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选择的目的与方向 – 自然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 人工选择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选择目标→选择方案
3、选择的过程 – 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 – 人工选择的过程则相对较短,见效较快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的进程, 增强人工选择的效果。 2、当选择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或 影响。此时,要获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加强或改 善饲养管理条件来克服自然选择的作用。
• 例:100头的牛群,有角81头,无角19头 其中:有角81头(隐性纯合子qq) ;无角19头(显性纯合
子QQ、杂合子Qq)
则:有角隐性基因q的频率为:q R 0.9
无角显性基因Q的频率为:Q=1-0.9=0.1 杂合子频率为:H=2Qq=2×0.1×0.9=0.18. 每次淘汰50%的无角牛,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的频 率为:q1=0.945;即:隐性基因的频率增加了0.045。
公牛具有粗壮而紧凑的体躯和清新的头部,易被选留种 用,导致该基因扩散。
考虑完全淘汰隐性基因型个体而保留表型为显性的个体时的 群体基因型变化:
设有一对等位基因
A
a
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 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
p0
q0
AA
Aa
aa
基因型频率为 淘汰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p02
2p0q0
q02
0
0
1
1
1
0
p
2 0
p
2 0
2
p0q0
2 p0q0
p
2 0
பைடு நூலகம்
2
p0q0
0
• 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
pq1
q1
p0q0 p02 2 p0q0
q0 1 q0
q2
q1 1 q1
q0 1 2q0
• 经过t代选择后:
qt
q0 1 tq0
• 所以:
t q0 qt q0qt
例如:假设某群体一隐性基因型个体占总体的 1/20000(q2),隐性基因频率为q=1/141;每代 淘汰隐性基因型个体,将隐性基因型频率降低 一半即q2=1/40000,q=1/200, 需要:
– 高产对家畜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往往是有害的,故应加强 对高产品种的营养条件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
3、当两种选择作用严重抵触时,人工选择就不会取得进展 (品种退化)
选择的实质
• 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定向地改变了群体中相关基因 的频率
• 打破了自然状态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哈代-温伯格” 平衡 ,改变了生物类型。
二、对显性有利基因的选择
• 目的:淘汰隐性有害基因 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个体:
– 隐性-显性性状:牛的红毛-黑毛;猪的黑毛-白毛; – 从表型上不能区分完全显隐性基因的显性纯合子(AA)
和杂合子个体(Aa),故隐性基因难以从群体中彻底剔除。 • 例如:
– 猪的氟烷基因(Haln) – 海福牛的侏儒症(隐性纯合子)一岁前死亡,但杂合子
q2
1 S 1 q 2 1 S 1 q 2 1 S 1 q 2
经过一代的选择后,隐性基因频率为:
1
qS(qq2)
q12H1R11S(1q2)
若:S=1,则q1=1;经过一代选择,群体固定(条件:外显率为100%) S=0,则q1=q,此时群体处于自然平衡状态
• 结论:隐性基因的选择比较容易实现。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 第四节 阈性状的选择 • 第五节 选择的方法 • 第六节 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 自然选择 – 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作 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制 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
• 理论基础——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 选择能积累变异,决定变异的方向,产生新类型个体, 最终使畜群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在家畜育种中的体现
1.针对特定数量性状的系统选育可能育成新品种 • 选择的重点--数量性状(经济重要性)
2.针对特定质量性状的系统选育也可能育成新品种 3.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
选 择 后 基 因 型 频 率 = 原 始 基 因 型 频 率 留 种 率
( 原 始 基 因 型 频 率 留 种 率 )
等位基因 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 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
A
p AA
a
q
Aa
aa
基因型频率为
p2
2pq
q2
淘汰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S
S
0
1-S
1-S
1
p 2 1 S 2 p q 1 S
一、对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
• 目的:淘汰显性不利基因 • 例:
– 一对等位基因A/a:基因型为AA、Aa、aa。其中,A对 a为完全显性,则AA和Aa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均为显 性性状。
– 设原始群体(随机交配大群体)基因频率为A=p,a=q (则相应基因型频率为:D=p2,H=2pq,R=q2), 淘汰率为S,留种率为1-S。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
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理论。 – 主要质量性状:表型特征、血型和血液蛋白多态性、
遗传缺陷、伴性性状。
质量性状选择及效应
基本工作:依据对群体的表型分析、系谱分析 和测交实验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 效应:选择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增加群体 中有利基因的频率,降低不利基因的频率。
改变一个种群的步 骤:
•首先,创造或发现变异 – 方法:诱变或杂交
•其次,通过选择的作用在群体中定向地扩散所需变异型基 因,并逐步使之成为群体的主导类型。
– 方法:通过定向选择来增高理想基因的频率。
有变异存在,才有新品种的产生,变异为育种提供素材,
变异是育种的基础。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 育种是根据家畜的遗传和变异两种特性,通过选择和繁育两种手段来引 导变异发展的方向而进行的工作。
• 人工选择 –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 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为 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差异
1、针对维持群体均值而言 – 自然选择是向心选择 – 人工选择是离心选择
3、选择的过程 – 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 – 人工选择的过程则相对较短,见效较快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的进程, 增强人工选择的效果。 2、当选择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或 影响。此时,要获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加强或改 善饲养管理条件来克服自然选择的作用。
• 例:100头的牛群,有角81头,无角19头 其中:有角81头(隐性纯合子qq) ;无角19头(显性纯合
子QQ、杂合子Qq)
则:有角隐性基因q的频率为:q R 0.9
无角显性基因Q的频率为:Q=1-0.9=0.1 杂合子频率为:H=2Qq=2×0.1×0.9=0.18. 每次淘汰50%的无角牛,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的频 率为:q1=0.945;即:隐性基因的频率增加了0.045。
公牛具有粗壮而紧凑的体躯和清新的头部,易被选留种 用,导致该基因扩散。
考虑完全淘汰隐性基因型个体而保留表型为显性的个体时的 群体基因型变化:
设有一对等位基因
A
a
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 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
p0
q0
AA
Aa
aa
基因型频率为 淘汰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p02
2p0q0
q02
0
0
1
1
1
0
p
2 0
p
2 0
2
p0q0
2 p0q0
p
2 0
பைடு நூலகம்
2
p0q0
0
• 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
pq1
q1
p0q0 p02 2 p0q0
q0 1 q0
q2
q1 1 q1
q0 1 2q0
• 经过t代选择后:
qt
q0 1 tq0
• 所以:
t q0 qt q0qt
例如:假设某群体一隐性基因型个体占总体的 1/20000(q2),隐性基因频率为q=1/141;每代 淘汰隐性基因型个体,将隐性基因型频率降低 一半即q2=1/40000,q=1/200, 需要:
– 高产对家畜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往往是有害的,故应加强 对高产品种的营养条件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
3、当两种选择作用严重抵触时,人工选择就不会取得进展 (品种退化)
选择的实质
• 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定向地改变了群体中相关基因 的频率
• 打破了自然状态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哈代-温伯格” 平衡 ,改变了生物类型。
二、对显性有利基因的选择
• 目的:淘汰隐性有害基因 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个体:
– 隐性-显性性状:牛的红毛-黑毛;猪的黑毛-白毛; – 从表型上不能区分完全显隐性基因的显性纯合子(AA)
和杂合子个体(Aa),故隐性基因难以从群体中彻底剔除。 • 例如:
– 猪的氟烷基因(Haln) – 海福牛的侏儒症(隐性纯合子)一岁前死亡,但杂合子
q2
1 S 1 q 2 1 S 1 q 2 1 S 1 q 2
经过一代的选择后,隐性基因频率为:
1
qS(qq2)
q12H1R11S(1q2)
若:S=1,则q1=1;经过一代选择,群体固定(条件:外显率为100%) S=0,则q1=q,此时群体处于自然平衡状态
• 结论:隐性基因的选择比较容易实现。
第三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 第四节 阈性状的选择 • 第五节 选择的方法 • 第六节 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 自然选择 – 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作 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制 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
• 理论基础——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 选择能积累变异,决定变异的方向,产生新类型个体, 最终使畜群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在家畜育种中的体现
1.针对特定数量性状的系统选育可能育成新品种 • 选择的重点--数量性状(经济重要性)
2.针对特定质量性状的系统选育也可能育成新品种 3.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
选 择 后 基 因 型 频 率 = 原 始 基 因 型 频 率 留 种 率
( 原 始 基 因 型 频 率 留 种 率 )
等位基因 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 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
A
p AA
a
q
Aa
aa
基因型频率为
p2
2pq
q2
淘汰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S
S
0
1-S
1-S
1
p 2 1 S 2 p q 1 S
一、对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
• 目的:淘汰显性不利基因 • 例:
– 一对等位基因A/a:基因型为AA、Aa、aa。其中,A对 a为完全显性,则AA和Aa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均为显 性性状。
– 设原始群体(随机交配大群体)基因频率为A=p,a=q (则相应基因型频率为:D=p2,H=2pq,R=q2), 淘汰率为S,留种率为1-S。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
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理论。 – 主要质量性状:表型特征、血型和血液蛋白多态性、
遗传缺陷、伴性性状。
质量性状选择及效应
基本工作:依据对群体的表型分析、系谱分析 和测交实验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 效应:选择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增加群体 中有利基因的频率,降低不利基因的频率。
改变一个种群的步 骤:
•首先,创造或发现变异 – 方法:诱变或杂交
•其次,通过选择的作用在群体中定向地扩散所需变异型基 因,并逐步使之成为群体的主导类型。
– 方法:通过定向选择来增高理想基因的频率。
有变异存在,才有新品种的产生,变异为育种提供素材,
变异是育种的基础。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 育种是根据家畜的遗传和变异两种特性,通过选择和繁育两种手段来引 导变异发展的方向而进行的工作。
• 人工选择 –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 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为 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差异
1、针对维持群体均值而言 – 自然选择是向心选择 – 人工选择是离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