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Carl Marx,1818~1883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学家,他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1818年5月1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中学毕业后,先入波恩大学,后又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同时又对历史和哲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
大学毕业后,参加了《莱茵报》的撰稿工作,不久出任主编。
《莱茵报》因大量刊登揭露和抨击封建势力的文章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批判。
1844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相继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又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从此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了。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
从1843年底到1844年初,马克思即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直到1883年辞世。
在这40年里,他广泛涉及了经济、哲学、历史、法学等科学领域,研究了国民经济史和各国,特别是英国的经济。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直到1865年底,马克思才完成了《资本论》的全部草稿。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在德国正式出版。
其他各卷还没来得及整理马克思就逝世了,恩格斯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余下的第四卷由考茨基来完成,但考茨基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将第四卷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取名《剩余价值论》。
弗·伊·列宁(1870~1924年),是苏联共产党的组织者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革命学说的继承者。
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87年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同年12月因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被捕,被流放到喀山省柯库什金村。
第二年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在彼得堡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导人。
1900年出国,在国外同普列汉诺夫一起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进行了激烈斗争,终于建立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1912年,他从巴黎移居克拉科夫,领导《真理报》的工作。
1917年七月事件后被迫隐藏起来,1918年10月6日晚,列宁抵达斯莫尔尼宫,领导了十月起义。
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起草的新党纲。
20年代初,列宁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提议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提议制定出新经济政策的原则。
1922年,列宁病重,同年11月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享年54岁。
他在光辉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
其主要著作有:《怎么办》、《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哲学笔记》等等。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生于苏格兰柯卡尔迪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入哥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
毕业后,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纯文学和法学。
1751年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第二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
他关于伦理学的讲义后来经过修订,于1759年作为《道德情操论》出版。
1764后,斯密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作为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到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农学派主要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且深受影响。
1767年,他辞去私人教师的职务,返回家乡专心致力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写作,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1776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1778年,斯密任爱丁堡海关专员,他一生中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并不是偶然的。
从斯密写作《国富论》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鼎盛时期,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受到封建残余势力的限制。
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冲破封建残余势力及大地主阶级通过政府新颁布的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法令和过了时的重商主义政策,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从理论上论证这一时代要求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历史重任而问世的,所以它一出版就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并被译为许多国家的文字,相继在欧美发行。
其影响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致使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斯密思想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至今还在继续着。
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古_典政治经济学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个有钱的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
1784年,入阿姆斯特丹的犹太教义学校,接受商业教育。
1786年回伦敦,进入父亲经营的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到25岁即成为百万富翁,于是转而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1799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起对经济学的兴趣,1809年参加有关货币问题的争论后,曾发表《论黄金价格》等论文。
1817年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出版,轰动一时,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著作。
1819年被选为下院议员,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法。
1823年9月去世。
马歇尔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出身于银行职员家庭,自幼爱好数学,先后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
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曾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1868年专心致志于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长达23年。
其间曾供职于皇家劳工委员会,参与一些政策咨询活动。
其著作有《经济学原理》(1890)、《工业经济学》(1879)、《工业与贸易》(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其中《经济学原理》集中反映了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它的出版使马歇尔名声显赫,曾被吹嘘为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它在20世纪的30年代凯恩斯从剑桥学派分离出去之前,支配英美经济学论坛长达40年之久。
加尔布雷斯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是美国新制度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08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农场主家庭,1931年自安大略农学院毕业后,来到美国伯克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农业经济。
1933年获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历任哈佛大学讲师、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幸福》杂志编辑、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美国国务院经济安全政策室主任。
1949年后,任哈佛大学教授。
1960年,加尔布雷斯支持约翰·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获胜后,作为总统密友,受命出任驻印度大使,1963年离任,重返哈佛大学任教授。
1972年初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成为美国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问题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加尔布雷斯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 (1952)、《丰裕社会》 (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没有把握的时代》(1976)。
而最能体现其理论观点和特征的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罗宾逊
琼·罗宾逊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03年10月31日出生于英国的坎伯利,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
1926年与E.D.G.罗宾逊结婚。
1927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192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最初是经济学的助理讲师,1937年升任副教授。
1965年起任教授,直至1971年。
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
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这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
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
但她对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做了不少歪曲或曲解。
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 nelson)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流学派的主要代表。
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41年以一篇获哈佛大学大卫·A·韦尔斯奖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师,6年后任该院经济系教授,并一直留任。
萨缪尔森一生赢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1947年获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53年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1970年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等。
他所获得的最高荣誉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还是许多政治机构中的顾问,包括战时生产局、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预算局及联邦储备委员会等,他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顾问,并且一直是《新闻周刊》的固定撰稿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和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
1947年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经济分析基础》有效地运用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来统一和纠正古典经济学用语中出现的交错、矛盾和混乱的错误。
1948年第一次出版的《经济学》一书成为西方历来最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至今已修订16版,翻译成10多种语言,发行量已达数百万册。
他的其他著作还有《经济学选读》、《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
此外,他在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几百篇论文和谈话已编为五卷本的《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并先后出版。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ets)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01年出生于俄国乌克兰哈尔科夫城,1922年移居美国,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
1923年获文学学士,1924年获文学硕士,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7年入密契尔教授领导的纽约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1930~1954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
1942~1944年担任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战时生产部计划统计局副局长,1946年来中国担任国家资源委员会经济顾问,1954~1960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60年后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此外,库兹涅兹还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和美国统计协会会长等职,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名誉博士学位。
197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作了以经验为根据的解释,从中把新颖而深刻的见解引入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并且“用事实阐明一通过分析说明一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的经济增长”,而决定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授予库兹涅茨。
库兹涅茨是个多产的经济学家,在他5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先后发表过30多本著作和论文集,其中主要有《零售和批发贸易》(1930)、《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1934)、《商品流量和资本形成》(1938)、《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美国经济中的资本》(1961)、《现代经济增长》(1966)、《各国经济增长:总产量和生产结构》(1971)。
里昂惕夫
沃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里昂惕夫1906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后改名列宁格勒),1921年进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继而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经济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
1927—1930年间在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其间应邀来我国任国民党政府铁道部经济顾问。
1931年移民美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1974年转入纽约大学。
里昂惕夫还先后在美国政府劳工部、商务部任职,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顾问及其他职务。
里昂惕夫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29》(1941)、《美国经济结构的研究》(1953)、《投入产出经济学》(1966)、《经济学论文集》(1966)、《世界经济未来》(1977)。
此外,还发表了许多论文。
里昂惕夫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有名的投入一产出分析法,由于这一贡献,他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的的尊敬。
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经济学领域作出的巨大成就。
1974年,联合国委托里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产出模型,以研究本世纪最后的20多年中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的方案。
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里德曼于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曾相继获得拉哲斯大学学士学位(1932年)、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3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1948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并兼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在此后数十年中,他对货币史、货币理论和消费函数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作了新的解释。
这使他成为现代货币学派的领袖,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之一,从而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注意,声望逐步提高。
1967年,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9~1971年,成为尼克松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并于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7年,他从芝加哥大学退休后,仍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参与制定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论著很多,主要著作有:《消费函数理论》(1957)、《货币政策作用》(1967)、《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1969)、《价格理论》(1976)、《自由选择》(1979)等。
施蒂格勒
乔治·丁·施蒂格勒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11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伦顿,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衣阿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58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1947年起在美国经济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
1964年出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
198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施蒂格勒的著作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微观经济理论、产业组织、政府管制和经济学说史。
代表作有:《价格理论》、《产业组织》、《公民和国家》、《经济学说史论文集》,施蒂格勒正是由于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产业组织理论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市场手段及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市场”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关系这一角度,来研究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
施蒂格勒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力图证明竞争的现实性和形成垄断力量的困难。
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33~1946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后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主修数学。
毕业留校一年后,为应文官考试,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
第二年进印度事务部任职,两年后辞职,回到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
其间,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召到财政部任职。
大战结束初,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因意见不合,辞去代表职务回剑桥大学教书。
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二战期间,重进财政部任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
1941年起任英格兰银行董事,并接受英皇赐予的“勋爵”封号。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布雷顿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筹划组建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任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董事。
1946年心脏病猝去世。
凯恩斯一生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主要经济著作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等,他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
它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年),又名马元善,1882年诞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里,幼年随全家迁居绍兴附近的嵊县。
1898年,马寅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后又到天津北洋大学攻读矿冶。
1906年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均获得博士学位。
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马寅初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新人口论》。
孙冶方
孙冶方(1908~1983年),原名薛萼果,1937年后党内曾用名宋亮。
1908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玉祁镇。
1923年初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共无锡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25年底,孙冶方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他由“中大”毕业分配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讲课翻译,后又回到“中大”任翻译。
1939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人力车夫罢工委员会主席、沪东工联筹委会主席、江苏省文委书记。
他积极参加对“托派”的理论斗争,与薛暮桥等人组织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用实际材料写了大量文章,论证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驳斥“批派”谬论,有效地捍卫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上海军管会重工业处处长、华东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秘书长等职务。
从50年代中期起,他写了大量内部研究报告和论文,对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广泛影响的唯意志论和自然经济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发表了一整套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真知灼见,比如以提高经济效果为中心的价值论、流通论、企业论等。
1964年后,孙冶方被戴上“中国经济界最大的修正主义”的帽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批判。
1968年4月被投入监牢。
狱中七年,他坚贞不屈,誓为“真理活下去”,以顽强的毅力把他从50年代以来开始写作的《社会主义经济论》打了85遍腹稿,并写了长达四万字的《我与经济学界一些人的争论》,严词驳斥了康生、陈伯达的反马克思主义谬论。
1975年4月,孙冶方被无罪释放,他以高昂的热情,写文章、作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又继续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197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顾问并当选为第五届政协委员。
1982年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1979)、《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续集和续集增订本(1982、1983)、《社会主义经济论稿》(1984)等。
《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代表了孙冶方的主要经济思想。
全书包括《社会主义经济论》、《我与经济学界一些人的争论》、《<社会主义经济论>导言(大纲)》等论著或文章。
其中,主要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