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有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两种形 式。
•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地区间迁移,迁移 的流向主要由北向南,即由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 •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地区间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以及中原 河南一带人“走西口”,流向新疆、甘肃等地。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政 策和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地区间人口迁移减少。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急剧扩大,主 要表现为由经济较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村向城市 的流动。
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空间和
物质都是从这个时刻开始发展演化的。
宇宙的爆炸:
2、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
幼年期——处于恒星发育的原始初期阶级, 称为原恒星 青壮年期——原恒星演化为真正的恒星 老年期——这时的恒星变成了温度低、颜 色红、体积大、广度强的红巨星 衰亡期——随着红巨星内部核反应的衰竭, 引力引起的收缩将成为红巨星进一步演化 的主要趋势,红巨星产生惊天的能量,该 能量将导致恒星的大爆炸
(一)宇宙的起源和恒星的演化 1、宇宙的起源 • (1)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著 名的“哈勃定律”,成为开展现代宇宙学 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 “遥远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整个宇 宙正处于膨胀之中;逾遥远的星体远离我 们而退行的速度逾快,也即是星体背离地 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第一章
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 本章共分三节,学习时要顺着宇宙——太 阳系——地球——地表环境、古人类的起 源演化——现代不同种族的发生发展—— 人口的数量及分布——世界的种族民族及 语言这两条内容主线来领会有关知识,注 意空间上由远及近、时间上由古至今的内 容体系安排。
第一节 宇宙中惟一已知的载人之舟——地球概述 一、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 • 《淮南子•齐俗 训》:“往古来今 谓之宙,四方上下 谓之宇。”宇宙是 时间和空间相统一 的物质世界。
Leabharlann Baidu
• “哈勃定律” 提出的依据: • “多谱勒效应”——一切波都具有与观 察者距离越近频率越高,距离越远频率越 低的现象。 • 测定宇宙中恒星的光谱可以发现,它们 都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
哈勃定律
光源越远的星体,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越快。
• (2)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
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产生于
它反映某一区域内的人口密集程度。通常
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 纬20°—60°之间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80%;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和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 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
第 四 , 生 物 圈
地球上存在着生命活动的区 域,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 圈的对流层、水圈的全部。
• 2、地球表层环境的要素构成
• 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
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二)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 • • • 1、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 地球表层环境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 地球表层是太阳能量最为集中的区域 地球表层环境中,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共存 • 地球表层具有特有的物质和现象 • 地球表层的环境特点在区域上也有明显的 不同
共分四类。
3、国际种族问题
• 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
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
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 其它种族。这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及其危 险的论调。
(二)民族
1、民族的特征和形成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认知的稳定 人群。 民族的特征有: • 共同语言 • 共同生活地域 • 共同经济生活 • 共同文化认知
2.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 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极 为稀疏; •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 稀疏; • 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人口 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 高原和高山人 口稀少。
(三)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是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 暂时 或永久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 一般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永久性迁移和季节性迁移等。
(2)完全形成的人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北京人头骨及头部复原像
晚期猿人和智人头骨比较
二、现代人的起源
• 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不同种族人的问 题,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的一个局部。
•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
• 一种叫做“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 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 是非洲西部,现在认为是非洲南部 • 另一种叫做“多地区起源说”,该理论认为亚、非、欧各 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或者猿人演化而来的。
• 2、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历史
• 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标志着地表环境的演 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科学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一、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 1、人类与猿之间的特征比较 • 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发现,人和猿无论 在外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 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 • 在生理结构、语言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人和猿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 (3)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 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二是 诱发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2、世界及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 1999年10月21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60亿
人口日。回顾人类60亿人口的发展过程,
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
间在逐渐缩短。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至
地球的形成演化:
原始高温 均质状态
形成层 圈构造
发生重力 分异作用
二、孕育人类的宫床——地球表层环境特征 及演化 • (一)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 •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 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区域 空间。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将这个区 域空间里所有影响人类生存及活动的事物 整体,称为地球表层环境或地球表层自然 环境。
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 (一)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没有劳动就 没有语言。 • 语言的发展依赖文化传播和人类迁移。我 国汉语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 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 闽方言。
(二)世界主要的语言
• • • • •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语言有: 英语——英语影响遍及世界,以英语为母 语的人口3.2亿以上 法语 俄语 汉语——使用人口总计12亿以上,主要聚 居在我国国内 阿拉伯语——使用人口1.8亿多
• 根据震波传播速度和穿透能力随深度而变
化的规律,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
地幔、地核。
地内圈层
地壳
由较轻的固体 岩石组成。
地幔
由较重的岩石构成。
地核
由铁、镍等较重的金属元素组成。外核呈液态, 内核呈固态。
2、 地球的形成演化
• 地球起源于太阳星云。在大约46亿年前, 在形成太阳的星云物质中分化出原始地球; 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继续吸积星云物质, 其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温度逐步升高, 内部物质呈现一定的塑性;在重力作用下, 经过轻重物质对流产生了地球内部的圈层 结构和坚固的地壳。
1、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构成
第一,大气圈
成分:以氮、氧、二氧化碳为主
世界气象组织将大气圈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第二,岩石圈
50km 250km
岩石圈 软流层
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物质,由坚硬的岩 石组成,构成固体地球的刚性外壳。
第三,水圈
• 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 称,由地球上的海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 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二)太阳系的诞生
• • • • • • • •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太阳系的构成
• (1)太阳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 成员,占太阳系总质 量的99.9%,形成以 它为中心的天体系 统——太阳系,是能
自行发光的一颗恒星。
太阳的分层结构
(2)行星和卫星
• 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
(2)太阳系的起源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 首先在银河系星云中分离出太阳星云,然 后太阳星云逐渐演变成星云盘,最后在星 云盘中产生太阳和行星。 星云说是目前科学认识水平下最具有说 服力的一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
(三)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形成演化
•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燃烧发光,这
就是平常所见的流星现象。
2、太阳系的起源
(1)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的特征: • 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和卫星绕行星运 动,都在一个扁平的轨道平面上。 • 同向性: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大致朝同 一方向运动,太阳和行星(除金星和天王 星外)的自转方向基本一致。 • 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 • 除九大行星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行星。 • 除水星、金星外,九大行星各有自己的卫
星。地球有一个大型卫星——地球。
(3)彗星和流星体
• 彗星,已发现彗星约1600颗,其中最著
名的为公转周期76年的哈雷彗星。
• 流星体。太阳系中的一些微小颗粒,当其
1.国际人口的迁移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
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 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前者指
移民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或成为侨民(未加
人迁人国的国籍);后者指暂时定居于移 入国之后将返回移出国的移民。
2.国内人口迁移
•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
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
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2.17亿。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放前
我国人口发展一直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
率、低增长率的状态中。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 人口13.39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
(二)人口的分布
•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第三节 人类的发展
• • • • 一、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 (一)人口的发展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概括 人口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增 长过程呈跳跃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对 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1)据估算,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 万原始人类。当时人口增长的特征: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 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 (2)农业使人口总量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原因在于:农 业社会能提供更多的食物,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农业社会 使人的寿命增加,降低死亡率,最终促使人口的增长。
2、猿进化成人的过程
• 从猿到人,一般分为两个步 骤: • 第一步骤,从猿到人的过渡, 这个时期经历了腊玛古猿和 南方古猿两个阶段。 • 第二步骤,人类发展至原始 公社时期,这个时期分为四 个阶段:早起直立人-晚期直 立人-早起智人-晚期智人
基于人类化石证据的进化树
(1)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生活想象图
二、种族、民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一)种族与种族问题 1、种族的特征 不同种族的人群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有: ① 毛发 ② 肤色 ③ 身高 ④ 头颅形状 ⑤ 鼻形 ⑥ 血型 ⑦ 指纹
2、世界种族的划分
• 从生物学观点出发,人种根据肤色的不同
可分为三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
主张将澳大利亚土著人作为棕色人种分出,
2、世界上主要的民族
• 世界上民族共有3000个左右,目前世界上
人后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人,印度
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
巴西人,日本人。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 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 为“少数民族”。 •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 居、相互交错居住。
•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地区间迁移,迁移 的流向主要由北向南,即由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 •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地区间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以及中原 河南一带人“走西口”,流向新疆、甘肃等地。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政 策和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地区间人口迁移减少。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急剧扩大,主 要表现为由经济较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村向城市 的流动。
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空间和
物质都是从这个时刻开始发展演化的。
宇宙的爆炸:
2、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
幼年期——处于恒星发育的原始初期阶级, 称为原恒星 青壮年期——原恒星演化为真正的恒星 老年期——这时的恒星变成了温度低、颜 色红、体积大、广度强的红巨星 衰亡期——随着红巨星内部核反应的衰竭, 引力引起的收缩将成为红巨星进一步演化 的主要趋势,红巨星产生惊天的能量,该 能量将导致恒星的大爆炸
(一)宇宙的起源和恒星的演化 1、宇宙的起源 • (1)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著 名的“哈勃定律”,成为开展现代宇宙学 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 “遥远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整个宇 宙正处于膨胀之中;逾遥远的星体远离我 们而退行的速度逾快,也即是星体背离地 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第一章
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 本章共分三节,学习时要顺着宇宙——太 阳系——地球——地表环境、古人类的起 源演化——现代不同种族的发生发展—— 人口的数量及分布——世界的种族民族及 语言这两条内容主线来领会有关知识,注 意空间上由远及近、时间上由古至今的内 容体系安排。
第一节 宇宙中惟一已知的载人之舟——地球概述 一、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 • 《淮南子•齐俗 训》:“往古来今 谓之宙,四方上下 谓之宇。”宇宙是 时间和空间相统一 的物质世界。
Leabharlann Baidu
• “哈勃定律” 提出的依据: • “多谱勒效应”——一切波都具有与观 察者距离越近频率越高,距离越远频率越 低的现象。 • 测定宇宙中恒星的光谱可以发现,它们 都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
哈勃定律
光源越远的星体,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越快。
• (2)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
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产生于
它反映某一区域内的人口密集程度。通常
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 纬20°—60°之间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80%;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和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 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
第 四 , 生 物 圈
地球上存在着生命活动的区 域,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 圈的对流层、水圈的全部。
• 2、地球表层环境的要素构成
• 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
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二)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 • • • 1、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 地球表层环境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 地球表层是太阳能量最为集中的区域 地球表层环境中,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共存 • 地球表层具有特有的物质和现象 • 地球表层的环境特点在区域上也有明显的 不同
共分四类。
3、国际种族问题
• 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
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
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 其它种族。这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及其危 险的论调。
(二)民族
1、民族的特征和形成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认知的稳定 人群。 民族的特征有: • 共同语言 • 共同生活地域 • 共同经济生活 • 共同文化认知
2.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 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极 为稀疏; •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 稀疏; • 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人口 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 高原和高山人 口稀少。
(三)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是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 暂时 或永久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 一般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永久性迁移和季节性迁移等。
(2)完全形成的人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北京人头骨及头部复原像
晚期猿人和智人头骨比较
二、现代人的起源
• 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不同种族人的问 题,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的一个局部。
•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
• 一种叫做“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 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 是非洲西部,现在认为是非洲南部 • 另一种叫做“多地区起源说”,该理论认为亚、非、欧各 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或者猿人演化而来的。
• 2、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历史
• 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标志着地表环境的演 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科学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一、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 1、人类与猿之间的特征比较 • 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发现,人和猿无论 在外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 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 • 在生理结构、语言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人和猿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 (3)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 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二是 诱发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2、世界及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 1999年10月21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60亿
人口日。回顾人类60亿人口的发展过程,
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
间在逐渐缩短。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至
地球的形成演化:
原始高温 均质状态
形成层 圈构造
发生重力 分异作用
二、孕育人类的宫床——地球表层环境特征 及演化 • (一)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 •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 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区域 空间。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将这个区 域空间里所有影响人类生存及活动的事物 整体,称为地球表层环境或地球表层自然 环境。
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 (一)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没有劳动就 没有语言。 • 语言的发展依赖文化传播和人类迁移。我 国汉语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 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 闽方言。
(二)世界主要的语言
• • • • •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语言有: 英语——英语影响遍及世界,以英语为母 语的人口3.2亿以上 法语 俄语 汉语——使用人口总计12亿以上,主要聚 居在我国国内 阿拉伯语——使用人口1.8亿多
• 根据震波传播速度和穿透能力随深度而变
化的规律,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
地幔、地核。
地内圈层
地壳
由较轻的固体 岩石组成。
地幔
由较重的岩石构成。
地核
由铁、镍等较重的金属元素组成。外核呈液态, 内核呈固态。
2、 地球的形成演化
• 地球起源于太阳星云。在大约46亿年前, 在形成太阳的星云物质中分化出原始地球; 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继续吸积星云物质, 其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温度逐步升高, 内部物质呈现一定的塑性;在重力作用下, 经过轻重物质对流产生了地球内部的圈层 结构和坚固的地壳。
1、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构成
第一,大气圈
成分:以氮、氧、二氧化碳为主
世界气象组织将大气圈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第二,岩石圈
50km 250km
岩石圈 软流层
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物质,由坚硬的岩 石组成,构成固体地球的刚性外壳。
第三,水圈
• 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 称,由地球上的海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 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二)太阳系的诞生
• • • • • • • •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太阳系的构成
• (1)太阳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 成员,占太阳系总质 量的99.9%,形成以 它为中心的天体系 统——太阳系,是能
自行发光的一颗恒星。
太阳的分层结构
(2)行星和卫星
• 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
(2)太阳系的起源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 首先在银河系星云中分离出太阳星云,然 后太阳星云逐渐演变成星云盘,最后在星 云盘中产生太阳和行星。 星云说是目前科学认识水平下最具有说 服力的一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
(三)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形成演化
•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燃烧发光,这
就是平常所见的流星现象。
2、太阳系的起源
(1)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的特征: • 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和卫星绕行星运 动,都在一个扁平的轨道平面上。 • 同向性: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大致朝同 一方向运动,太阳和行星(除金星和天王 星外)的自转方向基本一致。 • 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 • 除九大行星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行星。 • 除水星、金星外,九大行星各有自己的卫
星。地球有一个大型卫星——地球。
(3)彗星和流星体
• 彗星,已发现彗星约1600颗,其中最著
名的为公转周期76年的哈雷彗星。
• 流星体。太阳系中的一些微小颗粒,当其
1.国际人口的迁移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
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 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前者指
移民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或成为侨民(未加
人迁人国的国籍);后者指暂时定居于移 入国之后将返回移出国的移民。
2.国内人口迁移
•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
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
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2.17亿。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放前
我国人口发展一直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
率、低增长率的状态中。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 人口13.39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
(二)人口的分布
•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第三节 人类的发展
• • • • 一、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 (一)人口的发展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概括 人口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增 长过程呈跳跃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对 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1)据估算,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 万原始人类。当时人口增长的特征: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 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 (2)农业使人口总量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原因在于:农 业社会能提供更多的食物,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农业社会 使人的寿命增加,降低死亡率,最终促使人口的增长。
2、猿进化成人的过程
• 从猿到人,一般分为两个步 骤: • 第一步骤,从猿到人的过渡, 这个时期经历了腊玛古猿和 南方古猿两个阶段。 • 第二步骤,人类发展至原始 公社时期,这个时期分为四 个阶段:早起直立人-晚期直 立人-早起智人-晚期智人
基于人类化石证据的进化树
(1)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生活想象图
二、种族、民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一)种族与种族问题 1、种族的特征 不同种族的人群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有: ① 毛发 ② 肤色 ③ 身高 ④ 头颅形状 ⑤ 鼻形 ⑥ 血型 ⑦ 指纹
2、世界种族的划分
• 从生物学观点出发,人种根据肤色的不同
可分为三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
主张将澳大利亚土著人作为棕色人种分出,
2、世界上主要的民族
• 世界上民族共有3000个左右,目前世界上
人后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人,印度
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
巴西人,日本人。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 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 为“少数民族”。 •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 居、相互交错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