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徽州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徽州文化

发表时间:2009-03-24T19:11:48.950Z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胡泉雨

[导读] 徽州文化,即通常所称的徽文化。它是包含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间经济和文化之内容的地域性文化。徽州文化,即通常所称的徽文化。它是包含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间经济和文化之内容的地域性文化。因为它的辉煌性、典型性而日益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并作为中国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学之一。

什么是徽州文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界定。但笔者认同,徽州文化是发生在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的封建文化的说法[1]。徽州文化,从学科和门类分类,包括:徽州田制、徽州民俗、徽州宗族、徽州教育、徽州科举、徽州文献(这里说的文献,是指文化典籍)、徽州文档、新安理学、徽商、徽墨、徽剧、徽菜、歙砚等[2]。在这其中,朱熹及其开创的新安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别人无与比拟的深远影响。

究其原由,除去朱熹本人的祖籍是徽州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朱熹继承、总结了自孟子后中断的儒家道统思想,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和二程的学说,并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新安理学,并最终成为徽州文化的哲学核心。其实,同每一种思想或学说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一样,朱熹新安理学的形成也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正是基于此,才有后来对徽州文化如此巨大的深远影响。

在古代,朱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一方面,他对过去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新的局面。虽然在朱熹生前,他的思想和学说受到种种阻逆,没有得到肯定和发扬。但死后的追谥,以及一些著作成为官方法定的教科书,朱子学钦定为官学。从此,他和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几百年。而由于朱熹对徽州的强烈认同,他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及社会行为等诸方面对徽州文化的影响是可见一斑的。

那么,朱熹的哪些思想观点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格物致知的基本精神;第二,“三纲五常”的基本道德准则;第三,关于教育的治学思想。

朱熹继承了儒家学说最为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统,并认为其中的“修身”乃最为根本。他在给皇帝的奏札中说“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而出焉.正身不可以徒修也,深深其本则在于格物以致其知而已。”(《癸未垂拱奏札一》,《朱文公文集》卷十三)在这里,朱熹强调了“修身”为根本,还表达了只有“格物致知”才能“正心”、“修身”的思想,由此去齐家、治国即而平天下。这样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也是符合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3]。朱熹还认为,所有为学之人,必须“格物致知”;应该从日用事物之中去认识“理”。他说:“熹之所闻,以天下之物无一物不具夫理,是以圣门之学,大学之序,始于格物致其知,不离乎日用事物之间,别其是非,审其可否,由是精义入神以致其用。“(《答江元适二》,《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他认为这是好东西,应该大讲特讲,要讲清讲透。认为这是他的选择和决心。然而,关于何谓“格物致知”的思想和主张,最集中的表现是他在《大学》第五章“格物致知”补传中所讲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

朱熹关于“格物致知”就是“格物穷理”,就是希望人们在探究事物的时候,要“无一毫不合”。虽然这样的要求只是主观主义的,是唯心主义的幻想,但对在当时条件下生存的封建文人学者的致学作研究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徽州文化那样多的学科门类,那样多从古至今以追求“格物致知的文人学者,还有那样多的大量流传在民间的徽州文书资料,便可以知道其影响深远了。其次,知悉“三纲五常“的思想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与至关的。朱熹讲“遏人欲、存天理 ”,就是要人们最终实践”三纲五常“这一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把”三纲五常“看作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伦理规范。他说:“三纲五常 …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为政》第一,《论语集注》卷一)这样,朱熹就从“天理”的高度,把“三纲五常”确立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和制度的根本支柱,并希望其万世不变。

到底什么是“三纲五常”?朱熹说:“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政》第二,《论语集注》卷一)“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通书.诚不解》,《周子全书》卷七)在“三纲”中,朱熹认为,“父为子纲”是“三纲五常”的根基,是衡量家庭一切善恶是非的道德标准;“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是人人必须行的“忠恕”之道;“夫为妻纲”是“三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要大力宣扬的。朱熹将“三纲五常”“天理”化,使之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是他“理学”的目的,也是他人性的追求[4]。

朱熹的这种“三纲五常”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存在着一种严格的以世袭家庭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第二,形成并存在着“徽商妇”特殊群体及其文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