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静安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中生命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将凤仙花的花瓣捣碎包在指甲上,能把指甲染成漂亮的红色,这些染指甲的色素主要存在于花瓣细胞内的()

A. 线粒体

B. 内质网

C. 染色体

D. 液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呈现绿色,类胡萝卜素呈现黄色。液泡中含有花青素,植物花瓣及果实的鲜艳色彩通常是由花青素呈现的。

【详解】凤仙花的花瓣细胞不含叶绿体,它所含的色素是存在于液泡中的花青素,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分别用班氏试剂(加热)和双缩脲试剂检测羊的血浆,可观察到的现象依次为()

A. 紫色、红黄色

B. 红黄色、紫色

C. 蓝色、橘红色

D. 橘红色、蓝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班氏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红黄色沉淀,班氏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羊的血浆中含有蛋白质和葡萄糖,班氏试剂与葡萄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分别用班氏试剂(加热)和双缩脲试剂检测羊的血浆,可观察到的现象依次为红黄色、紫色,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淀粉、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鉴定所用的试剂及对应的颜色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3. 某同学在完成“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时,观察到了图所示的细胞,Ⅰ和Ⅱ表示部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处的液体称为细胞液

B. Ⅱ处液体浓度有所升高

C. 该细胞还未发生质壁分离

D. 该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图中Ⅰ是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Ⅱ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位置。

【详解】A、细胞液是指液泡中的液体,而Ⅰ是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

B、Ⅱ处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位置,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Ⅱ是外界溶液,如果该细胞正在失水,则其浓度会降低,B错误;

CD、图中原生质和细胞壁发生了分离,所以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C错误,D正确。

故选D。

4. TNF-α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因子,由157个氨基酸组成,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将其氨基端的7个氨基酸去掉,同时将8、9、10和157号氨基酸替换,发现改造后的TNF-α的活性显著增强。推测与原TNF-α相比,改造后的TNF-α()

A. 肽键结构可能改变

B. 氨基端游离的氨基消失

C. 空间结构可能改变

D. 游离羧基的数目一定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三是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四是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过程中形成的肽键结构是相同的,A错误;

B、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将其氨基端的7个氨基酸去掉,则第8位氨基酸的氨基将成为该蛋白质的游离氨基,B错误;

C、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改变,根据题意可知,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将其氨基端的7个氨基酸去掉,同时将8、9、10和157号氨基酸替换,说明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由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所以上述变化可能导致其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改造后的TNF-α的活性显著增强,C正确;

D、去掉的七个氨基酸的R基中以及替换的四个氨基酸的R基中可能存在羧基,所以改造后的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数目可能改变,D错误。

故选C。

5. 如果用图表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圈表示腺嘌呤

B. 小圈表示磷酸基

C. ①过程伴随能量释放

D. ①过程需要水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 ~P ~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图中大圆圈是腺苷,小圆圈是磷酸基团。

【详解】AB、根据分析,图中大圆圈表示腺苷,小圆圈代表磷酸基团,A错误,B正确;

CD、①表示ADP生成ATP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同时生成水,不需要消耗水,CD错误。

故选B。

6. 非洲猪瘟给肉类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图是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病原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无成型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B. 有成型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C. 无细胞结构,属于动物病毒

D. 无细胞结构,属于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中结构可知,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根据核酸种类,可以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图中病毒为DNA病毒,衣壳外的一层为囊膜及刺突。【详解】A、该病原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此病毒寄生在猪细胞内,属于动物病毒,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此病毒不是噬菌体,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内的病毒,D错误。

故选C。

7. tRNA装载特定的氨基酸需要氨酰tRNA合成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Ⅰ表示氨酰tRNA合成酶

B. 氨酰tRNA合成酶没有活性部位

C. 一次反应需要消耗2分子A TP

D. 该过程体现了酶催化的高效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酶具有催化作用,反应前后酶不发生变化,据图分析结构1表示氨酰tRNA合成酶。

3、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4、A TP(三磷酸腺苷)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 TP水解为生命活动供能。AMP是一磷酸腺苷,ATP水解形成AMP时,同时会生成2个Pi。

【详解】A、据图分析结构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结构Ⅰ表示氨酰tRNA合成酶,A正确;

B、据图分析,酶可以和底物特异性结合,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氨酰tRNA合成酶有活性部位(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就是活性部位),B错误;

C、据图分析,该过程消耗了1分子ATP,C错误;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但此图没有体现酶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8. 在离体神经元的轴突上施加一个适宜刺激时,刺激部位会发生()

A. 神经递质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B. 钠离子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 神经递质胞吞方式进入细胞

D. 钾离子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引起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在离体神经元的轴突上施加一个适宜刺激时,刺激会引起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大量内流,引起膜电位发生逆转,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综上分析,刺激部位会发生钠离子协助扩散进入细胞,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噬菌体ΦΧ174的核心为环状单链DNA,图表示该病毒复制的部分过程,①~④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

..

的是()

A. ①过程表示逆转录

B. ②过程表示复制

C. ③过程表示转录

D. ④过程表示翻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是指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2、噬菌体ΦΧ174的核心为环状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时,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然后再进行双链DNA的复制,以及以双链DNA为模板转录形成RNA,以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外壳。同时,病毒还会以复制形成的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最后由正链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子代噬菌体。

【详解】A、噬菌体ΦΧ174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时,①过程表示单链DNA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而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A错误;

B、②过程表示复制,DNA复制是指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B正确;

C、③过程表示转录,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C正确;

D、④过程表示翻译,翻译是指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

10. 休眠的种子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时可萌发,此过程中()

A. 种子所含有机物的量增加

B. 种子主要在细胞质基质合成ATP

C. 种子所含有机物的量减少

D. 种子主要在线粒体基质合成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O2反应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生成大量ATP,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2、种子咋萌发的过程中,只进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导致种子所含有机物的量减少。

【详解】AC、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只进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导致种子所含有机物的量减少,A错误,C正确;

BD、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主要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放能最多的阶段是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所以种子主要在线粒体内膜合成A TP,BD错误.。

故选C。

11. 图表示生物体内物质转变的部分过程,X表示物质,①~③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糖酵解过程

B. ②表示脱氨基作用

C. ③表示卡尔文循环

D. X表示乳酸或酒精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X为丙酮酸,②过程为转氨基,形成丙氨酸;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脱下一个CO2形成二碳化合物并参与到三羧酸循环中。

【详解】AD、根据分析可知,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为糖酵解过程,A正确;D错误。

B、②表示转氨基作用,B错误;

C、③表示三羧酸循环,C错误;

故选A。

12. 某成年人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93cm,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下丘脑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B. 下丘脑病变,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量

C. 垂体病变,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 垂体病变,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成年人智力正常,说明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甲状腺激素等分泌正常;而该人身高不足,说明可能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详解】A、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则成年时期会引起甲亢等症状,A错误;

B、肾上腺素分泌过量,则会提高代谢水平,出现产热增多等症状,不会出现题干的症状,B错误;

C、生长激素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促进个体生长,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出现智力正常,但身高不足的现象,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会引起血糖调节失衡,但不会出现题干所示现象,D错误。

故选C。

13. “中和抗体”是一种能阻止病原体与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下列关于中和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主要由致敏T细胞分泌

B. 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中

C. 是多数活疫苗的主要成分

D. 主要分布在血浆等体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详解】ABD、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主要分布在血浆等体液中,D正确,AB错误;

C、活疫苗的成分主要为活的细菌或病毒的疫苗,也称为减毒活疫苗,该类疫苗病原体被削弱,以防其引起疾病,但它仍能够引发强大的免疫反应,C错误。

故选D。

14. 某同学用燕麦胚芽鞘完成了图所示的实验,一组胚芽鞘不作处理,另一组切去尖端后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a~d表示胚芽鞘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则()

A. a > b

B. a < b

C. c > d

D. c <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芽鞘的尖端合成生长素,感受到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

【详解】胚芽鞘的尖端合成生长素,感受到单侧光刺激,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所以a

故选B。

【点睛】

15. 下列关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选取样方时,视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

B. 同一次调查,各样方的面积可以有差别

C. 同一种植物的成体和幼体应分别计数

D. 不认识的植物可以不计入物种的总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样方法: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详解】A、选取样方时,视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密度大样方面积小,密度小样方面积大,A正确;

B、同一次调查,各样方的面积必须相同,B错误;

C、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在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同一种植物的成体和幼体应全部计数,统计在一起,C错误;

D、在调查的时候,不认识的植物可以应计入物种的总数,D错误。

16. 图是人体肝脏组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常规午餐后2h,存在于Ⅰ处且含量会明显上升的是()

A. 氧气

B. 肝糖原

C. 血浆蛋白

D. 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肝脏细胞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从而调节血糖的稳定。

【详解】常规午餐后2h,由于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分解形成的葡萄糖先释放到组织液中,然后再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Ⅰ处为组织液,所以常规午餐后2h,组织液中葡萄糖含量会明显增加,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 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不同,雌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蝗虫为22+X,由此可推测()

A. 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11+X

B. 雌雄蝗虫杂交,雌性子代比雄性多

C. 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11+X

D. 雌雄蝗虫杂交,雌性子代比雄性少

【答案】C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不一样,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雄蝗虫产生11+X和11+O两种等数量的雄配子,雌蝗虫只产生一种雌配子11+X,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雄配子11+X和雌配子受精后发育成雌性,雄配子11+O和雌配子受精后发育成雄性,所以后代中雌蝗虫数量等于雄蝗虫数量。

【详解】A、雄蝗虫为22+X,经过减数分裂产生11+X和11+O两种等数量的雄配子,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11+X或11+O,A错误;

BD、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雄蝗虫产生11+X和11+O两种等数量的配子,雌蝗虫只产生一种雌配子11+X,所以后代中雌蝗虫数量等于雄蝗虫数量,B、D错误;

C、雌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X,雌蝗虫只产生一种雌配子11+X,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具有一定的难度。

18. 如图表示某湖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水位变化及其中X、Y两种鱼的进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Ⅰ时期,所有的X鱼的基因型相同

B. Ⅱ时期,X鱼和Y鱼存在地理隔离

C. Ⅲ时期,X鱼和Y鱼存在生殖隔离

D. Ⅰ→Ⅲ时期,X鱼的基因库可能改变

【答案】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在种群内部,不同个体间因变异而存在差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一般进化为先出现地理隔离,在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最终出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详解】A、Ⅰ时期,该湖泊中X鱼为一个种群,在种群内部,存在着变异,所有的X鱼的基因型不相同,A错误;

B、Ⅱ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位下降,种群被分成两部分,此时X鱼和Y鱼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

C、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在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往不同的方向进化,Ⅲ时期,水位再次上升,但X 鱼和Y鱼已经形成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C正确;

D、Ⅰ→Ⅲ时期,X鱼种群内部可能发生了变异,种群中个体数量也有所改变,其基因库可能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A。

19. 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 排汗增加,散热> 产热

C. 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

D. 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A、运动过程中汗腺分泌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A错

误;

B、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代谢增强使产热增加,同时排汗增加以增加散热,故产热和散热基本相等,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错误;

C、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弱,C错误;

D、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D正确。

故选D。

20. 拉布拉多犬的毛色有黑色、棕色和黄色三种表现型,棕色(bbEE)和黄色(BBee)个体杂交,F1均为黑色(BbEe),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的个体数之比为9?3?4,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和E为等位基因,b和e为等位基因

B. 基因型为bbee的拉布拉多犬表现为黄色

C. 子二代的3种表现型对应16种基因型

D. 子二代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Ee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拉布拉多犬的毛色受到两对基因的控制,且棕色(bbEE)和黄色(BBee)个体杂交,F1均为黑色(BbEe),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的个体数之比为9:3:4,9:3:4是9:3:3:1的变式,所以两对基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可知B和E基因同时存在时,即基因型为B_E_时表现为黑色;有E基因,没有B基因时,即基因型为bbE_时表现为棕色;没有E基因时,即基因型为__ee 时表现为黄色。

【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所以B和b为等位基因,E和e为等位基因,A错误;

B、通过分析可知,没有E基因时,即基因型为__ee时表现为黄色,基因型为bbee的拉布拉多犬表现为黄色,B正确;

C、F1黑色BbEe个体雌雄随机交配,F1产生4种配子,雌雄配子间有16种结合方式,共产生9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C错误;

D、通过分析B和E基因同时存在时,即基因型为B_E_时表现为黑色,所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BBE

E、BBEe、BbEE、BbEe四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

二、综合分析题

(一)细胞分裂与细胞衰老

图表示小鼠某造血干细胞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部分行为,图中Ⅰ~Ⅳ表示过程,a~d表示四条染色单体。

21. 图中,过程Ⅰ发生在________(G1/S/G2/前/中/后/末)期,过程Ⅱ对细胞分裂的意义在于________。A.便于基因表达B.便于染色体分离

C.便于基因重组D.便于细胞质分离

22. 图中过程Ⅲ、Ⅳ表示染色体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

23. 该细胞本次分裂结束后,a~d中不可能进入同一个子细胞内的是________。

① a和b② a和c③ a和d

④ c和d⑤ b和d⑥ b和c

染色体两端有重复序列(TTAGGG)和蛋白质构成的端粒,细胞分裂一次,重复序列就缩短一点,端粒消耗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研究发现,老年人进行高压氧治疗后,血细胞的端粒长度和衰老细胞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35名64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90天内接受了60次高压氧治疗,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表。

项目高压氧治疗前高压氧治疗1周后相对变化量

B细胞端粒长度8.36单位11.17单位+33.61 %

T细胞端粒长度8.04单位10.20单位+26.87 %

衰老T细胞的比例10.29 % 6.22 % -39.55 %

24. 由表可知,高压氧治疗可________(延缓/加速/无法判断)衰老,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后,有人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叙述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可信度的是________。

A. 参加实验的样本量较少

B. 缺乏对照组的实验数据

C. 实验观测的持续时间较短,未长期随访

D. 未考虑生活方式、药物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21. (1). S (2). B

22. 缺失、重复23. ①④

24. (1). 延缓(2). 高压氧治疗能提高B、T的端粒长度,降低衰老T细胞的比例,说明细胞不易进入衰老状态25. ABC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分为间期(G1、S、G2)、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有丝分裂特点:

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

3、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1)缺失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

(2)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

(3)倒位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的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

(4)易位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

【21题详解】

图示过程为小鼠干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过程Ⅰ表示染色质的复制,该过程发生在S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体的出现有利于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移动和分离,B正确,故选B。

【22题详解】

图中Ⅲ、Ⅳ过程,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片段的转移,最终导致染色体单体b缺失一部分,染色单体d

的某部分发生重复,所以图中过程Ⅲ、Ⅳ表示染色体发生的变异类型为缺失、重复。

【23题详解】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所以a和b不可能进入同一个细胞,c和d也不可能进入同一个细胞。

故选①④。

【24题详解】

分析报表中数据,高压氧治疗能提高B、T的端粒长度,降低衰老T细胞的比例,说明高压氧治疗后细胞不易进入衰老状态,可以延缓衰老。

【25题详解】

A、参加实验的样本量较少,会使实验结果误差增大,样本数越多,越接近真实值,A正确;

B、该实验有实验前后的相互对照,但是缺乏同等条件下不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对照组实验数据,B正确;

C、实验观测的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排除短时间内偶然情况的发生,C正确;

D、实验中不同个体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用药情况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准确辨析染色体变异的不同类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生物工程

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的花冠,主要是因为缺少合成蓝色色素的关键酶3,5-羟氧化酶。图是科研人员将矮牵牛花中编码3,5-羟氧化酶的基因(HE)引入玫瑰细胞内,培育出蓝色玫瑰花的操作过程。图中数字编号表示过程,短线表示识别序列不同的5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Tc r、Ap r、NPTⅡ分别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氨基糖苷类-3-磷酸转移酶基因。

26. 图中的大分子A一般被称为________,获取大分子A需用限制酶________同时作用于含HE的DNA片段和质粒,再用________酶连接。

27. 图中表示筛选过程的是________(填图中数字),该过程需配制的培养基有________。

A.含四环素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B.含四环素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

C.含氨苄青霉素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D.含氨苄青霉素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

28. 图中④过程称为________(填文字),随后发生的⑤过程中________。

A.全部基因复制,全部基因表达

B.部分基因复制,部分基因表达

C.全部基因复制,部分基因表达

D.部分基因复制,全部基因表达

29. 实际操作中,用农杆菌感染植物愈伤组织后也需要筛选,携带NPTⅡ基因的植物细胞对卡那霉素、G418等抗生素会产生抗性。文献显示80mg·L-1的G418是筛选转基因水稻的合适浓度,因此有人推测最适合筛选转基因玫瑰的抗生素也是80 mg·L-1的G418,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 (1). 重组质粒(重组DNA)(2). Sal Ⅰ、EcoR Ⅰ(3). DNA连接(酶)

27. (1). ②(2). AC

28. (1). 脱分化(2). C

29. 不正确。因为对于玫瑰,G418不一定是合适的抗生素,可能卡那霉素更合适;同时不同植物对G418的敏感度不同,对于玫瑰,80mg·L-1不一定是合适的浓度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6题详解】

为了防止破坏目的基因,并且不能破坏所有的标记基因,需要选择用Sal Ⅰ、EcoR Ⅰ限制酶同时作用于含HE的DNA片段提取编码3,5-羟氧化酶的基因(HE)片段,再用同种限制酶作用质粒,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最后用DNA连接酶与质粒载体结合,形成重组质粒(重组DNA)。

【27题详解】

图中的过程①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过程②表示筛选出具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细胞。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c r)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Ap r)是标记基因,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农杆菌细胞中,因此可利用加入四环素或氨苄青霉素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筛选出已导入基因B的受体细胞。

【28题详解】

过程④表示玫瑰茎尖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所后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过程形成完整植株,再分化过程事实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分裂过程中全部基因复制,部分基因表达。

【29题详解】

80mg·L-1的G418是筛选转基因水稻的合适浓度,但是对于玫瑰,G418不一定是合适的抗生素,可能卡那霉素更合适;同时不同植物对G418的敏感度不同,对于玫瑰,80mg·L-1不一定是合适的浓度,所以该说法不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四个基本步骤,了解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能够根据图中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限制酶的种类和位置分析应该选择的限制酶种类。

(三)人类遗传病

30. 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简称H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病,一般在35岁左右开始发病,病情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H病有多种类型,甲家族的4号个体患甲型H病,乙家族的11、13号个体患乙型H病,两家族的系谱图见图,图中圆圈和方框内的数字表示个体的年龄。甲乙两家族个体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

(1)由甲家族的系谱图可以判断甲型H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相关基因用A/a表示)。3号和4号已育有一男孩,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则第二个孩子________(有/无)患病风险。

乙家族的16号和17号个体正在备孕,因双方父母中均有乙型H病患者,夫妇二人到医院作遗传咨询。医生为乙家族的部分个体作了基因检测,用限制酶处理乙型H病相关基因片段后得到了表2所示的结果(“√”表示有该长度的DNA片段)。

(2) 根据图和表中的信息可知,乙型H 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16号和17号所生孩子长大后也不患乙型H 病的概率为________。1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相关基因用B/b 表示)。 (3)研究发现,引起乙型H 病的

原因是基因突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突变基因和原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原基因可以正常转录、翻译 C. 突变基因和原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D. 突变基因不能正常转录、翻译

(4)若甲家族的5号个体和乙家族的15号结婚,则他们所生的孩子________。 A. 有患甲型H 病的风险 B. 没有患病的风险

C. 有患乙型H 病的风险

D. 有患两种病的风险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Aa (3). 有 (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 1/4 (6). Bb 或bb (7). ABC (8). C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家族系谱图可知,1号和2号均正常,他们的女儿4号患甲型H 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 ,4号基因型为aa 。

2、结合乙家族系谱图和部分个体基因检测结果分析,11号和13号患乙型H 病,12号和14号不患该病,对应基因检测结果可知,酶切片段长度为80和160与乙型H 病致病基因有关,酶切片段长度为240对应的是正常基因,则11号为杂合子,13号为纯合子,由于11号和13号均患该病,可推知该病为显性病,若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则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由15号未患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相关基因用B/b 表示,则11号基因型为Bb ,13号基因型为BB ,12号和14号为纯合子且不患该病,基因型均为bb ,16号和17号基因型均为Bb 。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型H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 ,4号基因型为aa 。已知3号表现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AA 或Aa ,当3号的基因型为Aa 时,则其与4号aa 所生的后代为Aa 和aa ,有患甲型H 病的风险。

(2)由分析可知,乙型H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6号和17号基因型均为Bb,他们所生的孩子为1/4BB、1/2Bb、1/4bb,长大后也不患乙型H病的为bb,概率为1/4。由11号Bb和13号bb所生的15号,其基因型为Bb或bb。

(3)A、由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故突变基因和原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突变不影响原基因的表达,故原基因可以正常转录、翻译,B正确;

C、由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故突变基因和原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C正确;

D、突变后产生的新基因也能正常转录、翻译,D错误。

故选ABC。

(4)已知甲乙两家族个体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若只考虑甲型H病,5号基因型为AA或Aa,15号的基因型为AA,其后代不患该病;若只考虑乙型H病,5号基因型为bb,15号基因型为Bb或bb,其后代可能出现该病患者Bb。综上所述,5号和15号结婚,他们所生的孩子有患乙型H病的风险,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和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和概率计算问题,解题关键是从基因检测结果入手,对应系谱图中个体的表现型判断乙型H病的遗传方式。

(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肝脏是哺乳动物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餐后胆固醇的合成量会增加,其调节机制如图,图中mTORC1、AMPK、USP20、HMGCR均为调节代谢过程的酶,HMGCR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mTORC1能促进USP20磷酸化,USP20磷酸化后使HMGCR稳定发挥催化作用。

31. 图中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为________(填文字),合成胆固醇的细胞结构为_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