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作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创造, 而且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对历史人物的命运的解读,司马迁可谓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思考。本文试以李广的悲剧命运为镜,一窥司马迁传记文学中所蕴含的命运哲理。
一
何谓天命?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这是殷、周以来人们的观念。《诗·大雅·大明》说道“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周代殷,就是天命使然。古人认为,人的生死、贫富、寿夭等是生来就已决定的,人是无可奈何的。《现代汉语词典》释“命运”一词:“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司马迁是怎样看待天命和命运的呢?我们不妨结合他的作品一起来看看。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三种关系分不开,那就是:人与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在人与天的关系(亦即“究天人之际”的问题)上,天道或天命是否决定人的一生前途,人的结局?《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勇当强敌,仁爱士卒,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老却无功。李广请教望气先生:“然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怀疑。元狩四年,已
届六十高龄的李广得知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终得以前将军之职随军出发,但事不遂人愿,在这次出征中,卫青私自将李广由前将军并入右将军部队,使得“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错过了与单于交战的机会,误了军机,李广最后不堪刀笔吏督责而自杀。临死之前,李广将他的悲剧命运归之于天,“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在李广看来,错失与匈奴单于交战的良机,固然有大将军卫青人为的阻挠,“而又迷失道”,耽误了军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天意?司马迁对李广临死之前发出一番生命虚妄的悲慨的描写,实在不无深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种无奈他何的悲剧人生结局,多少体现了古人对于天意的畏惧与无知。从司马迁自身来看,遭受宫刑,忍辱著书,这种创作心态必然会影响到《史记》的创作,从而使《史记》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司马迁从李广的身世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李广为汉家血战一生,到头来以自杀结束生命,这与司马迁“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结果却惨遭酷刑,何其相似!忠而受刑的生命体验,使得他在具体创作中对传统天命意识产生了怀疑。在七十列传的首篇《伯夷列传》中,他就说“: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无疑地,遭遇宫刑的惨痛事实动摇了司马迁的既往天命观,使他对天道赏善罚恶的传统信念产生了怀疑。不过在另一些人物传记中, 他又承认了天和命运。显著的例子如《外戚世
家》
中,针对平定诸吕,迎立汉文帝事,司马迁慨叹道:“此岂非天邪?非天命孰能当之。”这说明司马迁对于天和命运的认识抱
老实的态度,当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人事现象时,便归之于天
和命。天命和非天命的对峙使得司马迁心目中的天具有二元
性的特征。《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尽管一生努力,但似乎命
中注定他“不得封侯”,因而他再三进取,顽强抗争,依然免不
了陷入屈服与死亡的两难境地,而最终他选择了死亡,无奈地
结束悲剧性的一生。李广对天的怀疑与认命,其实也正是司马迁本人的认识。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一个人的命运,“遇时”与否,似乎也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人生在世,势必离不开其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便是关于际遇、时势的问题,但它不是天命或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