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咀嚼生活品醇味”学案
历史的步伐、社会文明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古及今,生活让人们品尝了种种滋味。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事比一事繁复,一章比一章奥妙,一节比一节精彩。我们要成为生活的主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就更要深入体会生活的意义,把握时代的脉搏,跟踪历史的风雷。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不少优秀小说篇章,能够引导我们贴近生活,小说家跟我们共同咀嚼生活的滋味。
本单元选入的短篇小品、微型小说,就是这样的篇章。它们像向导、像轻骑兵,正确、便捷地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代,认识不同人物,体验不同滋味。
λ语文应用
学习本单元的短篇小说,要用心体会小说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同时,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短篇或微型小说的构思,尝试编写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λ语文审美
本单元各篇课文,风格多样,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喜悦和希望。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品的优美风格和作家的卓越情怀。
λ语文探究
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短篇小说的一些文体特点:它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深入探究它何以能够做到:它虽然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鲁迅先生的《药》,叙述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落后民众不理解革命、用被害革命者的鲜血作治病的药的故事,引导革命者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刻画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小人物的形象,通过对这个小人物“追求、幻灭、复苏”三部曲的叙述,表现了作家对小人物遭遇和品德的体验。
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是一曲纯真爱情的颂歌,用一对年轻恋人相互守候的故事,把人间永恒而又美妙的爱情主题,奉献给读者。
德国作家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用同受雇于一家店铺的两个员工的故事,告诉人们,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
孙犁的《荷花淀》,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民族精神气质大大提升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
王蒙的《春之声》,描述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位归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调动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体味课文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又要与学习“点击链接”中介绍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积累阅读和写作知识,提升编故事的能力。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这些特点有了足够
的认识,可以提高微型小说的写作能力。
还要掌握“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读书学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9 药
“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疾病,疗救社会。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
希望;社会有病,自然也要用药。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鲁迅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
反映了这一现实。
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鲁迅先生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今天
学习的小说《药》,就是他为疗救中国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
作品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夏家的儿子是反清革命志士被杀害,
华家被人愚弄买了革命志士的血救治儿子的痨病,结果也无治身亡。
中国有个古老的名字叫“华夏”。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华家的人吃了夏家人的血。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你知道鲁迅先生写小说的指导思想吗?试谈谈自己看法,跟同学们交流。
②该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功过?试查资料看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评价它的。
③这篇小说会让我们受到启发,试想:我们应当怎样构建华夏的和谐社会?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作品信息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