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草经集注》为南北朝时之陶弘景所 辑。序例增加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 合药取量及“诸病通用药”等大量内容,大 大丰富了药学总论部分。各论收药730种,较 《本经》增加一倍,并首先采用按植、动、 矿物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分列为七类。 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
《炮炙论》为南朝雷敩所著, 其主要内容是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该书所记的一些炮 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烈之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本草新 分支学科的产生。
《本草经集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 初步确立了古代综合性本草的模式。
综合性本草: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药学成就, 其研究范围应涉及药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对药材本身的研究, 如品种基原、产地、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二是药物 的应用,如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等;三是药性理论 研究。此外,还应涉及本草沿革、文献资料来源等。
西周时期,从《周礼》:“聚毒药以供医事”,《山海经》 对100余种动植物医疗用途的记载;以及《五十二病方》载方 近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药物炮制、制剂、用法等皆 有记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药学成就。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文化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
形成 中 基础 医学基础: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医
国家药局(和剂局和惠民局)的设立,是北宋朝廷的一 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举措, 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药物炮制,以及制剂的发展和 提高。如《苏沈良方》所述从人尿中制备“秋石”,以及其 他文献中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等,均反应 出当时的制药成就。这时由酿制酒发展为蒸馏法制酒,对炮 制和制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药物知识产生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并 与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到进行农业生产的神 农时期有关。
发现酒的医药作用,是先秦药史中的一件大事。古人称之 为“百药之长”。
“药”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说文解字》将其 训释为“治病之草” 。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其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 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 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药中绝大多数源于天然的植、动、矿物,其中尤以植物 类药居多,故古人习惯将中药称作本草,正如五代后蜀韩保升 所云:“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 类最多也。”如此,中药学亦叫本草学,习惯上亦简称“本草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 3000 余种,至今已有 12800 余种。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 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官修本草。该书由苏敬、 李勣等主持编纂,是最早 的一部药典,载药844种, 新增药物114种。其图文 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 药学的先例。
《本草拾遗》为陈藏器个人所辑,该书在《新修本草》 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 功用特点分列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十类,成为日后药物和方剂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哲学基础: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黄帝内经》

系 形成 《伤寒杂病论》
标志 《难经》百度文库
中华医学 四大经典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本经》分“序例”(即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前者总结了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性能理论(尚未讨论升降浮沉和归经) 及配伍法度(药物的七情)、服药方法(毒药服法和食前食后 各有所宜等)、剂型选择(主要是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基本 原则。这些言简意赅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收药365种,按有无毒性和养身延年、祛邪治病两大标准, 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项下,有正名、性味、主治等主要 内容。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是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私人撰述本草,该书以《嘉祐》、《图经》 为基础,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达1558 余种,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首开方药相互印证的先例。 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 部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为荷、法、日、朝、英、俄等多种 文字,流传国外。
《食疗本草》由孟诜原著,是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 专书。李珣的《海药本草》主要收载海外输入药物。
此外,这一时期用羊肝治夜盲,人胞作强壮剂,羊靥、 鹿靥治甲状腺病,以及神曲等酵母制剂的应用等,都反映了 唐代高度发展的药学成就。
宋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药证直诀》
宋初朝廷较为重视医药书籍的校订和刊行,先后组织编 纂国家规模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 《嘉祐本草》书著其说,《本草图经》图见其形,两书相辅 而行。后者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 谱(因《证类本草》转载而存世)。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
刘完素(字守真),创 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 间),倡导火热论——寒 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 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 宜保命集》等。
张从正(字子和,号 戴人),倡“邪非人身 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 《儒门事 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 垣老人),倡“百病皆 由脾胃衰而生也”—— 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 论》。
中医药学概论
绪论
中医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应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应用理论和技 能。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 又是其他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