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 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 较复杂,文人、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 1933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 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 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2、价值意义 “历史阶段的划分不是纯然时间性的,而是和空间纠 葛在一起的。” 现代化: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 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 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主要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 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 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 中国现代文学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既有力地参与了这一进程,同时又反映着这一 进程。
第二节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概况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 1、 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和 文化革命的需要。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 海创刊,时名《青年杂志》, 1916年第二卷起改名《新青 年》,陈独秀主编。 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 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 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 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 的”,“实利的而非虚伪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敬告青年》,是新文化 振聋发聩的宣言书,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开端。


(三)文学: 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 神的艺术性创造。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救亡与启蒙——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双重变奏 文学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出明显 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往往 以文学作为发端和具体表现。 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主体性 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倾向。 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源,引发文学 创作和理论论争

3、文学革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 要力量。发生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紧 密配合了政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 的重要力量。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现代 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 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世 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 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 1月4日成立于北京, 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 个纯文学社团,也是 《新青年》后第一个主 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 铎、叶绍钧、沈雁冰等 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四、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一)文学发展三阶段: 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 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 假设。创作较贫弱。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学的 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得了广 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荣期。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作沉 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勃兴奠 定了理论基础。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 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 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周伏 园创办的《语丝》(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 判断,和美的生活)杂志而得名,是“五四” 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 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 岛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 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 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的文 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 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 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 种族、时代、环境。 (一)中国: 民族性:运用中国的民族语言(以汉语为主 体),书写中国人的生活,承继中国古老的文 化(文学的、审美的等)传统 。 (二)现代: 1、时间(历史)的意义:1917——1949
课前絮语



主讲: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 课程意义: 学习要求: 课堂学习:听讲、笔记、阐发、讨论 阅读、思考、写作 作业:10000字以上读书笔记,手写,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概述
第一节 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三)文学革命的实绩 1、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 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 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 它宣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 个新的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文学革 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与中 国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变革紧密结合,彻底批 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 《莽原》周刊而得名。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 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 主要成员有韦素园、高长虹、李霁野等,以 “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 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 别是俄国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 3、第三个十年(1937-1949) 四、中国现代文学性质: 其一: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 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文 学的艺术性质) 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 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
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 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 代文学的过渡时期。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 称“新文学”)。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 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 “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2、创造社:1921年 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 立。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 要的社团之一。 发起人:前期郭沫若、 张资平、郁达夫、成 仿吾、田汉等,后期: 冯乃超、杨汉生等。



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 旬、日)刊》 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 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 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 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 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 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


2、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文学和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文 学获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文体的解放, 使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可能。 实现了中国文学的思想革命,中国传统 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建 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之上,在“儒释道” 的背景上生长;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 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念基础之上。


(二)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 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 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 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 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 为主要方法。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 稷,成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 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 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 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 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 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 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 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1934年解散。



9、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 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 诗集。 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 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 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 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11、北大歌谣研究会:1922年11月成立,周作人主持 工作,主要成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 等。主要收集、征集、整理民间歌谣。创有《歌谣》 周刊。

3、文学革命发难者的特点: 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鲁迅他们处 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旧民主革命交替, 封建王朝解体和共和交替时代,青年心理的时 代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努力探索中国的新出 路,他们深感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对人精神的闭 锁和弊害而要求文学革命。这是处于历史中间 地带的知识分子常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 和良知意识。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一九一七年二月。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 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 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 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 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 文学。”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 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 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的号召。提出文章八事“须 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 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 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胡适主要侧重于语言、形式 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 革。

周作人:《人的文 学》,《平民的文 学》。认为新文学应 该重新发现“人”, 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 发展。周作人以人道 主义的观念,从文学 与人的精神联系出发 谈论文学变革。



2、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 化的入侵,大量翻译著作的进入,在落后与先进的碰 撞中导致文学的改革。 胡适从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提出了《文学改良 刍议》的主张,胡适、陈独秀都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 响,推行文学的历史进化论。 周作人从欧洲文艺复兴中找到了人道主义的“人的文 学”观念。 李大钊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定了后来革命文 学的观念。 文学革命的发起和参与者大多有翻译西方文学的经历, 西方文学的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方法等广泛影响了 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