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性

摘要:纵观我国大学发展历程,每当大学文化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并与社会优秀文化保持同步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每当大学文化背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时,高等教育事业就停滞不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代,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文化在我国的特殊性,掌握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文化特殊性

1 大学文化的概述

对于什么是大学文化,我国很多研究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张萍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群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黄宁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从广义上说,大学文化就是高等学校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吕爱玲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由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

物质形式。此外还有文化氛围说、精神体系说、文化要素说、活动说等等。

我们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经师生员工努力而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总体上是以育人为本质属性的高级意识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这一组织所特有的文化产物,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大学文化的几点特殊性

2.1 大学文化民族性意识强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晚清政府开始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学堂。1895年,北洋大学堂——这所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至此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篇章。后来,无论是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还是193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前身,等等。这些大学,都是伴随着旧中国落后的文化制度、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进步人士要求自由民主的愿望的冲突中成立的。

在和平年代,这种爱国自强、振兴中华的民族性意识形态依然在我国的大学文化中普遍存在,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重庆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至今仍分别保留着“爱国”和“自强”的校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大学文化的这一特殊性,发挥民族性意识的正向价值,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2.2 大学文化传统性强

在我国,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历史很短,但教育的历史十分漫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夏、商时期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了产生学校的条件。”我国古人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化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面列举几个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教学的言论。如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思想,“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墨子的言行一致的思想,“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的持之以恒的思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朱熹的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的思想等等。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的众多教育思想不尽然正确,但仍有精华流传至今,不仅仅对大学文化产生影响,同时对教育理念也有一定影

响。如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围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阐述了对当代大学教育的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文中,由《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述了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治校方针。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学习理念对当今大学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其精华理念渗透到当代大学文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大学,服务社会。

2.3 政治对大学文化的影响性强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把战争、生产和教育当作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1)建国初期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2)“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在理论上被夸大为必须彻底变革的上层建筑领域。(3)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以经济中心论取代政治中心论。(4)深化改革开放时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教育进行跨越式发展。

在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了社会工作的重点,接管和改造旧教育也便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点,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为载体的“五爱”教育上,经

过这种大学文化的指导,刚刚获得新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在理论、制度、物质、道德上有了长足进步,大学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了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认识,加深了对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的认识。大学文化建设在质上有了飞跃。

在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高等学校提出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新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兴起了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高潮。

纵观我国大学发展历程,从民国初期的科学民主启蒙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从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到全面内战爆发时期的西南联大、抗大等优秀大学精神的发扬光大;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大学教育的全面破坏到深化改革的当代大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每当大学文化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并与社会优秀文化保持同步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每当大学文化背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时,高等教育事业就停滞不前。

我国目前正处于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变革阶段,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文化在我国的特殊性,掌握其发展规律,运用先进科学的大学文化影响大学的发展,使之适应改革,提供社会发展的强劲文化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