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主义 ——尺度、流动与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趋势:
设计注重表层、系统、表象及绩效,强调过程与演变而非结果,空间随时间而 变化。
从形象地景(注重开放空间的形象塑造及市民个人的休闲) 流动地景(重视生态流动与市民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动能与自然品质) 过程地景(侧重实现与执行的过程、生态复育、公众参与)
7.3.1形象地景——
向社区开放的建筑形式
7.4总结:由景观城市主义走向生态城市主义
生态设计的三个面向:
形象地景:视觉与活动轴 线、空间的明晰性及动线的 流动。
景观城市主义:以景观而非建筑作为核心的设计元素。 景观城市主义的五个主题: 水平延伸性、 地景作为基础设施、 形式演变的过程、、 分析图的操作技术及生态学。 景观城市主义的基本限制: 应用场景的的局限性:自然与人为环境的交错地带 形塑城市空间的力度较弱 景观如何生成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清楚 景观一词的多重意义与其争议性 生态城市主义: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的介入,引导城市变革。 探讨各种生态流动在横跨不同尺度的环境空间条件 下的设计。 更加注重生态过程的设计而非停留在形态上的流动
右图 屈米“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
巴黎 拉维莱特公园现状平面
7.2 从“设计包含生态”到“设计生态”
第二自然空间或土地嵌合体:
传统观念将自然空间和城市建成环境分开。景观都市主义将都市区环境空间看 成一个整体——一个混杂的地景——改造空间环境的真正对象。
“亚特兰大不具有传统城市的特征,它密度不高,而且分散,人口也不多,是 由某些小块区域超级组团组合而成。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植被和基础设施: 森林与道路。亚特兰大不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遍景观” ——Koolhaas
高雄2009市运会公园场地规划的各项流动与垂直叠图
7.3.3过程地景——
(1)生态恢复过程
艾伦与科纳的Downsview Park“无形式” 地景设计方案
各种尺度的生态栖息地研究、土壤和水质调查,推演为期20年的生态及植被演替过程。 考虑环状的动线、水文系统,生物、水文与物质的水平流动。 生态的原则成为组织空间的逻辑。 近乎无形的空间形式。
(左)屈米的Downsview Park设计方案:流动性地景设计,(右)垂直叠图法所产生的对比景观
7.3.2流动地景——
(3)微地形作为产生器,中介生态、运动及城市活动 结合多层次的动线:体育活动、城市活动、生态活动 生态取向的运动公园:引入洲仔湿地多样性的鸟类移动与生物流动。 微地形——生态的产生器并形成动态的湿地水文环境。 生态设计和空间经营——运动公园与生态栖息地得以共存。
城市生态设计方法理论:地景生态学、复育生态学、生态现代化等。
消极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 积极地在城市中创造自然条件。
生态设计的关键:设计生态 以一个生态化的空间构架,让基地不断随着 时间适应调整,以进行生态空间转化,提高组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7.3形象地景、流动地景、过程地景
Brown&Storey 的多Downsview Park方案总平面: 中心至边陲的分散网络:
7.3.1形象地景——
(2)高雄2009市运会场地规划的形象地景策略
拟定朝向、布局、空间计划以形成中心性焦点。 东西及南北向视觉与活动轴线的强化,亦有利于未来大型活动的空间塑造。 主场馆作为能量核心,其密集的活动向外发散。 打破空间界限,主场馆前的开放空间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FOA的Downsview Park设计方案:流动性地景设计(上); 地形作为流动与视觉的操作系统(下)
7.3.2流动地景——
(2)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 城市环境能否允许生物多样性存在? 提出“数位科技空间”(具有高度控制性的量体所组成,边界明确) 与“荒野空间”(流动性和开放性,边界模糊) “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之间指状模式互相渗入交界处形成湿地环境。 (地景生态学中城市边界空间的错入发展模式——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廊道的连续性设计与横向联系——增加植被、生物移动、水文过程等水平流动的机会。
7.3.3过程地景——
(2)社区行动与多元化城市地景 以持续增长的树来取代持续增长的建筑物。 营造上百个各色形式的景观圈,反向对城市地区扩大自然力量的影响。 “人工自然(manufacture nature)”与现有的城市绿地及周边自然系统联系起来 多样化的景观圈——多样化地景元素——多元化社会参与
生态城市主义 ——尺度、流动与设计
第七章 流动地景
Contents:
7.1景观城市主义的崛起 7.2从“设计包含生态”到“设计生态” 7.3形象地景、流动地景、过程地景 7.4结语
7.1 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崛起
(从“新城市主义” 到“景观城市(都市)主义”) 1920s 美国 Peter Calthorpe 背景:郊区化、低密 度城市蔓延、严重依赖 小汽车 城市设计运动(建筑 学的角度) 主张:紧凑的城市形 式、公交主导(TOD)开 发模式、步行的商业街 区、混合的土地利用 1970s 美国, James Corner & Stan Allen 背景: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城市中心 大量工业废弃地(Brownfield)的产生,经济的不 断衰退和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等。 “它是一个媒介”—by(James Corner) “景观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 适应和交替演变等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 “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更是一 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by斯坦· 阿伦(Stan Allen)
从新城市主义到景观城市主义实质上 是一种以人的尺度的进行设计的理念到回归景观与生态、注重人文过程与自然 过程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7.1 景观城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 景观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 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 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 服务。 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 合起来,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 的载体。 以景观为核心概念作为组织 城市空间的手 段,以取代传统城市设计的操作受限于个体建 筑与街道系统的基本框架。 工具、媒介、视角,缓解城市基础设施与建 筑把城市分割成许多功能区块。
库哈斯&BRUCE MAU Downsview Park “树之城”过程性地景 设计
总平面
效果图
7.3.3过程地景——
(3)动态过程设计而非静态景观设计 先期规划——主场馆设计——世运会开幕。 时间过程为各种力量所作用。 强调过程与机制的设计、人为的管理与环境的经营
高雄2009世运会主场馆:流动式的 场馆建筑(伊东丰雄)
流动地景:地形系统的生 态设计与其他活动动线构成 多层次的空间,自然模式与 城市空间形式交织。 过程地景(时间地景): 计划内容、执行机制有时间 和空间向度的复杂性,有弹 性的空间构架与长远的规划 远景,侧重策略方针与机制 设计。
思考……
工具 思考的方向 理念的融合与整合
Brown&Storey 的多伦多Downsview Park方案——浮现的地景 明晰的大尺度开放空间。 居民由动线进入公园。 水景与栽植形塑的现代感地景。 开放性、中心性及纪念性强烈。 核心区与外围邻里无明确边界,通透,取景式手 法界定空间。
7.3.1形象地景——
明确的中心性和由中心向外以环状逐次扩散其网络,空间结构由内而外从清晰到逐渐松散。
(左)高雄2009世运会场地规划形象地景特略;(右)主场馆的地标意象及广场
7.3.2流动地景——
(1)地形作为流动 与视觉的操作系统 仿佛一个流线型 的地形起伏表面。 坡面线条引导园 区内的各种流动。 地形——控制流 动与控制视觉。 注重人的流动这 一地景塑造元素。 地形起伏的设计: 考虑水文系统、植 被种类与坡度和坡 向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