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镇评价标准——产城一体化下的就地城镇化导则

旅游小镇评价标准——产城一体化下的就地城镇化导则
旅游小镇评价标准——产城一体化下的就地城镇化导则

旅游小镇评价标准

——产城一体化下的就地城镇化导则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7年3月15日下午,由绿维文旅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完成的住建部科研项目——《旅游小镇分类与评价标准研究》成功通过验收。该研究课题在对旅游小镇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概念内涵、核心要素、具体分类、规划手法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旅游小镇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为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运营创建提供了指导。

旅游小镇,是在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是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产城一体化系统整合。作为促进产业提升、加速产业融合、实现扶贫扶农、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小镇一直是市场发展的热点。但目前,我国旅游小镇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难以实现“旅游+”产业效应,难以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甚至有些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误区,破坏性的建设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悲剧。

基于此,绿维创景联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发起了《旅游小镇分类及评价标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小镇的评价体系,旨在指导并规范旅游小镇的发展,使得旅游小镇成为旅游产业带动下的城镇化发展架构及就地城镇化架构,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旅游小镇的带动作用及示范作用。

一、旅游小镇评价标准的制定思路

1.从旅游小镇的概念中寻找其内涵及特征

绿维创景认为,旅游小镇是指依托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提供旅游服务与产品,以休闲产业、旅游业为支撑,拥有较大比例旅游人口的小镇。它不是行政上的概念,而是一种三区合一的综合结构,既是旅游景区,又是休闲消费产业聚集区,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区。

2.从不同特色小镇的类型中寻找其发展重点

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总结,综合考虑了旅游小镇的自身发展条件,结合研究小镇各功能发展阶段,从旅游小镇成长发展模式、建设目的、以及其对区位、资源、产业、旅游综合发展依赖程度的角度,我们将旅游小镇划分为如下四类:

以上四种类型特色小镇有着不同的发展机理,对不同要素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及依赖程度。因此我们分析每一类小镇的特色因子,作为加分项,统筹考虑,从而保证指标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3.从其他评价工作中寻找借鉴

我们从“国家特色旅游小镇的评定”、“国内其他省市特色旅游小镇的评定”两大方面,对其评定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评定标准等进行梳理。同时,融合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其他评定体系的评定工作经验,为旅游小镇评定工作及其评定标准的明确提供借鉴基础。

关于评定流程,一般会成立专门的评定机构,实行“申报-创建-自检-初审-验收与批准-后续监督”的评定流程,根据分值进行结果判定,根据得分,划分不同层次,评定不同等级。

关于评价指标,越来越细化,且把游客满意度和居民满意度列入考察的重要方面,更多地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感受。

4.旅游小镇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绿维创景认为,旅游小镇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围绕着生态的、可持续的、宜居的、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和发展的、能够提升小镇人们生活水平的、能够实现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去界定;

第二,应强调旅游产业对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带动作用体现在对乡村、对村镇结合部、对城镇文明建设、对就业人口、对环境提升等多方面;

第三,城镇建设需要生活和旅游两个目标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景区化,还要满足生活化,满足产业发展,满足城镇发展;

第四,旅游小镇的开发需要强调休闲业态的聚集,尤其是夜间消费业态的聚集。只有将人留下来住宿、消费,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效应的发挥。

第五,应强调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实现“一城一貌”。唯有独特的城市肌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继承与发展,才能体现地方性与唯一性,才能打造旅游小镇的独特吸引核,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城市风貌与城市品牌形象。

据此,我们将旅游小镇的相关评定指标,归纳为城镇发展基础、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基础、休闲聚集结构、旅游要素与配套、管理与保障、旅游安全与卫生、环境与保护、社区参与程度与社区带动效应、创新技术运用十个层面,并细分为三十余项二级指标。实行打分制(满分1000分),根据得分,划分不同层次,评定不同等级。

PS:具体指标及权重,敬请关注将要发布的《旅游小镇评价标准》

二、旅游小镇评价标准的实施保障

标准的落实,与标准本身的制定同等重要。绿维创景认为,想要保障一个标准的有效落实,至少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障:

1、监督检核和复核

为促进小镇后续的健康持续发展,需对所评选的旅游小镇进行监督检核和复核。监督检查可采取重点抽查、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以及社会调查、听取游客意见反馈等方式进行。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2、奖罚政策

奖罚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监督检核和复核中,对于不合格的旅游小镇,要做出降级、退出的决策;对于发展较好的旅游小镇,要给予升级及评优。第二,在监督检核和复核中,对于不合格的旅游小镇,要做出退还原土地奖励、资金奖励等的角色;对于发展较好的旅游小镇,要实行额外的奖励政策。

3、政策保障

对于旅游小镇的发展,要联合各部门,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在土地政策上,可优先安排适量的小镇建设用地;在财税政策上,保证税收的合理利用及对部分旅游项目给予一定年限内的贷款贴息支持;在社会保障政策上,将旅游小镇原有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行政审批政策上,简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手续;在市场运营政策上,搭建旅游小镇商务运营平台等等。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7308417.html,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苗绘李海申田媛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 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除正常城镇用地外,也出现过于追求城市形象建设,建大广场、宽马路、大办公楼,超占、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完整版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填空题(20 分) 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2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 考生答案:以GDP为纲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2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2分) 考生答案:60%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2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2、判断题(10 分) 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 考生答案:×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 考生答案:√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 考生答案:√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31T13:30:22.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林粉英 [导读]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山东营特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在改造城中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城中村是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产物。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位于城市边缘变成被城市包围,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城中村虽名为“村”,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然而,受其本身历史因素的影响,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周边城市建成区不一样的区域。城中村一般以村委会为管理主体,沿袭村集体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村民虽居住于城市内部,但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市居民也不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治安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亦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 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乡村”。“城中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有人曾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许多房屋建设挺豪华,但往往华堂与陋室并存,杂乱无章的建筑挤成一片,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街。楼与楼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的间距。道路狭窄甚至脏水乱流。这里没有农村的清新,也没有城市的整洁。‘城中村’内部看不到多少城市功能的痕迹,缺少下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缺少公共垃圾堆放与处理,偶尔还可以看到鸡或猪在村里散步。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城中村”问题由来已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2 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 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人和自然的持续化发展。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经济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2.1经济性。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需要从节省材料、节省能源、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将“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的基础,建设出绿色环保、经济性良好的居住体系。 2.2整体性。在进行居住规划设计时,整体性是规划建设的核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的个性和环境特色进行确定,从整体的角度对居住区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结构设计等进行构思。 2.3时代性和地方性。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时代性和地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等开展设计。建筑设计要可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 3.1生活卫生方面的要求。安置房要具有良好的通风行,保证日照的充足,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要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靠近工业污染区。 3.2美观性要求。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环境的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明朗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要求。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设施不完善或者盗贼因素影响居住安全,另外,还要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 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时,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人口组成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按照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了新型城镇背景下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方法。 4.1安置房楼层结构的设计 当前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因为没有设计电梯、补偿的标准也比较低、居住舒适性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要求。而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楼座和小高层楼座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和我国当前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相吻合。而超高层楼层的设计,对楼层日照、消防等要求也随之提升,为了满足安置房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符合安置房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此外,虽然超高层住宅安装了电梯,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觉得超高层住宅不舒适,所以,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可以全部规划为高层住宅,而对于控规中限高为多层的区域,可以设计带有电梯的剪力墙结构,不仅可以达到规划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4.2确定安置房户数组合形式 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可以使用一梯三户或一梯两户的设计单元,保证住宅的采光性。对于高层住宅可以使用板式一梯四户两两单元进行拼接,相较于一梯四户通风性和采光性更好,外墙面积相对来说更少,可以提高住宅的保温性能。相较于一梯三户单元,公摊面积更少,具有良好的经济行,而且可以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 4.3户型拼接设计 由于在进行安置房户型设计时,村民还没有进行选房,房型的比例和房型的数量还无法确定。所以需要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各个单元楼电梯核心筒的设计。统一各套型进深尺寸和开间尺寸,从而可以灵活的对各户型进行合理的拼接和组合,尽可能满足安置需求。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由于祖辈是农村的,我特别关注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今天我就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1)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8期 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黄震方1,陆林2,苏勤2,章锦河3,孙九霞4,万绪才5,靳诚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3.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23; 4.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510275; 5.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 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 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 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 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 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 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 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 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 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理论反思;困境突破 DOI: 10.11821/dlyj201508001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加强,国内学者已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乡村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感知与行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与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1,2]。收稿日期:2015-04-10;修订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作者简介:黄震方(1963-),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zhfh@https://www.360docs.net/doc/d517308417.html, 1409-1421页 通过审视和反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新型城镇化与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提出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理论创新及困境突破思路。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 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但其大规模的开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己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己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去乡村参加自然资源保护行动;乡村空气清新,环境清雅闲适,人们可以亲近自然以缓解日常城市生活的压力;有些地方地形复杂,刺激冒险,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厚重,遗迹丰富,可以给大众提供参与运动和从事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另外,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化,并将其影响全面渗透在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中,乡村旅游因此也受到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 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起步较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生力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繁荣,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产品是吸引附近的大中城市居民前往短期度假、休闲;吸引远程游客的主要是体现民族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参观考察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将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的形式概括为五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园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虽然乡村旅游最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又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所谓“起步容易,提升艰难”。 (一)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乡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结果旅游地收入在淡季无农业收入补充,波动起伏较大;二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次要的一个补充收入。 2.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导致盲目投资,粗放式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极为盲目。一发现某地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仿效别处进行盲目投资,在开发经营时,为了节省开支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当地资源吸引力减弱时便转移目标,形成“打一个抢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一些己建的乡村旅游点,没有考虑旅游功能和分区,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而且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完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3.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