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一)小城镇发展的十大模式
1、城郊型卫星镇 邻近大中城市,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人口、经
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
2、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集聚规模效应,实施专
业化发展道路。有些镇实现了一镇一品,村镇企业集群与新 型工业化相结合,在许多地方已有成功案例。
备。
5
(三)小城镇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出现了一批相当于中小城市乃至大城市规模的超级镇
人口超过10万的镇达400多个,其中人口20万以上的镇40多个,30万 以上的镇10多个,50万以上的镇5个。
涌现出一批经济强镇
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达500多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40多个。温州经济更是完 全依靠小城镇支撑。30个最强镇(占全市建制镇的1/4)占全市人口的38.5%,GDP 的53%,财政收入53.5%。隔江相望的鳌江、龙港镇经济分别占所在平阳县、苍南 县的1/3和1/2 。
民币的村庄有十一个,这些亿元村,创造了约1.6万亿元
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3年,江苏的华西村成为第
一个百亿元村。
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
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村庄得改革风气之先,
往往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建立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
理制度,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
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 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
6、旅游服务型 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鼓励农民
开发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服务,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 产业的良好局面。
7、区域中心型 县城关镇和农村区域中心镇。形成县、市区域的中心镇。11
8、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 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促来自百度文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 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4
(二)小城镇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创新
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是从小城镇开始的。92年小 平南巡讲话、十三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94 年开始11个部委的联合行动——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3、商贸带动型 具有商品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或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
展优势。 10
4、交通枢纽型 位于国家和省级交通要道所在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利
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 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
5、工矿依托型 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矿产发展工业,为大中型企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以来,小城镇发展迎来了 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发展。
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 道路”,推进城镇化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发 展在新世纪之初也迎来了新机遇。
(上)
2008.11
1
主要内容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小城镇发展中规划的指导作用
2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小城镇改革的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 程(1978年12月)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 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1998年10月)
小城镇已经融入城镇体系当中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以及诸多城市群等星罗棋布的 分布了众多小城镇。
7
小城镇促进村庄发展:“亿元村”突破八千个
自1987年天津大邱庄诞生中国第一个“亿元村”至今,
中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亿元人民币的行政村
已超过八千个,并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其中超过百亿元人
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
9、移民建镇型 整体移民建镇、重大项目移民、迁村并点集中居住。
10、历史文化名镇 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古迹。体现地脉和文脉的延
伸,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
12
(二)形成一大批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镇
如: 温岭市大溪镇——“中国水泵之乡” 乐清市柳市镇——“中国电器之都” 苍南县龙港镇——“中国印刷城” 湖州市织里镇——“中国童装之都” 东莞市虎门镇——“中国女装名城” 东阳市横店镇——“中国好莱坞” 河北省白沟镇——“全国箱包之都” 辽宁佟二堡镇——“中国皮衣、裘皮”基地 云南省太平镇——“中国太平奥林匹克体育小镇”
小城镇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1999-2003年,小城镇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2.7%,非农就业增长7.7% ,远快于同期全国GDP和非农就业年均增长9.3%和1.6%的速度。已是“三分 天下有其一” ,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6
小城镇发展对促进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亿,城镇化率39%。其中小城镇(含城 关镇)镇区人口1.7亿,占13%,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1/3。若按非农 业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共有3.3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6%。其中 小城镇1.4亿,占11%,贡献率为42%。小城镇吸纳了3438万农业人口 ,占当年农村流动人口的39%。
8
这些“亿元村”创富各有绝招,目前已形成发展 特色种养业、建设生态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城郊经济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古村文化开 发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促进工业发展是大 多数“亿元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名村发展模式 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 山西大寨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铸辉煌; 北京韩村河村以产业兴村; 河南南街村走工业化集团道路; 上海九星河村以市场兴村; 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 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等。
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农民 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
小城镇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 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已逐步向大中城市推广。
小城镇其他方面的改革经验,随时机成熟,必将对加快
城镇化进程起到更大的借鉴作用。
小城镇改革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体制障碍积累了政策储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一)小城镇发展的十大模式
1、城郊型卫星镇 邻近大中城市,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人口、经
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
2、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集聚规模效应,实施专
业化发展道路。有些镇实现了一镇一品,村镇企业集群与新 型工业化相结合,在许多地方已有成功案例。
备。
5
(三)小城镇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出现了一批相当于中小城市乃至大城市规模的超级镇
人口超过10万的镇达400多个,其中人口20万以上的镇40多个,30万 以上的镇10多个,50万以上的镇5个。
涌现出一批经济强镇
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达500多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40多个。温州经济更是完 全依靠小城镇支撑。30个最强镇(占全市建制镇的1/4)占全市人口的38.5%,GDP 的53%,财政收入53.5%。隔江相望的鳌江、龙港镇经济分别占所在平阳县、苍南 县的1/3和1/2 。
民币的村庄有十一个,这些亿元村,创造了约1.6万亿元
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3年,江苏的华西村成为第
一个百亿元村。
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
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村庄得改革风气之先,
往往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建立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
理制度,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
协作配套生产。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 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
6、旅游服务型 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鼓励农民
开发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服务,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 产业的良好局面。
7、区域中心型 县城关镇和农村区域中心镇。形成县、市区域的中心镇。11
8、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 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促来自百度文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 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4
(二)小城镇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创新
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是从小城镇开始的。92年小 平南巡讲话、十三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94 年开始11个部委的联合行动——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3、商贸带动型 具有商品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或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
展优势。 10
4、交通枢纽型 位于国家和省级交通要道所在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利
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 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
5、工矿依托型 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矿产发展工业,为大中型企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以来,小城镇发展迎来了 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发展。
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 道路”,推进城镇化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发 展在新世纪之初也迎来了新机遇。
(上)
2008.11
1
主要内容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小城镇发展中规划的指导作用
2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小城镇改革的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 程(1978年12月)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 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1998年10月)
小城镇已经融入城镇体系当中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以及诸多城市群等星罗棋布的 分布了众多小城镇。
7
小城镇促进村庄发展:“亿元村”突破八千个
自1987年天津大邱庄诞生中国第一个“亿元村”至今,
中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亿元人民币的行政村
已超过八千个,并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其中超过百亿元人
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
9、移民建镇型 整体移民建镇、重大项目移民、迁村并点集中居住。
10、历史文化名镇 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古迹。体现地脉和文脉的延
伸,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
12
(二)形成一大批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镇
如: 温岭市大溪镇——“中国水泵之乡” 乐清市柳市镇——“中国电器之都” 苍南县龙港镇——“中国印刷城” 湖州市织里镇——“中国童装之都” 东莞市虎门镇——“中国女装名城” 东阳市横店镇——“中国好莱坞” 河北省白沟镇——“全国箱包之都” 辽宁佟二堡镇——“中国皮衣、裘皮”基地 云南省太平镇——“中国太平奥林匹克体育小镇”
小城镇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1999-2003年,小城镇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2.7%,非农就业增长7.7% ,远快于同期全国GDP和非农就业年均增长9.3%和1.6%的速度。已是“三分 天下有其一” ,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6
小城镇发展对促进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亿,城镇化率39%。其中小城镇(含城 关镇)镇区人口1.7亿,占13%,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1/3。若按非农 业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共有3.3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6%。其中 小城镇1.4亿,占11%,贡献率为42%。小城镇吸纳了3438万农业人口 ,占当年农村流动人口的39%。
8
这些“亿元村”创富各有绝招,目前已形成发展 特色种养业、建设生态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城郊经济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古村文化开 发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促进工业发展是大 多数“亿元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名村发展模式 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 山西大寨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铸辉煌; 北京韩村河村以产业兴村; 河南南街村走工业化集团道路; 上海九星河村以市场兴村; 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 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等。
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农民 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
小城镇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 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已逐步向大中城市推广。
小城镇其他方面的改革经验,随时机成熟,必将对加快
城镇化进程起到更大的借鉴作用。
小城镇改革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体制障碍积累了政策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