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病害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楂病害的防治
山楂白粉病
发病规律:山楂白粉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
病菌在病叶、病果上越冬。
春雨后放射子囊孢子,先危害根蘖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5~6月份进入发病盛期,7月后渐停滞,至l0月间病害停止发生。
一般旱年发病重,实生苗和管理粗放的山楂园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清除菌源。
秋季清扫地面落叶、病果,深埋或烧掉。
生长季节及时刨除自生根蘖,以清除越冬菌源和减轻病害发生。
发芽前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清除周围的野生山楂树、减少传染源。
②药剂防治。
花蕾期(约5月下旬)喷波美0.5度石硫合剂,落花70%和幼果期各喷1次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抗120水剂150倍液等。
山楂锈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幼果及果柄。
叶片受害后,先在叶面产生黄色至褐色圆形病斑,稍肥厚,表面散生初为鲜黄色后为黑色的小粒点。
病斑背面隆起,在此部位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或灰褐色毛状物。
幼果发病时,病斑橙黄色,近圆形,可扩及整个果面,先生出橙黄色至黑色小粒点,后生出淡黄色细管状物。
新梢、果梗、叶柄发病,症状与果实相似。
病原:真菌病害。
担子菌亚门真菌。
山楂、梨、木瓜、贴梗海棠、桧柏、刺柏、龙柏等均可被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转主寄主桧柏等病部越冬,春季借风力传播。
山楂发芽至幼果期低温多雨发病重。
相距山楂五公里范围内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存在是锈病能否发生的先决条件。
防治措施:(1)发芽前(春雨前)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者1:1:160波尔多液喷山楂树及四周桧柏。
(2)在5-6月份如第一场雨超过8小时,或连续两天阴雨,或者在叶片出现红点时,五天内应喷粉锈宁800倍药液一次,防止效果最佳。
⑶山楂开花前,或落花后,喷25%福星乳油5000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
山楂花腐病
分布山楂花腐病的寄主植物主要是山楂、是山楂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山楂产区,是一种新流行的病害。
严重发生时新梢、叶片枯死,果实腐烂,发生严重时减产高达80%~90%,常造成绝产。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山楂花、叶、新梢和幼果,展叶后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或线条状病斑,并逐渐扩大为红褐色大病斑,天气潮湿时病上生灰白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致使叶后焦梢脱落、新梢被害。
枝条生褐色病斑,后变红褐色,病斑环绕枝条一周即枯死。
幼果发病先生1~2毫米褐色病斑,2~3天即扩及全果。
幼果变成褐色,病部表面有粘液,病果有酒糟味,花期分生孢子由柱头侵入,使花腐烂。
病虫形态特征山楂花腐病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称山楂褐腐菌。
春季在僵果或腐花的干死组织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初为淡褐,成熟时为灰褐,盘径3~12毫米,平均5. 4毫米,盘柄长约9.7毫米子囊棍棒状、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长约7.4~16.1微米,横径为4.9~7.4微米。
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有分枝,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地僵果上越冬。
次年4月下旬在潮湿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
子囊盘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叶部、嫩枝,在病部再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
5月上旬达到高峰,到下旬停止发生。
子囊孢子的传播、侵染,与当地山楂展叶至花期的气候条件有关。
此期如多雨、低温,则叶腐、花腐大流行;如高温、高湿则发病早而重。
山地果园比平原果园发病重,沟谷地比山坡地重,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1)清除病源。
晚秋彻底清除树上僵果,干腐的花柄等病组织,扫除树下落地的病果、病叶及腐花并耕翻树盘,将带菌表土翻下,以减少病源。
(2)地面撒药。
4月底以前在树冠下的树盘地面上,可喷五氯酚钠1000倍液,也可撒3∶7的硫磺石灰粉,每667平方米3~3.5千克。
(3)树上防治。
发现病斑可喷25%三唑铜(粉锈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控制叶腐。
盛花期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800~10 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能有效控制果腐。
在喷多菌灵时混加40~50ppm的赤霉素,还能提高座果率,增加果实数量。
山楂枯梢病
枯梢病又称枝枯病,是山楂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等省发生普遍。
主要为害山楂果桩.
症状染病初期,果桩变黑,干枯,缢缩,有明显的病健界限。
发病后期,病部表皮下出现黑色粒状突起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表皮纵向开裂。
春季病斑向下蔓延,严重时新梢枯死。
叶片萎蔫,最后导致干枯死亡,不易脱落。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中的樱桃枝枯壳梭孢菌,有性世代称葡萄生小隐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单生。
无性孢子有两种类型,自然条件下产生无色、单胞、梭形分生孢子,大小9.99×3.41微米;人工培养产生无色、单胞、线状分生孢子,大小14.94-23.24×0.83-1.16微米。
发生特点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二、三年生果桩上越冬,翌年6-7月,遇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会从二年生果桩入侵,形成病斑。
老龄树、弱树、修剪不当及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
一般是在树冠内膛发病较多。
当年生果桩基部直径0.3厘米以下,发病重;0.4厘米以上,基本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科学修剪,疏花、疏叶,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保持适度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病残物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2)选择较抗病品种。
(3)化学防治果树发芽前喷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常用药剂福美胂、波美、多菌灵。
山楂腐烂病
又名:山楂烂皮病。
是我国北方山楂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在河北省兴隆县地区危害最为严重。
症状:危害山楂的枝干。
症状分溃疡型和枯枝型。
溃疡型多发生于主干、主枝及桠杈等处。
发病初期,病斑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形状不规则,后病部皮层逐渐腐烂,颜色加深,病皮易剥离。
枝枯型多发生在弱树的枝上、果台、干桩和剪口等处。
病斑形状不规则,
扩展迅速,绕枝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逐渐枯死。
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雨后或天气潮湿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橙红色卷须状孢子角。
子囊壳在秋季形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孢子角及子囊壳在病树皮内越冬。
翌春,孢子自剪口、冻伤等伤口侵入,当年形成病斑,经20—30d形成分生孢子器。
病菌的寄生能力很弱,当树势健壮时,病菌可较长时间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时,潜伏病菌便扩展危害。
因此,此病多发生在管理粗放、结果过量、树势衰弱的园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冻害。
冬前适时进行树体涂白。
3.消除菌源。
早春于树液流动前清除园内死树,剪除病枯枝、僵果台等,携出园外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
发芽前全树喷布腐必清100倍液,或菌毒清300倍液。
5.拾疗病斑。
用腐必清3倍液或菌毒清50倍液涂刷病斑,可控制病斑扩展。
山楂叶斑病
分布于河北兴隆,辽宁、山东等。
危害山楂叶片。
病斑褐色至暗褐色,不规则形,一般直径3~l0mm。
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严重发病时,病斑互相连接,呈不规则形大斑,致使叶片焦枯早落。
发病原因及规律
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
本病分布较广泛,一般危害较轻,但在多雨的地区和年份发生严重,可导致大量早期落叶。
在燕山山区,该病一般5月底开始发生,雨季的7—8月份为发病盛期,9月份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入冬前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开始发病时喷第一次药,每隔10~15d喷1次,共喷2~3次。
山楂虫害的防治
山楂叶螨
山楂叶螨:蜱螨目,叶螨科。
别名山楂红蜘蛛、樱桃红蜘蛛。
危害桃、苹果、梨、山楂、樱桃等。
为害特点成、若、幼螨刺吸芽、叶、果的汁液,叶受害初呈现很多失绿小斑点,渐扩大连片。
严重时全叶苍白枯焦早落,常造成二次发芽开花,削弱树势,不仅当年果实不能成熟,还影响花芽形成和下年的产量。
形态特征雌成螨有冬、夏型之分,冬型体长0.4—0.6mm,朱红色有光泽;夏型体长0.5—0.7mm,紫红或褐色。
体背后半部两侧各有1大黑斑,足浅黄色。
体均卵圆形,前端稍宽且隆起,体背刚毛细长26根,横排成6行。
雄体长0.35—0.45mm,纺锤形,第3对足基部最宽,末端较尖;第l对足较长。
体浅黄绿至浅橙黄色,体背两侧各具1黑绿色斑。
卵球形,浅黄白至橙黄色。
幼蜗足3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圆形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长斑。
若螨足4对,淡绿至浅橙黄色,体背出现刚毛,两侧有深绿斑纹,后期与成螨相似。
生活史及习性北方年生5—13代,辽宁5—6代,山西6—7代,河南12—13代。
均以受精雌螨在树体各种缝隙内及干基附近土缝里群集越冬。
翌春日平均气温达9—10℃,桃芽膨大露绿时出蛰为害芽,展叶后到叶背为害,此时为出蛰盛期,整个出蛰期达40余天。
取食7—8天后开始产卵,盛花期为产卵盛期。
卵期8—10天,落花后7—8天卵基本孵化完毕,同时出现第1代成螨,第2代卵在落花后30余天达孵化盛期,此时各虫态同时存在,世代重叠。
麦收前后为全年发生的高峰期,严重者常早期落叶,由于食料不足营养恶化,常提前出现越冬雌螨潜伏越冬。
成、若、幼螨喜在叶背群集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并可借丝随风传播,卵产于丝网上。
行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所产的卵孵化为雄性,田间雌占60%一85%。
春、秋季世代平均每雌产卵70一80粒,夏季世代20一30粒。
非越冬雌螨的寿命,春、秋两季为20一30天,夏季7—8天。
天敌有食螨瓢虫、小花蝽、食虫盲蝽、草蛉、蓟马、隐翅甲、捕食螨等数十种。
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
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或使用不杀伤天敌的药剂以保护天敌,特别花后大量天敌相继上树,如不喷药杀伤,往往可把害螨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水平以下,个别树严重,平均每叶达5头时应进行“挑治”,避免普治大量杀伤天敌。
2、果树休眠期刮除老皮,重点是刮除主枝分杈以上老皮,主干可不刮皮以保护主干上越冬的天敌。
叶螨主要在树干基部土缝里越冬,可在树干基部培土拍实,防止越冬螨出蛰上树。
3、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可喷洒波美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3—5%的柴油乳剂,特别是刮皮后施药效果更好。
4、花前是进行药剂防治叶蜗和多种害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做好虫情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全面进行药剂防治,可控制在为害繁殖之前。
25%倍乐霸可湿性粉剂或5%霸灵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托尔克乳油2000倍液、15%扫螨净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2500—3000倍液、573%克螨特乳油3000—4000倍液、25%除螨酯(酚螨酯)乳油1000—
2000倍液、40%乐杀螨乳油2000倍液等多种杀蜗剂。
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可延缓叶螨抗药性产生。
山楂萤叶甲
为害症状:幼虫蛀食幼果,成虫食芽、叶、花蕾。
防治方法:
1、药剂处理树冠下土壤毒杀出土成虫3月底越冬成虫出土前,将树冠下地表的枯枝落叶、杂草、石块等被物清理干净,土表整平耙细。
成虫开始出土即施药(4月上旬),一般当芽膨大有黄豆粒大时为施药适期。
选用残效期长的触杀剂为宜,可用:25%对硫磷胶囊剂,每亩用药0.8~1公斤,加水50~90倍稀释。
2、树上喷药毒杀成虫、卵及初卵幼虫依据虫情需要树上喷药时,可在开花前和落花后进行,可酌情选用: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2 0%速灭杀丁乳油2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对成虫、初孵幼虫效果良好,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3、秋季深翻树盘,可破坏成虫越冬场所消灭部分成虫。
4、幼虫为害期及时清理落果,集中销毁可消灭其中没脱果的幼虫。
食心虫
为害症状为害山楂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
均以幼虫蛀果为害。
幼虫孵出后蛀入果实,蛀果孔常有流胶点,幼虫在果内串食果肉,并将粪便排在果内,幼果长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形成“豆沙馅”果。
山楂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1、秋后或早春刮掉树上翘皮。
剪掉干枝及干橛,消灭其中越冬幼虫。
2、第一代卵盛期(约在山楂落瓣后)喷20%氰戊菊脂乳油2000倍液,或40%乐斯本2500倍液或25%灭幼脲三号1000倍液,或30%桃小灵乳油2000倍液。
杀卵及初孵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