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所的自我认同理论谇蓬口贾国华(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
摘薹: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拽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

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咒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干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键词:个体;自我;自我认同;现代性
中田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3—854X(2003)05—0056—03
一、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1.“自我认同”概念殛其展开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叭’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恩性.人仃J由此形成白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足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i青言表现=他认为.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措言分化。

“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韧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陛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

“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叶1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

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足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

因此,“自我认同”并不足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

这样,对“人”的理解则肯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地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

如果一个人要在日常世界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那么其个人经历就不能全然是虚构的。

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叉去往哪里的观念。

显然,“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是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

并且.自我认同的“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占登斯不仅考察了“自我认同”的语青特征,而且适进一步考察了它与身体、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以及理想我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自我认同”与身体的关系。

他认为自我当然是由肉体体现的。

身体是一种客体,它是被自我意识嗽予或{聿定要发生健康和陕乐的源泉,但同时它也是疾病与紧张的温床。

自我是感受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的觉知,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的起源,因为自我是自我价值的承担者。

身体不仅足一种“实体”,而且是一种行动系统,也就是说,它被体验为应对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实践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其次,自我认同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之间的关系。

耻辱感足行动者的动机系统的消极面。

尊严感和自豪感则对自我认同的叙事完整|生和价值充满信心,这是因为.自豪感根植于社会联结,它持续地受到他人的反应的冲击,而耻辱感源自于对自己身体存旁观者的注视下的与自豪感的紧张关系的情境。

耻辱感渊于无法实现建构白我理想的期望,而负罪感是一种只要超我的约束受到违背时就会引发的焦虑。

显然无论是耻辱感还足负罪感的存在都是与自我预设理想自我密切相关的。

此外,他还考察了“自我认同”与个人风格阱及自我何以赢得自信o(也是现代社会中得到白我认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等方面的关联。

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闲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眦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2.从自我认同到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已成为当下流行于教育界、心理学界、哲学界(人生哲学、价值哲学)以及大众媒体之中的时尚性话语。

那么,什么叫“自我实现”呢’现代性背景下的“自我实现”,是由美国现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先提出来的。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
@JlanghanTribune2003.05
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感的人不鹿浪费那属于白己的美好光阴.也只有于此,面需要、自尊需要等摹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向未来尽可能地通过时间控制和积极互动的主动过程而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即自我完善这人性的需秩序化,在此基础上.自我叙事的整体性得以建立。

要。

由此而观之.个人实现乃是个人的最高价值。

也因此,第Pi.自我的反思忡也拓展到了身体.身体也成为了“自我实现”足很难做到的,历史卜达致最高价值的实现行动的部分,而不再是被动的客体。

因为对身体的体验的人.为数甚少.通常只有少数的杰出人物才町能称之为是把自我连旯成整体的手段,只有获得这种手段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那么,普通的常人何以可能自我实现呢?说:这是我牛命的地方。

在古登斯看来.“后现代.|牛”情境卜达致“自我认同”第匕,自我实现可以理解为机遇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的历程由以F卜卜层面构成:由于自我实现乃是机遇和风险的甲衡,所“在这种平衡的首先,自我可以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两端,一端是抓住机遇.另一端是回避风险。

现实中,无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是个体的反身意话{作用的结果;没有自个个体的经历告诉我们J,无论生活对你如何曲折和充{菏磨我的反身意识,自我就没有意义与价值二例如,我们不是我难,只要你想使自己的命运有好转.你必须超脱你的常规.们现在的样子,而是对自身由¨以塑造的结果。

这样自我不结识新人,探索新观念,尝试陌生的路径。

存某种意义上是完全空洞的东西,个体存在着自我塑造的效率过程和心讲.自我成长所包含的风险.就是进人未知领域和未知地。

理需要.并且它们为自我的重组提供参数。

因此,一方面,可见,正是风险与自我挑战提升了自我的价值.行为使你个体的变化依从他,她参与的重构的努力;另一方面,个的自我实现价值理想更进一步。

体并非为了仅仅了解自身.他/她服从于更为广泛、更为第八,自我定现的道德线索就是可信性.它的基础就进步的目标,即建构与重构连贯的认同感。

是“对自己的诚信”。

能够可信地行动不仅仅是依据尽可第二.自我形塑着从过去到可预期的未来的成长轨能有效和完善的自我知识的行动;它也意味着使真实的自道。

个体依据(组织化的)对未来的预期而“筛选”其过去我脱离虚假自我的困扰。

因为对自己真实就意味着去发现的生活经验,并沿用着过去的经验。

自我的轨道具有连贯自己,就有助于去主动地建构自我。

性,它源于自我对生命周期的种种阶段认知。

第九.由于生命可看成是一系列的“过渡”。

那么西调笫三.自我的反思是持续性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个体这些不断“过渡”之间的转变。

对付这些不断“过渡”过程会在每时刻,或至少在有规则的时间间隔内.不断地依据中所蕴涵着希望的风险.以求得个人危机所敞开的新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要求实现自我质问。

作为有意识询问的遇。

面向生命的…系列的“过渡”.个体应适时地进人自我问题系列的开始.个体习惯问“我如何利用这一保护的时实现的反思性动员的轨道之中,并且依据这种轨道才得以刻”7这是现代性的“反思历史性”,它是自我观察的实践跨越。

化艺术:如,现在发生什么?我正在想什么?我币在做什么?第十,自我发展的线路是内在参照性的:唯一显著羌我正在感受什么?联的线索就是生命轨道自身。

作为可信的自我的成就的个第四.自我认同作为一种连贯性发生的现象,它被设人完整性,来源于在自我发展的叙事内对生活经验的整定为一种叙事,为了使这种叙事变成鲜明的记述,也为了理。

这是一种个人信仰体系的创建,它为个人把“第一忠维持完整的自我感,日记、自传的写作与阅滇成r处于现诚给予自身”提供了手段=从个体建构与重构其生活史的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寻求与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手段之方式来看,关键的参照点“来自内部”j
一。

因为成长中的自我,搿要在名人或成功的人士那里找
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述评
到自我的影子,并召唤自己去进行创造性的投入。

第五,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

与“时间保持I·吉登斯的“自我认同”思想标志自我认同理论的对话”足自我实现的基础,蹦为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它是时空转向
使生命趋于圆满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性、个体本位Hr以说两方“现代性”的根本。

的就是伴随着对未来可能的生活轨迹的预期。

或者说,它表确.在西方思想世界里,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现一个体如何把握其生命进程的自我设问的过程。

这是因——元素、原子、单子、个人、法人、逻辑变元、主体等无处为,时间乃是自我意识生成的起点,人的生命必须在时间不存。

无时不有,被公认为是经常的、独立自足的;在西方中展开,人的生命意识就是在时间中体验而升华出来的。

思想之父——亚里士多德那里.个体是“种”、“类”、人的自我发展、人的各种需要总是在时间中不断生成的,“属”的基础;在两方“现代性”的视野里.“现代性”的人的成长须经分离时期(肉身我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而走“逻辑”,不过足感知依存于个别感觉,集合依存于个体变向独屯)、镜子时期(透过别人像镜子般地观照自己)、性元.物种之遗传与变异依存于生物个体,囝家依存于公民别时期(确立做人或人生的游戏规则)、埋想我的不断生…”,现代集合论作为数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从而也理成时期,这些自我成长的扩展都是在时间中推进的。

凶此解“世界的逻辑构造”的真正基础,乃是两方第一实体观之故,大凡能自我实现的人义大多是“对时间控制”和念的行动科学表达:集台的基础乃是元素,此元素可以是“与时间保持对话”的人。

这正是自我实现的现实,因为时低级的集合,也可以足个体.但归根结底是个体,所以集体间总是使生命趋向于圆满的基本条件。

闲此,有自我实现业叫“个体域”。

显然西方的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的后垃
江汉论坛2003.05《■
理念是个体最后的单元总之.个体乃足存在的根基。

个体同发生作用的机制。

卡艾廿致化约式的本质主义;无限理性主义,导致作为终2.从孤立的个体性走向“关系性”(相互作用的】的级实体一~L帝之死。

正是这样的个体主义的“逻辑”.在“自我认同”理论
“后现代”面ll高着“动态性”、“关系性…‘关联性”和“共屐然,我们不难发现。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通过生性”之埋辑的挑战。

个体主义的逻辑(孤立性、静止性和尝试揭示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变迁之问存在着的既相偶死性)并小能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终檄存有的根据(导致生又相克的复杂关系,而重构两方传统的“自我认同”理丁“上帝之死’:终极个体的j二帝——并不存在),论。

吉登斯之现代情境中的“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新条件而吉守斯的“自我认同”思想,使我们看到了个体主下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它代表着个体超越制度制约的义(或“个体本位”)之“现代性”给个体的生存带来的危努力;另一万面义不过是现代性制度反思性的延展而已。

机。

个体的自我常常在断裂的时空情景巾被撕成碎片,现个体对生活的有意识计划创造了自我实现和白我把握的代性的视野罩,我们该如何形成自我的确定性而又稳定性方案.但与此同时也为原本外在于个体的现代性创造提供的认同呢?我是谁?我存在吗?如何超越(以英黄为代表了力量延伸的空阃。

现代性,由于现代社会中制度解释具的)西方千体主义的限制,实现自我的重构?显然.吉登斯有高度的外延性.因此个体对生命历程的规楚Ⅱ越自觉.则的“自我认同”思想尝试将个体置于断裂性、动态性、风险现代的控制力就会越大。

其结果是.个体的经验会逐步被降、连续眭和关系性的现代情景(实际上就是所谓“后现“存封”起来.变得与事件和情境越来越疏远,从而丧失生代性情境)之中=在这一意义12,笔者认为.吉臀斯已经从命历程的道德性。

于是,我WJ不难发现.吉登斯发现了在“现代性”迈入了“后现代性”,闻为他看到了自我(或个“现代性”情境下西方人之追求“自我认同”的“现代性”体)在“现代性”中的危机与挑战,所以他重新刻画了“自陷入丁“悖论”。

在个人主义主宰的西方利:会,个体的“自我认同”的新特征j我认同”的终极性意义的不可能性,个体何以会在“彼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吉登斯的这种努力+才实现了将西关联性”的“共生”世界罩、充满着r爱的“道德”心性精方“现代性”的“个体”(亦即自我、自我认同)纳入“后神、生活世界里,得到终极性的认同。

现代”情境之中。

虽然吉髓斯不愿意将自己的“自我认古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的致思方式,实现r在同”理论与“后现代”联系起来.其实他的“现代性”就是“后现代”的视野F对“废代性”的“自我认同”的新的探“后现代性”,只不过他是将“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索和深度的反思。

他竭力探索从个体性走向关系性的白我的一部分而已,凼为存他看来,在高度现代性情境中,“自认同之路,超越了那种基于孤立静止的“个体”自身去寻我认褥”的机制…方面由现代制度所塑造,另一方面它也求自我认同的途径。

塑造着现代的制度本身。

自我不是外在影响所决定的被动今天.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频繁.密切已性的实体j在全球化时代,自我认同一方面无法逃离其行达到空前的程度.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台在所难免。

在经济动背景的地方性、本土性;另一方面,在后果和内涵上.部全球化时代,面对种种共同的危机,牟人类需要创造山一无ur避免地带有全球眭的社会影响。

种融台各文化而成的共同价值系统。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国然而.我们当下却生活在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不成体家群体、血缘家族、家庭关系.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系的时空社会里.正如吉登斯所概括的:现代性的认识论的“名分”和自我存在在“心性”世界中的自我提升和自特征就足“日{空断裂”.在如此变动不居的现象界内生存我超越,关注自我存在之间的关联性与彼此认同,以“无着的“研究者”,足无法确信任何“科学理论”的。

因为现我”之我为自我存在和万有存在作为最高的人生境界。

而代的一切“科学”都以统计规律为导引,以解释“统计现西方现代文化罩,索来以重视个人的独立性、尊重隐私、主象”为理论的目的,而这样的规律和理论在上述的不确定张自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道德、人格的责任伦理为绝对世界瞿。

无异于康德的“先验理性”,我nJ个性化的经验几优先性。

显然,以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代表的中西方两乎不允许被这些先于我们个人蜷验的理性规则“套牢”.种文化的极端.都不适台人类对于未来的价值系统的重这种鸯牢了的理性行为,既不是我们每个人真切的生活,建。

在未来的共同价值系统的建构中,中华文化可以做出也违反r个人的个性。

惟一的出路是搁置这样的理论.再太贡献就在于,它有定贵、丰富的价值资源.只是有待干“卣面现象”。

那幺,何以“直面现象”?能否建构直面现象我们在未来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挖掘出这种价的“逻辑”?显然,古登斯试躅“回返到现象本身”:从静态值资源。

雨同的自我认同理论之间的殊途同归.一方面表的、决定沦转向动态性的情境场域中对“自我认同”的刻明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之自我反恩与自我批≠口能力的增画。

于是他的“自我认同”过程足一个动态性的连续体,即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两方“自我认同”理论与如前所述.自我认同足作为行动着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o。

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也就是c兑,在他那里,自我的认同不可能是个体的独立的了前所未有的机缘,我们当无比珍惜这个机会。

行为。

个体总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个体注释:
的相互作用而联系确立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

自我以及(D@勋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殳“白我认同”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出来的.自我状况的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5,93.58页,
执行功能也同样贝有通过社会才能揭示出自我与自我认(责任编辑陈金清)⑧JianghanTribune2003.05
吉登新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作者:贾国华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
刊名:
江汉论坛
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2003,(5)
被引用次数:6次
1.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现代与自我认同 1998
1.期刊论文刘文辉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与员工自我领导的关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13)
过去领导学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团队或组织领导者以及他们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自我领导以及其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自我领导的概念内涵、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关系、自我领导与创造性的理论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自我领导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的关系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论对领导学研究领域还是创新性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学位论文李昌俊中国人的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与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实证研究2010
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存在显著而有趣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自我。

根据个体如何与社会产生联系,可将自我区分为三种取向:个体取向——视自我视为自主的、独特的,并与他人有明显的界限;关系取向——强调人际关系、亲密与依赖;集体取向——强调群体从属关系、内群体规范,以及通过集体来规定的角色与地位。

同时,自我取向还可从内隐与外显认知的角度来探讨。

<br>
对中国大学生在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研究表明:<br>
(1)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在外显层面上受到参照条件或情境的影响。

且不同的测量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在自我描述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描述以个体自我为主;在行为脚本问卷测量上,以集体自我为主。

而且在脚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存在小群体取向与大群体取向的区分,即个体自我与关系自我合并为小群体取向。

<br>
(2)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以个体自我为主。

而且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差异不显著,表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的自我存在“我”与“非我”的区分。

<br>
(3)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征是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高,大群体取向上得分低;“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

说明小群体取向的个体在内隐上存在着他、我不分的状况。

第二类在小群体与大群体取向上得分均为中等;“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

说明奉行中庸之道的个体在内隐层面上也存在着他、我分界不清晰的状况。

第三类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低,在大群体取向上得分高;“我”与“非我”的IAT效应高。

说明这类个体是表面的集体主义,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取向。

<br>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被试的自我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不能根据跨文化研究中通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研究框架来解释。

这对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取向具有启发意义。

<br>
3.期刊论文胡美云.Hu Meiyun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2)
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4.学位论文唐桂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研究2010
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体现在个体人格层面即是自我构念理论。

<br>
“自我构念”,其核心内涵即是如何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自我。

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鼓励个体发现和表达自我不同于众的独特个性,即倡导的是独立型自我构念;而在东方文化集体主义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倚重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关系,自我被看成是个体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即倡导的是互依型自我构念。

<br>
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是独立自我构念,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是互依自我构念。

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是两个独立的维度。

现有研究表明,在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下面共包含了六个独立的因子,即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集体尊重和关系依赖。

<br>
目前对个体自我构念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跨文化领域,以同一文化背景下个体为被试的深入研究还很少。

在国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也并不成熟,对个体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则更少。

<br>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西方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的自我构念有何特点及变化,也是文化价值取向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br>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问题提出—工具修订—问卷调查—实验实施—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

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自我构念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自我构念量表(SCS)进行了翻译和验证;其次,运用修订后的自我构念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含部分研究生)进行了施测,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构念特点;最后,采用文化启动的实验方法,对大学生个体在文化启动条件下的自我构念特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

<br>
通过分析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br>
(1)翻译的自我构念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及信效度,可以作为自我构念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br>
(2)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互依性高于独立性,以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型自我构念为主导。

但对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br>
(3)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独立自我构念维度上。

在专业上,英语专业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中医和中文最低。

在地域上,东部高校学生明显高于西部高校学生。

也即,个体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越大,其自我构念的独立性越高。

<br>
(4)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种文化启动条件下都有变化。

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启动条件,个人主义文化启动条件的启动效应更为显著。

5.期刊论文王震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的两重含义——康德对笛卡尔"我思"批判的启示-科教文汇
2008(33)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和康德对"自我"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对笛卡尔"我思"这一概念的批判,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