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领导自利行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新经济人观点
•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固然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但人在经济活动中, 所追求的不仅限于物质财富,也追求非物质的满足。因此,人既有利 己又有利他的一面。不过,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的利他主义行 为,也有源于“利己”的动机。 •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加里· 贝克尔,弗里德曼和罗伯特· 卢卡斯等著名人 物,他们认为人并不是自私自利的怪物,而是有理性的个体。各种人 在各种活动中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追求效用 最大化。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 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
•
•
•
• •
• •
•
•
•
2.否认公共利益,认为政府只是自利的代表。政府活动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公共利益最 大化,而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学派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出发,认为 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公共利益,而是个人利益。政治家在制定决策时固然也要 考虑其他公民的利益,但这并不是因为政治家具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动机,而是因为 公民是作为选民而存在的。同样,选民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只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 此,无论从政治家制定政策的动机还是从选民的投票动机来看,政府行为的实际价值 取向并不是公共利益,而是与之有关的政治家或选民的个人利益。 阿罗不可能定理则直接论证了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公共利益,因为简单的加法不足 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因此,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政府无法把社 会成员对于公共产品的不同偏好加总成一个集体的偏好,因而所谓的“公共利益”是 不存在的。 熊彼特(Schumpeter)也坚持认为:“不存在什么全体人民能够同意或通过理性论证 的力量能够同意的被出色地决定的共同的幸福那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个人或集团而 言,共同的幸福势必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新制度经济学派也有类似的观点,如美国的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 诺斯提出了一个悖论, 即著名的“诺斯悖论”。它是指政府部门本来应该提供公共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 却打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招牌,为政府部门的利益而损害社会的利益,最后提供的 可能就是公共灾祸。
• 3.从二者的关系出发,认为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 对立性。 • 如张春梅认为,政府利益的取向与公共利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政 府的权力运用和利益追求是增进了社会福利,或者是与社会公共利益 同方向时,二者是统一的……当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放弃对公 共利益的追求,或者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而谋求政府利益时,就会对 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自利行为研究现状
• • •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关于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极端的观点。 1.否认政府自利,认为政府应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这种观点认为,谋求公共利益是 政府的惟一属性,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自利性。 古典政治学认为,政府产生及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共利益,政府是作为实现公共利 益的手段而存在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政府作为全体公民权力的委托行使者,除了公共利益以 外,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不会追求任何个人或团体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则从利益出发研究了政体的性质和分类。他指出:“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 各种政体就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 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 美国行政学者彭德尔顿· 赫林在《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一书中指出:“‘公共利益’ 就是指导行政管理者执行法律时的标准”。 美国学者詹姆斯· E· 安德森也认为:“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则直接认为,政府自利就是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就是公共机构 的利益,它是政府组织制度化创造和带来的东西。在一个复杂的政治体系中,政府的 各种组织和程序代表着公共利益的不同侧面。”
1.盈余管理
• 现代企业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企业聘请的高管对企业的 利润不拥有所有权,只是获得基于薪酬契约计划所得到的报酬。在这 种情况下,出于自利目的,管理层必然会在企业利润、在职消费等方 面做手脚,即进行自利操控。作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盈余管理则是 企业管理层自利行为的一种方式。 • 目前来看,企业较多的契约都是基于报告盈余数字加以制定和执行的, 对管理层而言,尤为重要的则是其薪酬契约,一般薪酬契约和企业的 生产经营状况挂钩,经营业绩好,管理层能够得到的红利则多,经营 不好,除了管理层获得的红利较少外,还存在职业安全的威胁。因此, 基于薪酬契约、债务契约、资本市场、职业安全等考虑,管理层存在 盈余管理动机,即通过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计量、确认及报 告等过程加以干预,影响企业最终的报告利润,从而影响管理层自身 的利益。
• • •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2.从政府的自利性出发,把政府自利看作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的利益形态。 涂晓芳认为,“在考察政府利益上,应该从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组织利益 以及政府组织成员的利益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 林子英认为,“政府利益应该由‘统治阶级利益、公众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 三部分组成”。 宁骚等人认为,“政府利益是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如政府的权利与 权威,政府的业绩、信誉与形象,政府工作条件与公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 等等。” 高庆年指出,“政府的自利性、阶级性与社会性并存,政府的阶级性总是处 于主导、核心的地位,社会性是政府属性的主要外在表现,是为阶级性服务 的,自利性只能在事实领域处于隐蔽状态,处于次要地位。”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与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背景相适应,我国理论界对于政府自利与公共 利益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计划经济 时期,在所谓的“公仆”理论、“勤务员”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对于 政府自利的存在是持根本否定的态度的。 • 国内关于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有三种主要观点。 • 1.从政府的公共性出发,认为政府无自利,或者说,公共利益就是政 府自利。 • 如任晓林和谢斌认为:政府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有自己独特的属 于公共利益的个性……政府自利性不是政府的“应有现象”,它是政 府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克服的“现有现象”
• 2、新古典经济人假设
• 西蒙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人”假设太理想化。在西蒙看来,利 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是完美的,但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经济人实际上所寻找到或获得的并不是最优的决策和利润的“最大化”, 而是“满意”的决策和利润。这样西蒙的提法就使传统的经济人假定摆 脱了现实和逻辑的尴尬。
领导自利行为表现
政府自利 部门自利 领导自利行为表现 个人自利
盈余管理
税务自利
建设用地
任期政治
边界投资
环境治理
政府自利性
• 政府自利性是指除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和确保自身顺利运行而对 社会资源的合理必要的占用以外,政府及其内部利益集团和职员通过 权利的行使实现自身私欲最大化的属性。而政府自利行为就是在这种 属性驱动下所产生的行为。 • 政府职员是组成政府的细胞,政府职能部门是政府机构的组成器官, 政府职能部门及职员在一定程度上(例如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能够代 表政府。而在长期的职权行使中,政府职能部门及职员难免会形成诸 多的利益集团,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及职员可能会以实 现公共利益为借口,谋求部门政绩、领导政绩等本集团或个人利益的 最大化,这种行为即是不合理的自利行为。
• 经济人主要包含以下内涵:
• 一是人的自利性。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打算,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有 价值的东西。 • 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寻求对自身利益的最大程度满足。 • 三是人的理性假设。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够收集必要 的信息,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会作出能更好的满足自身偏好的选择。 人可能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追求的也可能不是最优解,而 是满意解。
领导自利行为
跨学科观察领导过程
领导自利行为 自利行为研究现状
自利行为理论发展
政府自利 部门自利
领导自利行为表现
个人自利
盈余管理
税务自利
建设用地
任期政治
边界投资
环境治理
领导自利行为约束
经济人假设与自利行为
• 1、古典经济人假设:
•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孟德维尔在《蜜蜂寓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快乐 和利益时,若自由的进行利己的活动,其结果会自然而然的增进社会 全体的繁荣,其利益比最初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要大得多。 • 法国哲学家埃尔维修也认为,利己主义是人类的自然特征和社会进步 的因素。 • 亚当· 斯密进一步发展了孟德维尔和埃尔维修关于利己主义是人类自 然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想。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一书中说:“我们每天所需要食料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 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 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在从 事经济活动中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和目的。
•
•
•
塔洛克曾写道:“人决不会因为处于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中而放弃生存。他仍然是具有 个人的动机、刺激和愿望的人。人们追寻的权力、福利,不是来自官员的恩惠,不是 来自他对公共利益的考虑,而是出于他自利的打算。 布坎南也认为,如果把参与市场关系的个人当作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当个人在非 市场内行事时,似乎没有理由假定个人的动机发生了变化。至少存在一个有力的假定, 即当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卖者转变为政治市场中的投票人、纳税人、受益人、政治家 或官员时,他的品行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在提供公共物品 的供给时,同一个具有动机和目标的经济主体一样也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诸如 职位、权力、信息、公共服务等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国家公务员,正是政治市场上活动范围最广、管理事务 最繁杂的主体,在各种政治环境下,他们同样是会追求某种最大化个人利益,及某个 人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或有价值的东西。简而言之,人们追求的是最大化效用,而影 响效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商品、收入、财富、社会地位、权利等,也可以 是友谊、慈善等。只是他们的此类行为要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更要隐蔽和复杂。因此, 国家公务员在其政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具有某些经济人的属性,同时,在其实施管理 活动中也会受利己心的驱动,去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 利性。
隧道行为的方式
1. 大股东虚假出资:大股东虚假出资,是指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成立时 或增资配股中并没有或者完全履行其出资行为或公司成立后抽逃其 出资,包括公开发行虚假出资、配股虚假出资、收购出资不实等。 大股东虚假出资,不仅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损害了公司信用,侵害了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了 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2. 大股东直接截留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作为发起人,大股东在截留 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上占有先天优势。他们很容易利用代位管理募 集资金之便,截留募集资金以为己用。 3. 大股东无偿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运用“腾挪”、“垫付”、“借 用”、“赖帐”、“蚕食”等方法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
领导自利行为
• 作为所有公共管理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公务员”不仅是公共利益的 代表,内在的具有公利性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自身利益的使者,必 然的也具有自利性的利益驱动。因而,公务员在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中所表现出的经济人角色特征及其自利行为,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 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个人受 利己心支配将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 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及政府官员。 • 而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 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 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也是 自相矛盾的。
2.隧道行为
• 上市公司或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种种正当及非法的手段侵蚀中 小投资者利益这一类行为称为“隧道行为(Tunneling)”。也就是 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总是会通过种种手段挖掘见不得阳光的地下隧 道,挖走中小股东手中的财富,转移上市公司资产或利润、掏空上市 公司。隧道行为的方式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