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职工子弟二校数学教师李桂桃

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灵动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生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差异,决定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在考验并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

[案例1] 教学“24时记时法”,书上有一道练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知道这路共公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富丽山庄”,服务时间是5:40到22:30。

生:我知道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5:40开出,最晚22:30开出。

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发现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吧,便说:“你认为题目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服务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服务的,超过22:30就停止服务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富丽山庄的“到达时间”。如果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须要知道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服务时间,那里的服务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止对外服务吗?于是,我激励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如果现在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怎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可以把路牌上的“服务时间”改为“发车时间”,这样最晚就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问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教员、学生太迷信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理解,敢于提出对教材的意见。我为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没有漠视学生的“轻声嘀咕”,从而错过这一精

彩的课堂生成感到欣喜。有时,在课堂中学生的“轻声嘀咕”正是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智慧火花在突然间的引燃和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表现,因而教师要倍加注意和珍视。课后,我到车站进行了解,一般所指的“时间”都是指“发车时间”。因而,学生提出的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数学本来是讲究严谨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二、灵动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

[案例2] 上“角的分类”一课,我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得出下表:

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

我为之一怔,因为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仔细观察表格,确实只

有“大于180°小于360°的角”没有列入其中。难道数学界还没有给这类角起名字?我试图努力回忆,却无济于事。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我想到了网络也许可以帮忙。

师:××同学真善于观察,唯独这样的角没有自己的名称。我们上网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在“百度”的“搜索”一栏中输入“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屏幕上便跳出许多相关信息,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小于平角的角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优角,优角大于180°而小于360°。)

生:(众)原来叫优角呀!

师:原来数学界给这类角起名为优角,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们是否该感谢一下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呢?我提议给提出这一问题的张妮同学“一分钟掌声”。

教师常常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并不愿意或不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老师。”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我们真应该好好向学生学习这种质疑问难的可贵品质。也许,面对那个学生的质疑,有些教师以为那不是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搪塞过去。但我想,那样做至少对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当学生这样做的时候,却又不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扬,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了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角的分

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期中考试试题中有“根据角的度数给角分类”这一题,其中有一个角是200°,没有一个学生错误地把它放到钝角里面去。

三、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思考

案例3]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师出示:76 × 58,请同学们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把76看作80,58看作60,80 × 60 = 4800,所以76 × 58大约是4800。

生:老师,我有更好的估算方法!把58看作60,把76看作70,因为把58看作60时,估大了;我想76应该估小,所以把76看作70。经过尝试,发现我的估计值和精确值4

408更接近。

师:同意张炎的想法吗?我们再试一题:28 × 46。

学生用张炎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 × 40 = 1200,用一般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 × 50 =

1500,精确值是28 × 46 = 1288。

师:看来,张炎的方法的确是更精确的估算方法。我们要学习张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通常只要求学生学会把两位数按“四舍五入”的方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乘法进行估算。因而,教材回避了因数的个位是5的数的估算。但事实上,张炎的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估算37×2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时,把37看作40后,显然把25看作20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虽然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对估算的精确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估算,但是张炎的独特思考却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特思考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四、灵动源于学生的片面认识

[案例4] 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生做90 + 50 × 6这一题时,有8人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90 + 50 × 6

= 300 + 90

= 390

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我只重视了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