冗兵’使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出的巨额‘岁币’。
”
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
)作者在论及“强化集权,守内虚外”时写到“赵宋靠兵变而立国的马上天子,摆在开国之君面前的大问题就是,除实现统一外,如何稳固统治亦是当务之急。
赵宋王朝建国伊始就重建新体制,重点落在了如何防止分裂、战乱和巩固统一等方面。
宋太祖稳定统治的第一招就是收兵权,从961年(建隆二年春天)宋太祖下令把统帅精兵的禁军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釗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又罢免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承德军节度使,从此以后,宋代的禁军就由皇帝直统了。
接着,皇帝又把节度使所兼領的‘支郡’收归中央管辖,中央对节度使和地方官的兵权也予以削夺,后来又‘杯酒释兵权’。
”并且在“从建功立业到文治靖国”写到“宋初所采取的一整套重建集权统治秩序的措施,在整个宋代被称为‘祖宗之法’两宋的历朝帝王,大抵被要求恪守这一套家法,使宋代成为有别于汉唐的转折时期。
汉唐时代是以拓展向外,宣武播文为特征的文明体制,赵宋所创建新秩序,则开启了以守内虚外,沉潜向内为特点的文明体制。
”
朱瑞煕《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在论及“文官统军体制”时写到“北宋建立以后,为杜绝以往的藩镇割据下武夫悍将危及皇权的问题,最高统治者在采取收兵权措施的同时,也不断从各方面提高文臣的地位,以压制武将群体,澶渊之盟以后,随士大夫群体在统治集团中地位的持续上升,又开始在军事体系之内推行‘以文抑武’方针,已得到全面贯彻。
以边防前线为主体的地方统军体制中也确立了文官的最高指挥权。
作者还论及“宦官在统军体制的地位问题”时,这样写到“北宋前期,宦官,常常奉皇帝之命参与军事活动,但除宋太宗朝大宦官王继恩曾出任剑南两川招安使,为当时镇压李顺起义的军事行动主帅外,其余则大都扮演耳目、监军的角色。
在北宋后期,即宋神宗以后,
宦官掌握了各地的统军之权。
但在实际用兵时,宦官往往受皇帝之命,直接参与统军和指挥。
遂造成宦官和文臣共同统军的体制。
北宋末,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作者对“文官与宦官统军体制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写到“是宋代历史上的一大弊病,以科举出身的文臣完全负责枢密院的最高军政,已明显存在问题,文臣主宰枢密院后,由于大都不熟悉军事及战场活动,注意力多集中于案牍事务,对全局战略及防务却少有贡献。
北宋后期各地统军,特别是指挥军队作战过程中,文官因懵懂军事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宦官在北宋后期,特别是北宋末年,往往自恃皇帝的宠信,骄横喜功。
遂不计后果,从而对军事体系和边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后果。
”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典章制度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论及“北宋军官的选任、待遇及教育培养制度”时写到“宋朝军官选任制度包括荫补、军员转补、军功补官、吏人出职及武举等。
其中荫补和军员转补为主,而武举所占比重和影响最小。
宋军官实行内容繁杂的官阶制度,以标志地位和资历的高低。
宋军官在政治上受到压制,但在经济待遇上却大致优于文臣,宋的军官教育培养方面虽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但还远不如文官制度那样健全。
教育培养军官主要依赖军人家族及军营实践来完成。
在缺乏大规模的科举制度的支撑,又存在长期荫补泛滥的情况下,宋代武官的选拔深受荫补制左右,相当大部分武官便来源于此。
宋代出现了专门教育培养武官的学校-------武学,规模不大,又屡经波折。
武学到宋仁宗时,很快被废止了。
武学的教官中都由熟悉典故而无实战经验的文臣充当,所以教习多侧重培养忠义思想和书本知识。
不免纸上谈兵。
同时教官和学生对习武的热情不高,往往将武学作为跳板。
武学存在的时间也不完整,其科目主要有平等绝伦两科。
考试内容包括《孙子》《吴子》等兵书大义、策问及武艺。
由于统治者长期对武将群体采取压制和歧视的政策,因此对考试兵书和策问等理论并不重视,更主要考试武艺,武艺又主测应举者步、骑的弓弩技巧,所以花大量时间再此,缺乏应有的理论和分析能力。
另外,武举成功者常常转换文官,不愿为武。
这又使得以培养选拔军官为宗旨的武举降低了本来的意义。
当时,教育培养军官主要依赖军人家庭及军营实践来完成,这便构成了非制度化的时代特征。
”
作者还在书中论及了“宋朝的国防、军制思想及军法:宋代国防军事思想,大致经历了从积极到保守的转变过程,其转点在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确立的全面消极防御战略。
宋统治者还长期执行压制武将的政策,实行‘将从御出’、‘以文驭武’之策,在此背景下,文人纷纷谈兵论武,兵学虽呈现某种繁盛状态,但实质上却趋于教条化、繁琐化。
宋先后制定了严密的军法条例,虽收到防范兵变的效果,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松弛的现象,特别是对中高级将领的放纵的问题尤为突出,宋统治者宽纵中高级将领,既使得当时的军法及军纪遭到极
大破坏,更对军政和国防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北宋中叶,欧阳修便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军中见有罪者不诛,则诸将谁肯用命矣’。
”
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出版社,年。
)作者论及了“北宋的募兵制度”写到“宋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募兵制度,把重点放在‘收养失职犷悍之人’方面,这些人一旦被招致入伍,便终身‘养食于官’虽在老衰疾病之后,也不淘汰,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把一些老弱不堪战斗之人和一些锐力强的少壮者混杂在一起,到一旦临战斗敌之时,势必会大大影响士气。
实行募兵制,使兵与民截然划分开来,成为两个互相绝缘的社会群体。
失职犷悍之人收编在军队,与群众长期脱离关系,便不会与他们一致行动;当农民反抗现政权的时候,‘兵’要为现政权去武装镇压反抗者。
”除此之外,作者又论述的北宋军事的一些政策和措施“‘更戍之制’以求取‘兵无常帅,帅无常兵’这就使帅不了解兵士,兵不知帅,指挥上出现弊端。
北宋禁军不只卫护宫禁和亲城,而且要戍守外界州郡和边疆地区。
负担对内镇压和对邻邦的防御、征讨等等任务。
在将帅与士兵之间,在驻军与地方之间,都要用屯戍和更戍的办法而使之不至相互结托。
结为不解之缘。
在“北宋士兵训练”上“北宋开国初期,还对其所招募的士兵依时进行校阅,到后来,屯驻各地的将校对所谓的校阅等事,大都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
并不肯认真执行。
”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书中在论及“北宋的军事御统机构”时写到“北宋为限制军队统帅的权限,使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宋王朝在中央实行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
三衙分领马步军的统御体制。
枢密院是宋代主管军机事务的最高机关,掌‘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视、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三衙是宋代分掌皇帝三支亲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三司鼎力,最高指挥权归皇帝。
”
还论及了“军事御统机构”的影响“其措施使得枢密院和三衙,实现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的分离。
使枢密院和三衙都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对于消弭两百多年的兵患,保证社会的安定,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的军制,其出发点在于防止‘兴亡以兵’军阀割据局面的再现,因而有的措施未免矫枉过正,而后代又谨当遵乘,不敢逾越。
未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致负面影响日趋严重,终于形成积贫、积弱和文恬武嬉的局面。
”
(二)、论文:
罗炳良《北宋“强兵”政策简论》(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2期)一文认为:
北宋统治集团的治军政策导致了禁军骄惰,厢军冗滥,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军事问题。
分析可知,冗兵主要是厢军存在的问题,而骄兵主要是禁军存在的问题,而且冗兵又缘于骄兵,故解决冗兵问题必须首先解决骄兵问题。
因此,北宋政府在禁军中实行并营、将兵法,并为改变禁军骄惰局面而裁汰骄兵,实行保甲法,力图摆脱骄兵造成的社会危机。
然而由于赵宋统治集团本事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骄兵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写到:北宋兵制的特点为(一)、限制军队统帅的权限,从而使兵权真正集中在皇帝手中。
(二)、用文官统治武官,使武将受制于文官。
(三)、驻扎在京城以及各地的禁军之间彼此制约,并辅之以更戍等办法来使军地分离,兵将分离。
(四)、不时招收破产农民和社会无赖入军,以达到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稳定其政权的目标。
北宋兵制的负面影响:(一)、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羸弱的战斗力。
孙远路《北宋兵制评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一文提出北宋征兵制不能实行的原因:(一)、以均田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古田制崩溃瓦解,地主阶级大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征兵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二)、土地的频繁买卖,造成阶级结构的变动,征兵制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
(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地权的频繁流转,加之相应的技术条件的缺乏,也给征兵制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姜锡东《北宋的兵源与征募》()一文提出:北方乡兵以征调为主,召募为辅,多是没有破产失业的农民;禁、厢军以召募为主,征调为辅,多是破产失业者;北宋士兵的来源和出身,以城乡破产失业、生活无依者为主,以正在从事农牧工商业的地主、自耕农、半自耕民、佃户等为辅;北宋仍然处于募、征并存状态,但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
魏福明《北宋的治军之道及其启示》(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一文认为造成北宋军力不振的原因是:(一)、“重文轻武”的治军原则。
(二)、广收流亡的召募之制。
(三)、“将从中御”的御将之道。
周宝砚《北宋军事衰弱的原因探析》(世纪桥,2009年第12期)一文认为北宋军事衰弱的原因:从宏观层面看,原因有二:(一)是在治国方略上,积极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二)是在军事战略上,严守“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战略。
从中观层面看,北宋军事指挥系统分立与相互牵制及皇权对作战的干预,严重干扰了作战指挥及战场决断。
从微观层面看,兵源把控不严与武器装备的劣质、匮乏,直接导致了士兵战斗力的低下。
程民生《论北宋骄兵的特点及影响》(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一文认为:宋兵之骄,是五代骄兵旧弊的新发展,是宋政府招募之弊、雇佣制度、将不知兵政策及因循守旧政治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纠正骄将之弊过于偏激造成的,是制度的问题。
由于禁军骄而不
役,所以有厢军的存在;由于禁军骄而难战,所以有乡兵的发展。
主要用于服役的厢军,是宋代特有的;乡兵萌于后周,宋仁宗时大兴,所谓“西兵失利,因议点乡兵”。
再者,由于骄兵骄惰不可用,只好多招募,以量代质;由于兵骄悍不能制,不敢大行沙汰,所以有冗兵的出现。
所以说,以禁军为代表的宋兵之骄,是宋代杂乱臃肿的兵制秘密所在。
也是守内虚外的战略和积贫积弱趋势的根源之一。
徐峦《浅析北宋兵役法律制度》()一文论及北宋兵役法律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一)、使军队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有利于强化军队战斗力,是军制史上重大的进步。
(二)、募兵制度下,有利于减轻农民兵役、徭役负担。
(三)、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稳定。
(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统一;消极影响:(一)、募兵范围广泛性,募兵对象成分复杂性,降低军队素质、削弱军队战斗力。
(二)、北宋军事法制思想中,军事立法侧重于处理统治阶级与军队关系,忽略军队自身建设,阻碍军队发展,弱化国防实力。
(三)、军人地位低下,不利于军队发展。
(四)、募兵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隐患。
姚琳《浅析北宋军事管理体制中的过度制衡——以“杨业之死”为视角》(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2期)一文认为军权的过度制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北宋时期的军事管理体制对军权和将领的过度制衡,处处透着一个“防”字,提防将领,钳制士兵,猜忌和压抑武将,使有才干的将领难以出头,庸将得以擢升,军对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然的低能无效。
加上其他原因,最终造成宋朝军力的积弱状况。
虽没有受到来自王朝内部的威胁,但却亡于外族之手。
刘缙《宋代军事训练概述》(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一文认为:宋的军事训练可以说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高峰,要维持近百万常备军的日常训练,保证其战斗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宋代士兵的训练内容涵盖以往中国军事训练几乎所有项目,并且宋人去芜存菁,依据实际情况和作战需要,不断改进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罗炳良《宋史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张全明《宋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
[3]郑岩《宋史十讲》(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
)
[4]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
)
[5]朱瑞煕《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6]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典章制度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7]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
[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
[9]曾志华:《宋史解读》,华龄出版社,2007年
[10]陈文德:《北宋帝国危机生存》,九州出版社,2006年
[11]罗炳良《北宋“强兵”政策简论》(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2期)
[12]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剑南文学,2011年08期)
[13]孙远路《北宋兵制评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14]姜锡东《北宋的兵源与征募》(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
西北史研讨会,2002年)
[15]魏福明《北宋的治军之道及其启示》(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周宝砚《北宋军事衰弱的原因探析》(世纪桥,2009年第12期)
[17]程民生《论北宋骄兵的特点及影响》(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18]徐峦《浅析北宋兵役法律制度》(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19]姚琳《浅析北宋军事管理体制中的过度制衡——以“杨业之死”为视角》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20]刘缙《宋代军事训练概述》(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