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的运用
镇江市解放路小学华蕾
【内容摘要】
体态律动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很多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但实际运用中,很多教师都只关注了律动的表象,而忽略了律动的目的与意义。笔者通过“为何动”、“动什么”、“怎样动”、“明白动”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能让孩子们有序高效地参与体态律动,从而去体验、表现音乐。
【关键词】
体态律动音乐要素身体运动发现式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学习音乐的能力则要看后天所接受的学习、教育和其生长的环境,以及接触音乐的程度。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所要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学不是音乐表演,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更不是追求娴熟技巧的活动,而是创造一切机会和活动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对孩子们来说,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地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发现。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
地去参与活动呢?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动”起来。能让孩子们“动”起来的音乐教学法是什么呢?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
什么是体态律动?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始于聆听音乐或节奏音响。它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运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音乐不是动作的伴奏,而动作是用来阐述说明音乐的,它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正是因为体态律动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很多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但实际运用中,很多教师都只关注了律动的动作,而忽略了律动的目的与意义。所以很多音乐课上,虽然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正襟危坐”地呆板学习,但同时也能看到孩子们毫无章法地“群魔乱舞”。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呢?
一、确定“为何动”。
所谓“为何动”,指的就是教师要明确体态律动时所要体验、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什么是音乐,音乐究竟表达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当教师在分析音乐作品时,除了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要有所了解之外,更需要做的就是反复聆听音乐,找到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要素,并确定这个音乐要
素是体态律动时所要体验、表现的内容。例如:《月亮钩钩》这首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素是休止节奏;歌曲《幸福拍手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要素是附点节奏;歌曲《春天的小河》中旋律是最具特色的要素之一;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曲式结构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民乐合奏《花儿与少年》中节拍是代表性的音乐要素之一等等。教师对音乐作品分析得是否准确,这将直接影响体态律动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设计“动什么”。
当教师明确了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音乐要素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动什么”。
所谓“动什么”,指的就是选择合适的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体态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身体运动的教学法,身体的运动是在音乐的启发下发生的。音乐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身体的动作必须富有乐感,使音乐与运动之间形成互相补充,达到水乳交融、协调一致。体态律动既然是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那么身体就是“乐器”,是最重要的教学媒体。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表现要素。如表格:
根据这些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共同要素,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种动作都可以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
当然,在体态律动中,身体运动的基本语汇还可分为两类: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即非移动性活动与移动性活动。其中原地动作包括: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歌唱。空间动作包括: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可以构成多种结合的可能性。如:一边走一边进行手臂弯曲;一边跑一边拍手;一边行进一边唱;站着、跪着、坐着、躺着拍手,等等。身体运动的各种语汇,可以单一使用或结合使用。教师参照音乐与身体运动的共同要素,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这些活动形式和方法要能体现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要素。以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为例,歌曲的第一段表现了一个勤快的厨师在炒菜、煮饭、蒸馒头;第二段表现了一个懒惰的厨师在厨房的角落里睡觉。我根据音乐形象让学生来设定音乐的速度,然后由学生创编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动作,此时,老师可以用钢琴演奏歌曲随时改变音乐速度,让学生做出符合速度的动作。再例如歌曲《幸福拍手歌》,它是以附点八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我们应该怎样去体验这种附点节奏呢?可以设计一种身体运动——跑跳步。还有歌曲《月亮钩钩》的动作设计可以将行走和停顿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身体运动时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表现的身体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特点设计动作。同时
还要把握一个设计原则——简单、易做。不过,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伴随音乐的活动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三、组织“怎样动”。
从确定“为何动”到设计“动什么”都是由音乐教师完成的。这是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的开端。有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就看学生的表现了,也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怎样动”。
所谓“怎样动”,指的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有序高效的体态律动学习。音乐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在音乐课上学习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氛围轻松、活泼,好多学生私下里把它称为“放松课”。这就导致了会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纪律要求,偶尔会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尤其是教师组织体态律动教学时,需要学生听音乐做动作,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踏步、小跑,这时就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安静地聆听,就会影响甚至破坏体态律动的实际效果。所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关注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才能按照教师的引导完成体态律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从接触学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常抓不懈。有了良好的活动习惯,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有序高效的“动”起来了。如:听着音乐在教室里任意按速度走动,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固定的队列中听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符合音乐韵律的动作;用身体的站、蹲、坐、跪、躺表现音乐的音区变化,等等。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亲自设计并执教的欣赏律动教学片段《金蛇狂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部分教案:
听A段音乐。(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