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拯救的中国当代城市雕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亟待拯救的中国当代城市雕塑
【摘要】自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脚步,城市雕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大小城市涌现。

但是城市雕塑领域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也凸显出来,生产了一大批“垃圾城雕”,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笔者试图去对个中原因作简要的分析,并探讨国内城雕尴尬的现状与被看作是“城市眼睛”的城雕应该承担的审美、历史文化使命之间的不协调,以期能迎来中国城雕的春天。

【关键词】垃圾城雕;审美;历史文化;城市精神
由搜狐网主办,普通民众参与投票,湖北武汉“生命”雕塑、重庆“记忆山城”吊脚楼雕塑等“2012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榜上有名。

消息一爆出,就有相关个人和部门站出来澄清辩护。

但在笔者看来,诚然,被“误判”者不乏有之。

但是中国城市雕塑界“丑态百出”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城市雕塑,简单的理解就是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

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通常来说,城市雕塑首要的功能是装饰我们的城市和美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它在装饰我们的城市、美化我们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地域、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历史、心理等人文环境,被誉为“城市的眼睛”。

就说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吧,这座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造的雕塑,
这位冥思苦想、神情忧郁的少女可以看成是丹麦的文化缩影之一,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驻上海世博会丹麦展区,开启了中国和丹麦两国文化的友好交往的序幕。

事实说明,城市雕塑的价值不仅主要体现在它的观赏性质上,更体现在它与这座城市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这座城市人们的互动良好与否上。

城市雕塑的价值不是强行的孤立的塑造出来的,而是在与周边环境的交流互动中生发出来的。

在笔者看来,中国城市雕塑界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一、城市雕塑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缺乏长期的规划,严格的验证。

有些城市从不考虑该城市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导致千篇一律的局面。

正如批评家邱正伦在评价重庆的城市雕塑时所说的:“那些站在广场中心,桥头基座上的城市雕塑不是千面一孔,造型雷同,就是飞天入地,或者借死去的灵魂给自己说话添彩。

不过这样似乎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雕塑者自己既不动脑筋,又不冒犯神圣,还可以由此填满自己的腰包,至于对这座城市的现实生活——那恐怕是最缺乏思考的事情。

”二、城市雕塑的质量普遍低下。

城市雕塑应该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程,文化部、建设部发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

可是中国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呢?不仅那些已经获得资格证书的专业雕塑家的专业水准值
得质疑,城市雕塑行业因为它巨大的利益诱惑,连一些根本没接受
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员也加入进来浑水摸鱼,这样的城雕队伍打造出来的城市雕塑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不要期待它能给这个城市带来观赏价值、文化价值,不灼伤你的眼睛那就谢天谢地了!三、城市雕塑的建设各相关制度不够严谨、破绽百出。

就拿行业规范和标准来说吧,与建筑行业相比,由于城市雕塑行业的特殊性,在用材、材质等级、加工费用等方面都很难形成一个很明确的标准,这也就给城市雕塑的混乱提供了温床。

其实,中国雕塑界的弊病还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记得批评家孙振华在一篇章中就指出了中国城市雕塑的十大焦点问题,其中还包括维护管理、劣质雕塑拆除等问题。

那么中国城市雕塑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个中缘由也是我们不得不去追问的。

城市雕塑界建设是一项公众事业,由它必须面对的人群我们可以明白,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城市的管理者(政府部门)、雕塑家、投资者、城市公众这四类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较量、拉锯和博弈。

但是在中国这个公民意识严重缺失、诚信责任感极度丧失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混杂交织的综合性国度,各种权利主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博弈中不是越俎代庖就是缺席,没有平等互动,只有接受与被接受。

城市管理者,“独断专行”似乎是他们的传统,不经过实地考察、不听取民众意见、不听取专家建议,完全不顾城市雕塑本身的性质。

专家只不过是装点“长官”门面的花瓶罢了。

正如策展人顾振清所说:“在国际上好多国家有公共雕塑的产生程序,而在中国某个人的小舅子可能就
把这个雕塑给做了。

”雕塑家,这是进行创作的主体,一个合格的雕塑家的角色不应该只是一个技术工人,他还必须是一个人文学者。

而在中国那些从事城市雕塑的雕塑家呢?不是专业失准就是职业道德败坏;有些雕塑家则将城市雕塑看做捞钱的手段,全然无视职业道德,和不良管理者相互勾结,垄断城市雕塑行业。

投资者,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雕塑的资金——不像西方那样主要依靠艺术
百分比计划和艺术基金会——来源比较复杂,主要靠政府出资、企业赞助、民间融资等渠道,但是问题也呼之欲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国度,投资者往往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地,政府投资在搞“面子工程”,歌功颂德,企业出资为了宣传企业形象,将有些雕塑赋予辟邪、求财的神秘含义,与城市的文化、性格、历史格格不入,沦为“插花工程”。

城市公众,按常理来讲,这类人群应该是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而在中国这类人却常常是隔岸观火者和缺席者。

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如前所述与城市管理者的越俎代庖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回避自身的缺陷——缺乏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说不上说参与“公共决策”了,民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觉严重残缺。

用著名国画家吴冠中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文盲减少,美盲增多”的时代。

在城市雕塑建设过程当中作为公共生活主角的民众的缺席,不制造出大量“视觉污染”都很难。

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归纳起来表
现在雕塑以它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使城市民众在欣赏时得到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发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民俗、文化等等人文环境,所以城市雕塑就必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时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每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品牌形象和见证。

也许就这样论证还没能充分体现出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讲,不管是现实的审美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都要归结于“城市精神”这一点,城市雕塑无可置疑的是一座城市精神最最重要的载体。

“垃圾城雕”不仅不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给市民带来审美愉悦,给市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更不能作为一座城市的眼睛、承载城市精神、充当城市文化历史的见证者。

长此以往,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文化荒漠、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中。

中国当代城市雕塑亟待拯救!
【参考文献】
[1]邱正伦.由雕塑《休闲者》引发的思考.中国学术论坛,2008/3/5[2013/1/10].
[2]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2005(3).
[3]颜琳,朱宇翔.浅析中国城市雕塑现状[j].大众文艺,2011(2).
[4]蔡增杰.中国雕塑的现状及改进[j].城市问题,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