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

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发展历史及现今教学面对的现实。必须根据“提高历史专业的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出发来编写教材。介绍要突出重点,注意其概括性、通俗性;选读要有代表性、时序性、民族性、可读性、准确性;介绍和选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而选读是重点。

关键词:文选;介绍;选读;相辅相成;重点

“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是由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创立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解放以后,已成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各个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相继出现了不少公开出版和自己独立使用的好教材。恢复考试招生制度以来,这门课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受到更多师生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历史专业入门和深入研究的关键课程。这些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日益升温以及国外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和对外汉语教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对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当前的社会和中学、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重理偏文,文科中对历史专业看重的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这从每年招生志愿中可以看出。当前历史专业的就业面窄,是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现今的中学教学,语文课本中和古代汉语有关的内容逐渐减弱,教学课时自然也在相应减少,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的重视程度也日益下降。有些全日制高中生还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绝大部分推荐上来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这方面的基础却相当薄弱。许多师范生反映,上中师期间很少涉及古代汉语的知识。另一方面,实行“3+X”高考制度后,中学历史课又一次被降低了一个档次,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原本就对历史课不大重视,现在更落入可有可无的境地。正因为如此,在刚考入大学的文科学生中,很难发现几个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的学生,即使有,也属风毛麟角。大多数同学害怕繁体汉字,厌恶竖排本,面对没有断旬的线装书茫然失措,视之为“天书”,甚至连解放前、解放初出版的书籍刊物也很少情愿去阅读。学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越来越差。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整个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下降,而对古代汉语以及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掌握下降的似乎更大一些。面对这样的社会和教学实际,这就给历史专业特别是《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这是我们每一位搞这方面教学的老师们深有体会的。所以我们必须编好符合实际的教材,下大气力搞好自己的教学,吸引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尽最大的努力。

一、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1956年高教部在委托复旦大学历史系起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和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委托编写《中国历史文选》教材时,已经明确指出,“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高振铎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材也指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史籍的能力,造就符合规格的历史工作者”。后来出版的由王德元、何聪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亦指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配合高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用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籍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由宋衍申主编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认为此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古文献能力的任务,并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和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赵淡元主编的卫星电视教育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任务,是要系统地给培训对象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培训对象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一向不出版教材的中华书局,2006年也出版了由周国林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文中以“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文章,接触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增加对历史文献的感性认识,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精致深远”为其教材之目的。由北京大学何晋为本校历史学系本科生编著的《新编中国历史文选》明确提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本系同学通过一年的阅读和学习后,能够获得充分的阅读中国古代各类历史文献的实际经验,提高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并熟悉古书体例,掌握最基础的文献知识,为以后进一步阅读和利用古代文献史料打下坚实的语言和文献基础。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由张大可、邓瑞全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还有不少同类教材也谈到了教学目的,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教材编写之目的,虽然措词、用语有所不同,针对的对象层次有所区别,但在教学目的认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历史专业的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随着课程的不断加强,社会对其要求的日益提高,大家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统一。教学目的既如此,那么编写一部与此目的相一致的教材就是必须的。正如何晋所讲:“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它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课程内容主要是讲授和阅读古代文献,因此没有教材,这门课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可以说,这门课对教材有着高度的依赖。教材怎么编,直接影响到这门课怎么讲。因此,编写这门课程的教材是所有任课教师一致认可的。

从“提高历史专业的学生阅读和运用古代史籍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出发,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我们的教材内容分成如下两大部分:其一,历史要籍介绍部分(以下简称“介绍”)。这门课是和古代史籍打交道的课,学生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些古代史籍的基本情况:这些书的作者是谁,作者的简要生平和其写此书的目的动机,书中记载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内容,是怎样编写的,体例如何,它的版本、注

释及流传情况如何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谈得上初步清楚了这些书的外表面目,才能够有主动阅读和更进一步深入掌握这些书的需要和渴望。中国的历史,除了甲骨文、金文、考古发现和地上的古迹以外,赖以说明历史的大量证据和资料就是这些古代文献,因而掌握这些文献就成了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所以介绍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其二,文章选读部分(以下简称“选读”)。了解和掌握古代史籍的基本情况只是第一步,还需要真正看懂史籍。每篇文章中的文字认识与否,词的含义为何,整个句子的句义怎样,整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只有看懂了史籍,才能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从中发现问题并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内容看不明白,文字上过不了关,一切都无从谈起,因而文章选读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和运用史籍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其难点也在于此。

二、介绍要突出重点,注意其概括性、通俗性

既然是“要籍介绍”,就要突出其“要”字,抓住这部文献在这个历史时期重要性的一面进行重点介绍。我们都清楚,中国的文献古籍浩如烟海,至今要想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都很困难,据吴枫估计大约有八万种之多,我们不可能无限制、无选择地进行。再则这门课既然是为历史专业服务的,那么这个“要籍”更应该是指重要的史籍,而不是什么其他的文献书籍。而且,每门课程它又受课时的限制(按一般本科院校为此门课程规定为一周四学时,开一学年,每一学期授课时间为18周,则全学年为144学时)。因此,我们的介绍部分选取的文献一定是重要的为史学服务的文献,这样会使学生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当然这部分要籍是课堂上必须要讲授的。比如,我们在讲授各个时期的重点史籍时,先秦时期的《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秦汉时期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水经注》;隋唐五代时期的《隋书》、《旧唐书》、《史通》、《通典》、《资治通鉴》;宋辽金元时期的《宋史》、《通志》、《文献通考》;明清时期的《明史》、《清史稿》、《明实录》、《清实录》、清代三大考史名著、《文史通义》等,都应该是史籍介绍中的重点。当然重点也不是什么都要讲,要抓住每部史籍的特点和它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也要注意和其他课程的分工和侧重面。周予同的《中国历史文选》表面看没有“要籍介绍”部分,但他在“解题”中给每部有“选读”内容的史籍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有的解题几乎都是我们认为的重点史籍,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保证了突出重点。

另外,介绍还应注意到它的概括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历史时期初重点史籍之外,还应对其他相关的史籍做一个大概的介绍,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它能使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史籍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清楚除了重点史籍之外,还有其他史籍可看,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比如,除了各个时期的重点史籍外,还需要了解其他一些史籍,比如先秦时期的《诗经》、《竹书纪年》、《世本》、《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秦汉时期的《东观汉记》、《西汉会要》、《论衡》等;三国两晋时期的《魏书》、《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