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困惑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穷水无尽,柳暗花又明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初中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倾向较为严重,90%的学生对作文任务应付交差,80%的学生认为教师给的作文题目太难,离生活较远。作文犹如过街老鼠。本文对到了近乎山穷水尽地步的作文教学现状作了认真思考,认为原因是:惟考是图的功利性教学模式、保守陈旧的作文选材、教师独揽作文批改专利、生活范围狭小。针对现状与原因,笔者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将经验介绍如下:要培养学生积累习惯,要加强学生口语训练,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启发学生善于用心灵看世界,要把作文批改的专利让给学生,要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现状困惑思考补救措施

正文: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十年前做语文老师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了我这句话。自此,我把“作文教学”一直铭刻在心。

可每每一提到“这节课,我们写作文……”,我的话还没说完,便听到讲台下一片唏嘘,一霎间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全阴了天。似乎有千般无奈,万般难过,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似乎想逃避一场劫难似的。作文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得而弃之。

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老师、伙伴……)》,等他们写好交上来,我一翻看,惊讶的许久说不出话来:100多篇作文中,竟有近70篇作文题目都是《我的妈妈》,而且都是用别人多

找钱,妈妈逼“我”去还钱的事来反衬妈妈的无私、高尚!而且所有的“我”都是去打酱油,去的都是杂货店,店主都是老奶奶,老奶奶的头发都一样花白。甚至连杂货店的灯光都一样昏黄……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凑,二抄,三套”,这就是学生作文的诀窍?

写作本是一件“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的乐事,可学生们却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而作文依旧是干瘪无光泽,犹如陈年的干福橘,外干内空,仅有形而无味、无神。

我曾对本校22个班级一千四百多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于下表:

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现在作文教学犹如“逆水行舟”,寸步难行。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教学走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呢?

思考一:惟考是图的功利性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

大多数作文教学总围绕着“中考”的指挥棒转,中考考什么就什么。前几年,大练命题作文;近几年,掀起了“话题”热,于是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休无止。

致使作文指导走入了误区。大多也是没有什么计划性的,总以为“高

分”是最高境界,没什么规律可言。于是:,认为作文主要靠学生的“熟能生巧“。因此,就大剂量地去让学生写,把所有见到过的“话题”:门、窗、桥、创新、合作、幸福……,轮番轰炸,挨个的写。写完后,固定几种格式,规定好条条框框,甚至大背优秀作文,以不变应万变!真是“作文为试出,篇篇为题做”!

但是,到底学生关注什么?想写什么,应该怎样写?学生间谈论的热门话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关注?怎样把关注后激荡灵魂深处的东西变成文字?……。大部分老师根本不大去了解!教师只要求学生乖乖听话,按自己设计的格式、套路去写,甚至吓唬(其实也是真心的肺腑之言)“不听话,你一定会吃亏的!”所以,学生也就谨记“圣意”,不敢越“雷池”一步,惟恐自己的的一念之差,而与名校失之交臂,十年寒窗付之东流,到时追悔莫及。因此,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能“活”在教师设计的框架内。

可是教师所教的,大多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真正有体验的东西;所写的,也不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真正受到心灵震撼而有所感悟的东西。学生的作文又怎能不是空话、假话、抄话,甚至打滑连篇,面目可憎呢?

为了拿高分,只顾教给给学生文字编织术,而把陶冶学生心灵的宗旨抛诸作文之外;为了拿高分只顾误导学生投机取巧,而扼杀了学生创造的个性。

思考二:陈旧保守的作文选材——泯灭了学生的真情。

1.作文训练的题目过于传统。

在初中课本里,有些作文题目:《最有趣的一课》、《我最喜欢课》、《难忘的一课》;《校园》、《校园一角》、《我们的教室》。千篇一律,几年不变,上一界学生写了,下一界学生还写小学写了初中还写,没有一点新

意。要求作文时,学生自然会凭借平时的“印象”,再度增、改、删,很容易“创造”一篇习作,比如上面我讲述的《我的妈妈》的习作就是学生的“杰作”。

2.统一要求、同一命题、同一立意。

初中第四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要求:①结构:先总后分。②体裁:说明文。③内容:介绍家乡或学校一景。结果,在100多篇作文中竟没找到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原因是:①体裁限制。有些学生不善于写说明文体裁,但必须得写只好如“数来宝”一样,数所见到的。②字数限制。有些同学平时根本就没留心过家乡一景,匆匆数完自己知道的可字数不够,就只好写上几段废话来充字数。③立意、结构的限制。结构必须是先总后分,一定要介绍清楚你要说明的对象的特征。

其实,同一处景,同一种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太多的统一,不便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写出自己新颖的观点,独特的感受。过分从形式上入手,就会使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就只能“赋新诗强说愁”了!如果离开了鲜货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呆板,毫无生机。

作文选材的陈旧保守,使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感情也相对单一、内向,该说的话,能说;想说的话,不敢说;不知道的,要装作了解……,如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泯灭了学生写作的“真情”!

思考三:独揽作文的批改专利——冲淡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长期以来,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基本上按“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的。教师往往被这沉重的批改任务压的喘不过气来,而作文一旦成就,学生就变成从动者,老师说好、说坏,只有听的权利,全无交流。结果,教

师因时间紧、任务重等各种因素,可能会在对学生作文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了不恰当的评语,学生会对教师的评语不能理解,有时甚至反感。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只看分数,对教师评语熟视无睹的坏习惯。每一次习作,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匆匆凑齐字数,交上后就万事大吉,极少在布局谋篇、选材、表达方式、立意的运用等方面去关注作文的内涵。渐渐的,学生习惯了习作的陈言旧语、矫揉造作的定向思维,而淡化了习作的主动参与意识。

思考四:生活范围狭小——禁锢了学生的写作之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是生活范围的狭小,禁锢了学生的写作之源。

首先,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功课繁重,试卷、资料满天飞。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便是他们整个童年、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的全部路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再加上家长、老师严厉的“分”的呵斥下,绝大部分学生面对生活,缺少感悟,也无暇顾或用心领悟、体会身边的景与情。

其次,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是封闭性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封闭式的写作训练,几乎不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

再次,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注重了文章的结构布局,语句的通顺与否,字词的对错与否,立意的的深远与否,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生活中领悟,忽视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的感觉,没有教会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去“看‘世界,悟人生!

还有,统一标准的作文教学,为学生书写丰富多彩的生活设置了重重的障碍。其实,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单一,他们的情感世界依然很丰富。他们有对异性的倾慕,有对爱情的憧憬,有队学业的憎恨,有对师长的叛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