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大院-周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庄园与吴宓
吴家大院位于泾阳县城北16公里处,云阳镇东北4公里处的蒋路乡安吴堡,吴家大院为七开间六檩八柱三进院,立柱游廊抱厦。该院看点是开阔大气的庭院布局艺术。
安吴堡北靠嵯峨山,南距西安60余公里。。安吴堡吴氏家族以经商和仕宦为主,其兴盛繁荣时分为东、南、西、北、中及西巷子六院,田地不多,却商业资本雄厚。现在的吴家大院有保存完整的清代盐商宅院,有中西合璧的古楼阁、古石牌坊、元代的戏楼。
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蒋路乡安吴堡村•1938——1940年•省文物保护单位(国七)】全称“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委派冯文彬、贾拓夫开设于本县斗口镇。1938年1月迁至本村吴氏庄园(庄园主人吴怀先将庄园借给中共)。朱德任名誉主任,冯文彬、胡乔木任正、副主任。青训班主要讲授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军事和抗日青年群众工作等基础知识。1938-1939年,该班首次派出7个战地工作团至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工作。青训班在安吴的办学场所,主要有班部所在地——吴氏庄园“吴式义堂”。“文化大楼”——望月楼,集会和演出场所——迎祥宫,露天课堂——吴氏陵园,安吴堡戏台子——医务所,吴氏东院的祠堂——青训班救亡室,西城门外的地坑土窑洞,地方工作科所在地。1940年初,大部分工作团干部返回延安,创办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同年4月,在安吴青训班撤回延安。
安吴寡妇,原名周滢(1868—1908),安吴堡吴氏家族“东院吴式义堂”主人----吴聘(字介侯)之遗孀。为光绪年间的陕西首富。三原县鲁桥镇
孟店村人,曾祖父周梅村为嘉庆年间三原富商,经过同治初年的“跑回回”之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境衰落。周滢“少孤,依兄嫂命,归吴氏”。光绪十年(1884年)16岁的周滢,出嫁给通奉大夫吴蔚文(1830----1876年,大盐商,庠生,好读书,侍母极孝)之独子吴介侯为继室。少年吴介侯“有父风”,在1877----1878关中大旱期间,曾捐银两万两千两救赈,受到朝廷赐封“议叙郎中”官衔。婚后十余天,16岁的丈夫吴聘“成婚之夕,夫病沉,逾十日亡,无子。”吴周氏即被称为“安吴寡妇”。又一说:周滢本为三原周家养女,持此说者质疑:试谁会因家产把女儿嫁给一个“病入膏肓”为了“冲喜”的人呢?
《泾阳县志》载:“光绪十一年(1885)泾阳县文庙在“回乱之劫”后重建,吴周氏独自认捐银四万两(40785两),朝廷诰封二品夫人”。1900年,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陕西巡抚端方设立“支应局”,向各地豪绅劝捐。斯时,吴家在吴周氏的运作下,生意正“如日中天”。吴周氏派嗣子吴念昔于1900年十一月,向驻跸西安城南院门的慈禧太后捐银十万两,并上贡“十二条式楠木屏风”(此物现存陕西省图书馆)一座及宝物若干,作为慈禧太后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将到来的“万寿节礼”纳祥。慈禧十分高兴,因此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并封为“一品夫人”。一面又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吴家寡妇感激涕零,将牌匾悬挂在大厅正中。
安吴寡妇的嗣子----吴念昔(1882--?)字怀先,本是吴氏家族“中院”的子弟,为吴聘的族侄,原名吴玉成,光绪十年(1884年),3岁的吴玉成,承祧过继给“东院式义堂”安吴寡妇----吴周氏。改名念昔,字怀先。1891年,吴周氏为“味经书院刊书处”捐银五千两,10岁的吴念昔封
“郎中”衔;1900年奉嗣母吴周氏命赴西安慈禧行宫捐银十万两,清廷擢19岁的吴念昔由郎中赏道员衔并戴花翎,秩二品。1902年,光绪圣旨:“捐助学费钜万,予陕西泾阳县绅士道员吴念昔奖叙”(《大清光绪实录》)。
吴念昔早年与于右任一起求学于三原县宏道大学堂,私交甚密。1917年,曾资助于右任的陕西靖国军革命。在1938年1月到1940年初期间,把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即中国共青团的前身),在此创办中共青年干部学校(中央团校的前身),故此院为“青训班”旧址。在此期间,吴家大院是全国各地青年来到西安,奔赴延安的“中转站”。吴怀先在上海、西安都有房产。西安市盐店街、九府街(今天的青年路)大半条街道都是吴家的产业,吴家住在双仁府。吴家在“土改”中没有受到冲击,原因是吴怀先把数千亩地租给了乡亲,很少收租。吴家大院的部分房舍也让给了乡民和早年从河南逃难来陕的难民居住,吴家依然住在西安市双仁府宅邸里,仆役数十人,过着锦衣玉食的财主生活。吴怀先死后,他的儿子吴少怀当家,在“文革”中被批斗,补订为“地主”成分,押解返回安吴堡故里。吴少怀曾是国民党少校,喜拉板胡,创办“五月票社”,曾任赵寿山的37军文工团团长,在抗战中丰富了陕军将士文化生活。1972年病死,葬于吴氏家族墓地。吴少怀的儿子吴国勤工作在西安市西电公司下属的绝缘材料厂,吴国勤在单位也受到冲击迫害。
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先世,从吴宓晚年编写《吴宓自编年谱》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关于安吴堡的得名,民间说法是:吴氏先祖在唐朝时曾在泾阳当过县令,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便把家眷从江苏原籍迁了过来。为了吴氏后代永远安宁,就把这块住地取名“安吴”。在同治初年回民起
义的打击和影响下,泾阳吴氏家族,和与之有着姻亲关系的三原的胡氏家族、陈氏家族,西安的王氏家族,同关中地区许多大家族一样,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冲击乃至毁灭。但吴氏家族通过赈济散财等方式幸存了下来。这个家族适应陕西关中的区域文化传统,以经商和仕宦为主。安吴堡城中之吴氏家族,分东、南、西、北、中及西巷子六院,已分为老(长)支与新(次)支。老支即所谓“老四门子”之裔,共计十余家,聚居于内城东北隅的一排狭巷之中,都很贫贱,或作小商,开菜铺,或从事理发、裁缝,甚至流为乞丐。过年过节,仰赖新支某一家所周济之钱粮为生。新支则有十家,富裕厚实,号称“财东”、“富室”。虽然大都田地不多,却有一定的商业资本。当地俗语云:“安吴财东不靠地。这有别于一般的封建地主“以商致富、以田守业”,是一个在向商业资本家过渡的封建家族。堡内及附近乡村,无一佃户,皆自耕农或富农。诸家之富,悉由商业。商号近则在三原、泾阳县城及西安省城,远则在四川省及长江下游。
东院式义堂,有“陕西首富”之誉。其累世为盐商,在湖北武昌、汉口一带经营淮盐,具有官商特点。盐业“裕隆全”总号设在扬州,分号遍及汉口至上海沿长江一线各埠。约有二十余票。还经营着“裕兴重”茯砖茶,远销各地。此外还有当铺、油坊、药店、点心房等数十处。吴家在泾阳、三原、高陵开的当铺、药铺都用同一字号叫“仁寿堂”。在淳化、口镇开设油房、烧酒坊、粮店、米号;泾阳城内山门角以西两边都是式义堂的房产,共二十几院,占了半条街道,均颇有影响。
吴式义堂有土地五六百亩,多集中在安吴堡周围。口镇以东寇家花园一带的土地,都是由为她做活的男女工匠(如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