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一)简要介绍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原籍奥地利,后于1931年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获得英国国籍。
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商业盛衰周期性》、《价格与生产》、《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利润、利息和投资》、《资本的纯理论》、《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哈里特・泰勒》、《科学的反革命》、《感觉的秩序》、《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等。
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和冈纳・缪尔达尔(Cunnar 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享有巨大的世界性声誉,然而,他的这种声誉却是随着时代倾向的变化经历了几起几落之后才得以确立的。
作为30年代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出倡导者,他在关于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从此,他丧失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
但这一经历却使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意志论者”名声又传播起来,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成为一名不容忽视的大思想家。
不过,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其地位却是晚至70年代之后才得以恢复的。
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福利国家政策实践的结果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哈耶克自然应运再起,他的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以此为背景。
此后,哈耶克无论是作为经济学家,还是作为政治哲学家,都一直处于一生中最辉煌的地位,而且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美国,他成为正在兴起的“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领袖;在英国,连公认最保守的撒切尔夫人也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
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
式。
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
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
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
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
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
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
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摘要及评析
第10页,经验和利益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人们提示出事件中人们还很少了解的方方面面。
——这使我不由想起了辛亥革命时“被逼上梁山”的黎元洪
第13页,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哈耶克在构筑自己的自由理想时是不是部分上演了悲剧?
第20页,尽管我们受到德·托克维尔和阿克顿勋爵这些伟大的19世纪思想家的警告,即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但我们仍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前进。
而在现在我们已看到一种新的奴役形式在我们面前兴起,而我们却把这种警告忘得一干二净,以致我们很难想到这两件事情可能联系在一起。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有可能导致奴役,如果忽视人的基本权利、社会公正这样的价值,资本和权力对人的异化都难以避免。
哈耶克给出的解释是,承认私人财产的合法性,保持可以让人接受的自由竞争,法治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自由、竞争的可能与现实。
第51页,过去60年或80年的思想发展史就是一个说明这个真理的最好的例
证: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如歌德所说:“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第61页,从原始人起,道德已越来越倾向于成为只是对个人随心所欲的范围的限制。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第61页,任何人都只能考察有限的领域,认识有限需求的迫切性。
——即我们想象力的限制,使我们只能在我们的价值尺度中包含全社会的需求的部分,而且严格地说,由于价值尺度仅能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除了种种局部的价值尺度,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存在,而这些价值尺度不可避免地有所不同并常常相互矛盾。
由此,个人主义者得出结论说,在限定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而且,在这些领域内,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至高无上而不屈从于他人的指令。
就是这种对个人作为其目标的最终决断者的承认,对个人应尽可能以自己的意图支配自己的行动的信念,构成了个人主义立场的实质。
第76页,政府应当只限于订立适用于一般类型的情况的规则,听任个人在哪些时间、地点等情况为转移的每一件事上自由行动,因为只有与每一种情况有关的个人,才能最充分地了解这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81页,重要的问题是个人能否预见到政府的行动,并在制定自己的计划时,利用这种了解作为依据,其结果是政府不能控制公众对于政府机构的利用,而个人精确地了解他将被保护到什么程度以免于将来自别人的干涉,或者政府是否能够阻碍个人的努力。
——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
第82页,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的加以发展,并且是自由主义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第82页,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并且在他以前,伏尔泰也用非常相似的措词说过),“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两样会有这个权利。
第88页,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活动的最终目标。
第88页,如果我们力求获得金钱,那是因为金钱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机会去享受我们的努力成果。
第91页,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我们的选择自由是基于这一事实:如果某
一个人拒绝满足我们的希望,我们可以转向另一个人。
——计划经济的严重缺陷
第116页,在那些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的人们当中,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或坚强的个性。
——当今那些相信拼爹、却不相信天道酬勤的人,就是一种个性扭曲的表现。
第128页,这种信心曾经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表现在一个适用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同时也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生活的句子里:“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
——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
第146页,在一个极权主义国家里,一切宣传都为同一目标服务,所有宣传工具都被协调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影响个人,并造成了特有的全体人民的思想“一体化”
——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如果宣传是错的,那么危害巨大)
第151页,像后者所说的自由一样,他所允诺给我们的“集体自由”并不是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只是计划者对社会的为所欲为的无限制的自由。
——作者对计划经济、集体经济的偏见和批判暴露无遗。
第157页,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性的成长就是一个以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基础的社会过程。
——求同存异,相互学习。
第194页,像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文明必然是以个人去自动适应那些人们还不能了解其原因和性质的变化为基础的:为什么一个人应当多得些或少得些?······这一切都总是与这些众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的,单靠一个人的脑力是不足以理喻它们的。
第200页,道德不仅必定是个人行为的现象,而且只能存在于一定范围内。
在该范围内,个人有为自己作出决定的自由,而且被要求自愿牺牲个人利益来遵守一个道德规则。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第201页,在这样一个个人行为范围之内,集体主义的作用几乎完全是破坏性的,这一点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否认的。
一个以减轻责任为其主要诺言的运动,它的结果只能是反道德的,不管它所从由出的那些理想是多么崇高。
——集体主义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以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兼顾到了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这不仅不是反道德,恰恰是符合社会的普遍道德的反映。
(三)简要评价
本书精辟的论述了极权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维持的、其运行之规律、以及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等等。
我非常认同这个判断。
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哈耶克在这本书中作出的判断非常醒目的标明在封面上——计划经济引导民众通向奴役。
换言之,伴随着计划经济民众将不断失去自由最终彻底的变成不自由。
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
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
哈耶克在整本书中持续的论证着西方国家热衷的福利国家建设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就中国而言,至少在三十年的时间内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集体主义明确了个人和最大的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则调整任何一个经济实体与最大的经济实体——政府——之间的关系。
所以自热而然的集体主义与计划经济成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样的道理,否定了集体主义与计划经济也就等于掏空了社会主义。
所以由此也可以旁证目下中国到底是在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哈耶克曾断言:“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力而且睿智的判断,由于计划经济的组织是严格的金字塔,命令自上而下的传达,权力自然是自下而上的放大,最终权力必将高度集中于一点——不论这一点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于是这极少数人就堂而皇之的成为了国家的首脑与“人民”的表率。
事实上,哈耶克的观点至此已经非常明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原罪在于对个人自由的戕害,并且这种戕害是一种没有上限的可怕存在。
个人主义者总是坚持认为,在限定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而且,在这些领域内,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至高无上而不屈从于他人的指令。
而集体主义者显然认为,在需要的情况下,应该要求个人按照集体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和偏好,而且,在那种情形下,集体的需要应该至高无上的优先于个人的喜好。
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
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
在中国,自由主义理论的骤兴恰恰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自由主义传统。
哈耶克在书中所作的现象研究和理论描述几乎完全可以作近五十年中国的写照。
但自由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不可推行也是早已注定了的。
自由主义长于对极权统治的解构而短于完整政治模式的建构,自由主义者更是勇于发言而艰于行动。
如哈耶克虽然极言排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仍然为“必要的战时措施”留下了一个政府享用绝对权力的口子,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兴废”这样的美丽口号下实现对社会的全面彻底的控制正是极权主义的拿手好戏。
其实自由主义者们抱有的唯一信念就是-----------反对一切限制人的自由选择的举动,而将构建的事情交给人们自己,这就是自由的真意。
在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看来,人们懒惰了,怯弱了。
人们更愿意为自己编织可以躺下的“安全网”而不是用双手去博取。
哈耶克是反对福利国家方案的,因为在他看来“能给予你一切的政府,也就能夺走你的一切”。
真正自由的人,既不容许他人用双手束缚自己,也不需要他人用双手支撑自己。
《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
或者,如同哈耶克后来所说的那样,“它关注一个瞬间,完全针对英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头脑里似乎有着一种想法,以为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某种可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