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
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4.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
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加强
答案:D
辨析:抓住题干:由“百家”到“独尊”的本质是一种专制。
故答案为D。
例二: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 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作用的理解。
“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
故答案为
D。
例三: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
天 D.实行“仁政”
答案:A
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
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
“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A。
例四: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答案:C
辨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
建伦理纲常。
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5年天津高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
的思想
C.“性善
论”D.“大一
统”的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
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
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例二:(2007年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
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
术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
A项表述属于宋明理学。
B、D两项不
符合史实。
例三:(2008年潮州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
的内容而非特点。
六、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2.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 发扬光大儒家思
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
程。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
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7.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由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一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
争
C. 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10.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
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
但是这种局面到了汉代发生了变化。
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哪些
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儒学人才辈出,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
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抓住“根本原因”。
故
答案为D。
一定思想取决于一定社会存在。
而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本质意图是适应现实需
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故答案为C。
.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神学化、
宗教化、教主化。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可以排除A、B两项,“大一统”学说和民族性格没有多少关系。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因而汉武帝赦免了他。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
若想进入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
长安的太学。
.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教化百姓完成善性是上天立王的本意,这充分体现了董
仲舒民性本善、君权神授的观点。
.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糅合道家、法家等诸子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主张。
儒学内部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成为官方思想。
10.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结合第1课的学习内容应该不难作答。
第(2)考查孔子、孟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要抓住“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第(3)问考查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
原因:①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②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
③阶级结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等不同社
会阶层。
(2)孔子:仁、礼;孟子:仁政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