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62

(总分:4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总题数:9,分数:18.00)

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揭示人的意识具有( )

(分数:2.00)

A.客观性

B.选择性√

C.创造性

D.任意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与运用。“心不使焉”的“心”是指意识;“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中的“白黑”、“擂鼓”都是物质。所以“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是说:虽然存在物质,但可以不产生对它的认识,揭示了意识能动性中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客观性”是指意识来源于物质。本身意思正确,但与题干设问不符合,故A不能选。“创造性”也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意思是意识的内容可以比物质所提供信息多。故虽然C本身为对,但与题干设问不符合。D本身是唯心主义的说法,错误。

2.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与该论断意思相同的论断是( ) (分数:2.00)

A.“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B.“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C.“欲速则不达”

D.“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解析:解析: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其意思是: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引自苏轼的《范增论》。所以该论断的意思,是强调在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内因是优先的、第一位的因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揭示的是量变能够导致质变;“欲速则不达”揭示的是适度原则的重要性。“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中的“机遇”是外因,“头脑”是内因;该论断的意思是:即便有机遇即外因具备,但如果头脑无准备即内因没到位,机遇也还是会被丧失掉。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两个:其一,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其二,归结出其所指向的原理。

3.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 )

(分数:2.00)

A.辩证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战略思维能力

D.底线思维能力

解析:解析: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4.“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

(分数:2.00)

A.认识源于实践

B.认识指导实践

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解析:解析:案例型题目。考查对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作为认识两种形式和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能够相互促进。?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能够指导和提升感性认识。“见多识广”中的“见”,是指感性认识,“识”则是指理性认识。故该成语意为:感性认识增多,能够推动理性认识发展。ABD本身都为正确,但均与题干设问无关。

5.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与该论断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论述是( )

(分数:2.00)

A.“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B.“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曲折性毕竟改变不了前进性”√

C.“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D.“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解析:解析:案例型题目。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题干所引用的邓小平的话,意思是说明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取代,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可抗拒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主要是列宁的话,意思与题干吻合。A是列宁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是恩格斯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马克思的话,所揭示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6.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思是( )

(分数:2.00)

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

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

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

解析:解析: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所以,商品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催生的,它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回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商品不是物”里的“物”,不是哲学里面与“意识”对立的“物质”的意思,而是与“自然”相对应的“社会”的意思。也就是说,商品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关系。

7.在以下论断中,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货币成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B.资本成为货币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C.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转化成为货币的前提

解析:解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记忆的准确度,实际上是更深一步地考查理解。如果对基本概念只有机械的死记硬背,概念多了难免发生混淆。所以,记忆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容: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购买商品;而资本的本质是产生价值增殖。所以,货币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