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翻译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奈达翻译观的认识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将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这一定义,让我们知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首先看出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要再现信息,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忠实和通达,同时翻译中意义是优先于文体的。虽然奈达坚持翻译时意义优先,但并非表示语体不重要,所以我们在翻译中并不能把诗歌译为散文,应考虑语体风格。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谈到:“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he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 language of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5:25),即“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奈达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局限于文本之间的替换,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反映,把翻译的标准延伸到了传播学领域。从动态对等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奈达的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一一对应的“绝对等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改变的。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时,应寻求的应当是意义对等,而非对等语、同一语。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中,把读者的反应作为一种翻译标准,把翻译过程提升到了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层面。奈达的等效对等翻译观,重视翻译的交际性。现今全球一体化发展迅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我国产品走出去和他国产品走进来的过程中,广告的翻译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关乎产品的形象与销量。广告以传达信息为任务,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交际性。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追求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感受”以及“内容优先于形式”的观点,对于解决在广告翻译中遇到的因语言和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不对等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我将茅台酒的广告语说明:
茅台酒的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渊源流长。
Mao-tai - a vintage liquor A VIP treat which diffuses the finest aroma;
A national favor that won a 1915 diploma originated in 135 B.C.)
原文本用了四字词语“茅台一开”“国酒茅台”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满室生香”“源远流长”能够增强中国读者对原文的共鸣。几个词也传达了酒品质好,历史悠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息。“开”和“香”“台”和“长”在音韵上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也能增强对读者的号召力。
中国的文化语言习惯与欧美文化有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译文中并不能完全按照原文对等翻译,而应该按照西方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向他们传达内容。在译文中首先用“vintage liquor”解释茅台酒是一种高品质的酒,接着用“finest aroma”和“national favor…originated in 135B.C.”传达出了原文本中酒的两个特点。而“VIP treat”完全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样翻译做法也印证了奈达追求译文读者的感受。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明白在翻译的过程,可以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来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