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音乐学院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古代乐论期末论文
系别研究生部
专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生姓名曹硕
学号********
指导教师王建新
职称教授
2011 年12 月28 日
《论语》音乐美学思想有感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证明不仅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家,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奏古琴,吹箫吹笛。他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一、孔子在《论语》中音乐美学的体现
音乐美学是试图阐明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则是阐明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对音乐美学的思考,暗含于音乐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狠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给予充分地肯定。在音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侧放在第二位。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德渗透进音乐的同时也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场美善合一的。孔子在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理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功颂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
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之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内容也形式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他认为,音乐美石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理论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二、孔子对美学思想的认识境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的表现在《乐记》一书中。这本书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动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者也,理之不可易者也”。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才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乐记》的完成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完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德认识与追求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尤其在政治
生活中德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励前方将士勇敢战争,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于和放在第一位,而在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中音乐美学在现在音乐美学中的体现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的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学得研究。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德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得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脉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感情。
四、对孔子《论语》音乐美学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