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中国儒学发展的有五大阶段
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
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
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
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中国儒学向以内容宽广、典籍浩繁而著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学派相互交织相互牵引,或斗争或交融或显或隐此伏彼起,从而共同形成了浩瀚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总是有它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所验证了的客观真理。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基础基本上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制度。
它虽然也有一定的行政手段但主要是宣教道德与伦理。
因此中国儒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也基本上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衰落、灭亡而相适应的,作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在政治与道德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它确有与封建社发展阶段或封建王朝之更替相重合之处,因为它的理论学说的基本内容必然要制约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不然也就不可能成其为中国儒学,而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它又必然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必然要受到同时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制约相互撞击从而表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前进的特有规律。
一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
韩非曾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者显赫之学也即盛极于一时的思想学说。
春秋、战国之世儒家与墨家都曾经盛极一时。
儒家之学孔子即为最高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之经济、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变革的实质就是在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而这一社会变革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百家争鸣即各个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为适应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分别立足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学说。
此期各个学术流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又都为本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如儒家前有孔子后有孟轲、荀卿道家前有老聃后有庄周、杨朱法家前有李悝、商鞅后有韩非、李斯等。
由于各家之思想学说都欲干人君以用世以自己的理论观点、思想学说来改造社会。
道家也是以自己的观点干预社会人生因而其间的理论斗争亦十分激烈。
由于激烈的论争相互辩难亦相互吸取从而又促使各家之思想学说均趋向成熟。
学术界常言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这一时代之最大成就就在于各个学术流派都为自身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儒学的奠基虽以孔子为主体实亦包容了先秦儒家之群体。
尧、舜、文、武被奉之为儒家道术的鼻祖,而周公制订《周礼》、《仪礼》成了名副其实的儒学先驱。
至孔子之时既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庞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删订六经为儒学留下了传世的经典,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使儒学思想广为传播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
二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
儒学思想理论的确立、成熟并非一定可以得到官方的认可。
春秋、战国诸侯争强图霸纷纷以富国强兵为事何暇顾及于仁义、道德孔子周游列国然莫能用干七十余君无所遇。
孟轲亦曾到处求仕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对于孟轲所述唐、虞、三代之德则视之为迂,儒家之思想学说虽然美妙动听然不切实用只能在野说说而已。
秦统一中国以强兵、苛法为事既以武力征战而吞灭六国,以严刑峻法而理政治民,销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于咸阳,欲以强力而成其万世之业。
李斯建议大焚篇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后又以侯生、卢生之事将术士四百六十人坑杀于咸阳。
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儒家学派遭此劫难实已陷入来绝之境地。
然而历史似乎故意捉弄世人。
秦始皇以如是之精心所谋划的万世基业竟落得个二世而亡。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王朝。
汉初儒生贾谊《过秦论》中言秦欲焚书坑儒以愚黔首,而结果却正以其仁义不施而身死国亡。
秦之灭亡所给予汉王朝的统治者以重要启示儒学、仁义不能抛弃。
汉兴刘邦为解决群臣之酗酒争功就不得不起用叔孙通制定朝仪。
之后为恢复农业弥合战乱之疮痍先选取了黄老之道,为无事以与人民休养生息。
此时亦开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要以儒术来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至孝武之世乃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这就是名著史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秦皇之灭绝儒学到汉武之儒术独尊,儒学可谓从十八层地狱上到了九重青天。
由是乃开始了儒家经学的长达两千余年的统治地位。
汉代的经学独尊既促使儒学与封建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赋予了儒学以无尚的光荣与权力。
治经可以免赋税,治经可以给官禄,以《易》至两千石者不乏其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两汉经学可谓盛极一时。
盛极而衰似乎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至东汉之末一方面由外戚与宦官的激烈斗争使东汉王朝中央政权长期处于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而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黄巾大起义的突然爆发又大大加剧了已经无法维系的社会危机。
这一历史条件本身已决定了儒家经学无法以其固有的地位而继续存在。
另一方面经学发展之自身也已形成了严重的双重危机:一是烦琐注经所形成的沉重枷锁已使经学无法继续发展,思想信仰亦严重跌落,以儒学沽名钓誉者比比皆是,何能再度唤起人们对于儒学的尊崇,迫使儒学不得不进入为自身的存在而艰苦抗争的新的历史阶段。
三魏晋隋唐儒、道、佛的斗争与交融
此期儒学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在危机中求出路在斗争中求发展。
由于这一阶段斗争较为复杂故又可以分三个方面加以叙说。
其一是儒、道之斗争
东汉后期儒家经学虽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但其余威尚在孔子的圣人地位尚无人敢公开否定。
因此解救危机的方式尚不敢公然抛弃儒学更不便公开打倒儒家经学。
人们为脱开烦琐注经的危机,避开混乱污浊的社会现实,便从清淡议世入手,逐步形成了援道入儒的谈玄之风。
清谈无益于治国,贵无者亦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玄不可代儒乃是现实社会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是儒、佛的斗争
佛教之传入中国始闻于西汉之末东汉则有人奉信并开始译经。
由于佛与道在世界观上有明显的相通之处,故魏晋玄学的兴起对佛教的传入与兴起实有迎就之作用。
至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乃大为盛兴。
佛、儒之不能相容乃其思想学说之本质使然,一个要积极入世治政,一个要出家避世修入天堂此乃冰炭之不能同炉也。
韩愈由于其激烈的反佛斗争不但丢官并且几乎丢掉了生命。
儒家之思想学说正是在斗争中磨炼着自己。
加之魏晋隋唐之数百年间儒学貌似停滞实在奋争。
由于这一期间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反思、抗争、吸取、积累才使它有可能进入新的飞跃并能重新崛起。
其三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明理学
理学亦称道学又称新儒学。
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新儒学或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就在于它既以儒学为根基深深地、牢牢地植根于其中,又在理论形态、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等方面表现了鲜明的新的特点。
首先理学亦以承继儒家之道统而自居。
其次宋儒所奉典籍亦皆儒学之经典。
至于理学之所以为新,又在于它表现了与汉唐经学的不同特点,概其大要:可分三条。
一理学以性与天道为中心问题。
这在先秦是孔门弟子所不可得而闻的问题,而在汉、唐又是为浩繁的经学所湮没了的问题。
其二理学以对儒家经典之义理的阐述为其治学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它与以传注训诂为基本方法的汉代经学表现了迥然不同的特点。
而这也正是汉学与宋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其三理学在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了最为完整的理论形态。
先秦、汉、唐儒学大致均以社会政治人伦为基本问题,对于宇宙、天道很少论及几乎为道家所独占。
大约是经历了数百年与佛、道之学的斗争,儒学也不得不在这方面弥补自己的缺欠。
吸取道、佛也好改造佛、道也好总之要使自身的思想学说形成为完整的理论形态。
四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
大约又是一个物极必反。
宋明理学为矫汉儒烦锁注经之失便努力以思想学说的阐释为己任。
抛开经传而空说义理,久而久之,必然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顾炎武语。
而矫虚之弊又在务实。
明末清初,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之陋,薄今爱古,虚崇实挽回风气幡然一变。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皆负绝人之姿为举世不为之学。
时至近代鸦片战争时外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封闭的封建中国的大门,而武昌起义之一举成功又宣告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终结。
中国儒学之服务对象的主体封建政权已一朝瓦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此,作为中国儒学之思想学说的发展,亦丧失了其基本的条件。
清末儒康有为、廖平之陷入极端之畸形,实乃势数之必然。
中国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事实上也进入了终结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