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智能建筑发展史及其未来广阔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建筑发展史
一、世界第一栋智能大楼
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楼是1984年出现在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这是一栋38层的办公建筑,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建筑设备系
统,例如,较早地应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办公自动化机器的集中使用;设置计算中心;消防、安保的自动监控等。承担工程总体设计和
安装的是UTBS公司。
二、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
日本在1986年建造的东京本田青山大厦和NTT品川大厦。以及后来的NEC、N17、松下、三井、东芝等办公大楼,它们具有很完善的设
备系统,设备与建筑设计配合融洽。这些大公司建设这些系统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
三、智能建筑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80年代后期,智能建筑风靡全球,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通讯、控制三,项技术在楼宇自动化,通讯网络
以及它们的系统集成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
四、中国智能建筑的反展
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
几年出现了较早的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的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
。
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另一个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
的,从做网络转向专门做综合布线,。
在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在“智能建筑”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行
业中的一些先知先觉者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认识,便在上海首先提出了制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问题,此标准在1996年作为上海市
的地方标准出台。对智能建筑划为三级,仅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自1990年至1996年就建造了20层以上高楼89幢。上海全市自1990年
至1996年间建造了20层以上的高楼有497座,总计约1062万m2。
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仅在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在乌鲁木齐
这样远离沿海的西才七边险也建造了智能
大厦。
建设部在1997年10月发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这一规定中:界定了有关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主管部门是国
家建设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应是本工程的设计总体负责机构,设计负责人应对工程总体(包括智能化系统工程)负全面责任。
规定了任何智能建筑工程应在力:项时就应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经批准立项之后,即作为设计要求下达到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承包分项的系统集成商应在工程总体设计的指导下进行本系统的细化设计。系统集成商除系统的细化设计之外还要承担设备安装、
调试、用户培训!|以及交工后的维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规定还指出智能建筑在竣工和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评估。评估为优秀
者要进行奖励。这个管理规定应当说是政府关于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总令。对于罄顿市场和规范业界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后。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
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将排斥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
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
1998年6月在建设部勘察设计司领导下成为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委员会,协助政府进行一些行业管理和推进智能建筑事业的
工作。
五、智能建筑的特点
智能建筑的特点是横跨多个行业,例如涉及邮电、消防、安保、广播电视、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就必须
与这些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除了必须遵守有关的专业规定外,还必须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
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
五、智能建筑的类型
智能建筑物的类型,早期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为主,后来建造了一批综合办公楼(即指在一幢大楼
兼有办公及酒店两种功能,有时底层还开辟为商场的多功能大楼)。在此期间,亦建造了一些设
施完备,系统齐全的智能型医院、机场航
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
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中特别令人注意的是近几年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的发展。
智能办公楼一般是业主一次投资,只要财力殷实,尽可选择最先进的产品、最高级的设备。在此方面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就更为突出。
由于中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均为世界之最,所以世界上此方面的著名品牌产品几乎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之中,无论楼
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车管系统等,均已成为外国名牌产品角逐的天
下,国产的设备和系统力量十分微弱。
智能楼宇管理师必须性:
“物联网”时代,科幻电影镜头将成为现实-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实际大缺口
智能楼宇“电管家”高薪难求
前方数百米处道路发生拥堵,车载设备会及时提醒司机减速换道行驶;老人如遇意外跌倒、生病或异常状态都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传递给社区或子女……这些以往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镜头,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现实,而且还将在杭州率先实现。
昨日,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开利公司,与中程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举行合资企业签约仪式。合资公司将运用现代的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技术,为包括住宅、写字楼在内的现代建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及楼宇管理运营的基本平台,也就是为楼宇提供智能化系统,并逐渐开创“物联网”应用。
出席签约仪式的开利亚洲区总裁舒若思表示,智能楼宇将实现20%的节能效果,合资公司将致力于提供创新的能源管理、楼宇自控和绿色建筑设计的服务。“中国旧楼智能化改造正在开始,国内建筑智能系统行业将成为一个1000亿元的市场。”首长科技集团总裁周哲说。
智能建筑的前景:
“物联网”时代,物体都能“开口说话”
“物联网”是什么?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昨天,出席签约现场的专家给记者举了这样几个生动的例子。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都在电脑之间交互,人与人之间的联动,是通过移动的网络联系起来的。而将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
专家表示,现在的小区、单位,通常是通过安装摄像头来进行安全监控。但是摄像头的视野有限,保安一般只能同时看6―8个屏幕,往往只是作为事件发生后的追查依据,不能够提前作出预警或反应。而专家们开发的传感器网络,配合视频,可以形成类似人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系统,感知入侵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和“干什么”,然后再报警。
实践:
你能想到的,智能楼宇都能做到
“所谓的物联网,其实就是把各种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而智能楼宇将是这一切的基础。”中程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姜东对记者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建筑于1984年出现在美国,到1990年前后,美国的旧楼智能化改造已经完成了70%,而日本也完成了65%。1990年代初,建筑智能化系统被引入中国。
“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开利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战略全球副总裁、中国绿色建筑协会国际顾问孟迪恺表示,建筑能耗及其相应的碳足迹占全球总量令人吃惊地高达40%,大大超过运输业的总和。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到2006年,我国总建筑商品能源消耗从2.43亿tce(注:tce 是能量单位,1个tce是1吨标准煤当量,按照中国标准计算,1个tce相当于293亿焦耳),猛增到5.63亿tce,增加了1.3倍,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并且增长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如果任由建筑能耗照此速度增长,必然给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带来极大的压力。
据了解,智能楼宇将大大减低楼宇的的运营成本。它可以有效地管理、监测、衡量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以及能源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项目,以减少资本和运营开支。
在不远的将来,智能工作空间、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能源、智能社会等,所有这些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智能体系,可以让杭州变得更加环保、节能和高效。
钱景:
智能楼宇“电管家”将供不应求
随着一座座智能大楼拔地而起,内部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建筑中装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