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蜡染的小故事

苗绣的蜡染工艺 (苗语:郎的)

苗绣的蜡染工艺 (苗语:郎的) 蜡染是苗族人的独特工艺,其他民族少有,至苗族会纺织以后就发明的。 蜡染是把麻布用蜂蜡印花,把麻布染色后退掉蜂蜡成为花纹的一种印染工艺。蜡是蜂蜡(苗语:阶),蜡有不透色的性能,苗族人利用这一性能把蜂蜡熔化,点画在白布料上,然后把布料浸入染池染色(色有两种:青色或蓝色),当退掉蜡后画过蜡迹的地方因没有被染料浸染便呈现出原白色花纹。 第一节蜡染的原料、工具 蜡染的原料是白布和蜂蜡。蜂蜡由蜂巢熔化而来,冷却后有一定的硬度且不透水。 工具有水平木板、直尺、打格刀(苗语:书的)、沾蜡刀(苗语:拉的)、熔蜡锅(苗语:鸭的)等。 木板叫点蜡(苗语:扎郎的)板,长一至一米 二,宽约四十厘米左右,用于铺底布点、画 (涂上蜡)蜡花图案。直尺长0.4米左右,用 于在底布上打格子。打格刀是一块薄铁片, 其一端稍宽为刀口但不锋利,用来在底布上图2.1 打格子而又不会把布割破。蜡刀是两片或三片合拢的等腰△铜片,在顶角扎竹块为柄,便于握拿(如图2.1),作沾蜡汁用。熔蜡锅是型如小碗的铁锅,作用是熔化蜂蜡。

第二节涂蜡工序 有了原料、工具,将水平木板搁在矮凳上,再在木板上铺上白底布。一边在地上安放三块石头为灶,将锅放在灶上,生火熔化蜂蜡,一边在铺好的布上用直尺和打格刀打格子,待蜂蜡全熔化成汁后,用沾蜡刀沾蜡在打好格子的白布上数格子点画图案,尤如用硬笔块写字,蜡刀留下的蜡迹成花纹图案。点画的蜡层要有0.001米厚,才能确保浸染时染料不会浸入底布,使被涂蜡部分保持白色。 第三节染色 花纹图案点画好后,将底布揭起来放入染池里浸染几小时,取出晾干,然后放入沸水锅中煮退蜡。因为高水温下蜡熔化于沸水,待蜡退干净后捞出晾干,便呈现出蓝底或者青底白花来。 蜡染中,点、画技工由苗族妇女承担。染色工在远古时代苗族人使用自己的土法染色(前章纺织中有叙述,在此不赘述),近百年来因为汉族发明了染靛业,苗族人就借助于汉族染靛业,自己已经不使用土法了,随着苗族自己的染色技术的逐渐消失,苗族人的蜡染布已经渐渐找不到染的地方了。 由此,苗族人必须自力更新开展自己的蜡染业。 第四节几种花纹图案的制作 1、铜钱花花边

苗族的蜡染

苗族的蜡染 去年我去贵州,亲眼见到了苗族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蜡染是民间工艺类的传统文化。)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就是用蜡刀蘸熔蜡绘 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染好之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 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 殊的“冰纹”,尤具魅力。(介绍蜡染是什么,有何特点。此为概述,让 读者先对蜡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我记得去贵州的时候,苗族老乡还给我讲了一个传说:(以讲故事的 形式介绍蜡染的来由。传说故事总是比较能吸引读者的。)有个苗族姑娘 并不满足于衣服的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可是一 件一件地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 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的鲜花久久发愣。花仙子把她带到 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 入了迷,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她也浑然不知,最后,蜜蜂在她的衣裙上留 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在这个故事中,蜂蜡是一个重 要角色。)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 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 现了美丽的白花!(当然,这是故事传说中蜡染的来由。蜡染是不是这样 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总比事实更生动,更令人感兴趣,让我 们记住了蜡染是蜂蜡沾在布料上然后在颜料中浸染产生的效果。蜡染的制 作方法,也在这故事中得以体现。)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 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中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蜡染属“防染印花法”。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 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 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2.蜡画材料: 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

灰尽入靛,用染青碧”。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 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5.水洗,将脱蜡后的画布置于水中漂洗,然后晾干便成蜡染成品。蜡染艺术是贵州各民族民间女性艺术家的杰作。她们在各民族自己的文化体系的熏陶下,用不同的世界录感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纹样,这些纹样主要取材于她们在贵州的山地农耕生活以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贵州蜡染比较有特色的是榕江、丹寨、安顺、普定、六枝、织金、贵定等地的苗族蜡染,镇宁布依族的蜡染。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 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1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工艺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丹寨县和榕江县是贵州省著名的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在过去的历史中,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起初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给苗族人民提供足够的衣物和装饰品。在这个时期,丹寨和榕江的苗族蜡染多为地域性的,每个村子中的图案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蜡染的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蜡染的生产从实用性转向了艺术性。这也是苗族蜡染进入现代艺术领域的标志。同时,这也是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从地域性向全国蜡染纺织市场走向的转型期。 在新时期,丹寨、榕江的蜡染出现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工艺品的材质,这点从早期的棉质、布质转变为现如今的丝绸、真丝等。其次是图案和色彩的变化。从过去多为像狮子、豹子、老虎等动物形象的图案,逐渐向现代化、艺术化的图案转变,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同时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还吸纳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元素,如毕加索绘画、莫奈印象派、艾显等,这些元素被有机结合在蜡染工艺中,退一步说,这些元素的加入也是苗族蜡染工艺的一项更新和加强。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在一些新的艺术家和品牌的加入下,苗族蜡染开始向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走去。这不仅是苗族蜡染手工艺的一种转型,同时也是丹寨、榕江地区对外扩展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风格变迁和审美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小小部分。苗族蜡染这一手工艺作为苗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时期的变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其在当今市场竞争中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不断创新和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和艺术风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苗族蜡染的转型和变迁所带来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2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苗族蜡染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有关凤凰苗族蜡染的考察报告_1

有关凤凰苗族蜡染的考察报告 篇一:凤凰考察报告 关于湖南凤凰古城的考察报告 法政学院 09历史4班黄嘉敏 XX084431 XX年6月30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前往湖南凤凰古城考察的道路。心情很是兴奋,因为凤凰是我向往了很久的地方,而这一次,我总算是可以亲自揭开她在我心中神秘的面纱了。历经了差不多18个小时的火车程,接着又是坐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大巴,绕着崎岖的山路,我们终于走进了湘西,走进了我我那梦寐已久的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 【1】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地处湖南湘西自治州南部,凤凰县历史悠久,关于县名,据《凤凰厅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在县城以西五十里有一名山,其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人们为取吉祥,称为凤凰山。《湖南省志》中也有记载:“凤凰营,即凤凰山。在县治西50里”。由此可见,凤凰县的美名来自凤凰山。汉代已在此建县,名辰阳县,隋时为辰溪,设五寨司,清代设凤凰【2】直隶厅,民国元年改为凤凰县。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

地区,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凤凰曾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的变迁,直至1957年才最后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直到XX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凤凰成为了中国第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确实是一个很神秘很诱人的地方。先别说那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民族物品,那里秀美的风景,那里清澈的江水??光是那里的建筑,就足以让我着迷。据史料记载,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如果不是见到那么多现代的东西,还真以为是自己穿越了,回到了古代。 充满文人气息的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她因大文豪沈从文而闻名于世。我知道湘西凤凰,还是源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章——《边城》,“青山、绿水、古桥、吊脚楼;寺祠、亭阁、民居、石板街、傩戏、苗歌、鼓舞、拦门酒、城楼、碉卡、烽烟、镇竿人......这就是凤凰古城。”自从高二那年读过《边城》之后,凤凰古城便深深滴扎根在我的心中。故居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

湘西蜡染艺术研究

湘西蜡染艺术研究 一、湘西蜡染的历史 蜡染的制作过程分为以下几步:一为绘制,将事先设计好的图案绘制于布面;二为点蜡,用特制铜刀蘸取融化的蜡汁,点绘在画好的布上,蜡汁必须渗透布面,封闭完好;三为染色,将封好的蜡布放入染缸中浸染约5~6天后捞出晾干,通常染料为靛蓝色,也有多色套染;最后一步为脱蜡,在煮沸的清水中褪去蜡质,经过多次漂洗后即可完成。 据《二仪实录》记载,蜡染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六朝时开始流行,盛行于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无可取代的实用品与艺术品。长沙战国楚墓的一件染缬状被面,图案已经模糊,是蜡染存在最早的实物证明。晋代出土了第一件成品蜡染,发展到唐代,技艺成熟,已经出现多色套染。 历史变迁,随着木刻、织染等工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蜡染逐渐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西南地区保留下来,这与湘西的地域特征和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相关。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动植物众多,资源丰富,地域偏僻,本土文化少受外界干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故土与祖先等。作为著名的“蜡染之乡”,将本民族独特的符号、图腾、花纹等应用在蜡染中,再制成衣裙、窗帘等生活用品。 二、蜡染纹样类型及特色 湘西蜡染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古朴夸张,不仅有幾何纹样,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形象经过变形夸张的纹样图案,在达到装饰效果的同时,赋予了图形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信仰。 (一)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相较其他图形在蜡染中出现时间更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远古先民们多使用简单概括的元素表现事物,这些纹样呈现出圆形、菱形和方形为主体图案的造型。苗族人民吸取祖先的审美精华,

经过加工变形,将几何纹样应用在蜡染中。 蜡染中的几何纹样多为铜鼓纹、螺旋纹、菱形格纹等,都是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湘西极为尊重的重器,古代常用来进行祭祀、娱乐、征战等活动,代表着他们特有的文化崇拜。铜鼓纹形式简约,状如行云流水,铜鼓纹中部含有太阳纹,太阳给一切事物带来生机,表现出苗族人民对太阳的崇拜。 螺旋纹为柔和的弯状,源于彩陶上的图案,是由原始先民对大自然中水的崇拜和模仿而来。相传在祭祀祖先时需要画一些神灵的图案作画符,这种旋转的线条逐渐演化成螺旋纹,成为苗族人民的“生命符号”。 (二)自然纹样 除了几何纹样,湘西蜡染中还有大量自然纹样,湘西人民将常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形象提炼成美观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其中包括有树叶、蝴蝶、凤鸟、水牛等。这些图案都来自于本民族的特有图腾或自己日常活动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 蜡染图形运用散点式透视的构图方法来组合各种图案,整个画面疏密结合,有动有静,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寓意表达,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提炼加工,创造出独具特色、古朴典雅、富有装饰性的图案。 植物纹样在蜡染中通常起着辅助的作用。枫叶纹是湘西蜡染中植物纹样的代表,源自苗族人民枫树图腾。叶片纹理清晰,简洁素雅,是苗族最早崇拜的植物图腾。在苗族的古歌传说“枫树化蝶,蝶生万物”,枫树就是他们的母亲树,在这个地区有着崇高的地位。 蝴蝶纹样经常出现在苗族服饰上,这源于苗族对蝴蝶的崇拜。据苗族故事《妹榜妹留》中讲述,这里的人们认为蝴蝶是万物的始祖、美丽的化身,蝴蝶妈妈创造出万物。上述所说的苗语“妹榜妹留”就是“蝴蝶妈妈”的意思,蝴蝶妈妈孵化出十二个蛋,其中一个化为人类祖先姜央。将蝴蝶用于蜡染,制成衣裙等既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是饱含着人们对祖先崇拜和感恩。蝴蝶纹样简练生动、千变万化,充分展现出苗族人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是用特制的铜腊刀沾腊液按图案花纹绘于白布上,待腊凝固后,将织物在土靛染液中浸染。然后晾干,再用沸水煮去蜡质。这样,有腊处因有腊防染而未着色,便形成各种美丽的蓝底白花纹样。大块的腊质防染处,由于靛蓝浸入腊的裂痕中而形成冰裂纹。所以,每一块在刻意却不确定中产生的蜡染布料,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

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蜡染,同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往往盛行于我国苗族和布依族之间。 蜡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同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是华夏文明的符号象征。但同大多数手工艺一样,蜡染也在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严峻问题。 当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快,我们丢失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老祖宗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产,这是一笔永远也无法评估的财富。但在今天之社会,一切朝向科技发展的时代中,这笔财富开始动摇,因为子孙后代已经在丢失或遗忘。我们要保护好手工艺,好好传承。

苗族蜡染的中文演讲稿

苗族蜡染的中文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蜡染制品的花样饱满、层次丰富,蜡染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虫鱼鸟兽。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因此“冰纹”也是蜡染手工艺的独有特征,“冰纹”被誉为蜡染的“灵魂”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行,其中犹以苗族蜡染工艺制品最为出名。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贵州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制作彩色蜡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把它“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方法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还应提到一种叫做“蜡片”的工艺品。在一些民族地区,把未经浸染的蜡花当作装饰品。她们把这种“蜡片”装饰在头上或服装上。这种工艺品是白色和黄褐色花纹,色彩谐调,别具一格。“蜡

片”的缺点是蜡花容易脱落,所以在服装上只能局部采用。 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是这样的: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点蜡的方法,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目前很多地区都是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随着人们对蜡染艺术作品需要的增大,目前也有很多机器制作的仿蜡染画,但是缺乏手工蜡染自然奔放,丰厚朴实的风格,更没有独一无二自然形成的冰纹。因此手工蜡染作品在市场受到追捧,其价值远远高于机器仿制品.一般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目前,蜡染作为民族用品、旅游和出口商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展示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谢谢大家!

贵州非遗解密古老神秘的贵州蜡染纹样和图腾

贵州非遗解密古老神秘的贵州蜡染纹样和图腾 贵州非遗|解密古老神秘的贵州蜡染纹样和图腾 贵电商2019-07-19关注 “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岭外问答》南宋·周去非 ——————————————— 起源 ———————— 苗族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称之为“蜡缬”。关于蜡染起源的说法繁多。有一说:苗族姑娘心念染织出美丽的花纹于衣物却一时无获,闷闷不乐,昏沉中,一花仙引她入了百花园,园中百花似锦,鱼鸟相谐。姑娘观得入神不知蜜蜂爬满衣裙,惊醒后发现衣裙确有蜂蜡的斑迹,遂将衣裙重新染色,意去除蜂蜡,却发现蜂蜡脱落处留下美丽白花 姑娘欣喜异常,将百花园中所遇唱予歌声中,招来众伙观摩学习,并将蜡染技法沿袭至今。编者尊重各种历史考究的结果,但若说起源,何不留存一个浪漫的故事,蜡染文化亦是人类文化的珍宝。

———————— 纹样 ———————— 姑娘于花仙引入的梦境花园中见到了无数珍奇鱼鸟虫兽。这与蜡染中的纹样相映,也可以说是苗族姑娘,丰富想象力的延伸,乐观的苗族人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先祖故乡的缅怀融入到蜡染工艺中,从而演变出变化无穷,生动形象的蜡画纹样与图腾。 细看图样,你或被其中精湛细致的描绘折服,亦或是被某个笨拙可爱的形象所逗乐,在这蓝白相间的花纹中,就印染着苗族人乐观的

生活态度,还有千百年积累下的智慧。 ———————— 细说纹样与图腾 ———————— 鱼纹

鱼纹在贵州苗族蜡染中时常出现,在苗家文化中,鱼纹代表着对生殖与繁衍的崇拜,对多子多孙的祈福。 ● 龙纹 男人龙与女人龙

安顺蜡染,苗族人的一抹蓝

安顺蜡染,苗族人的一抹蓝 小亚 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在我眼中,安顺是蓝靛(音同殿)色的。 安顺是贵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地,被称为“蜡染之乡”。我还未踏进苗族人的染坊,远远就望见一段段随风飘展的布匹,颜色介于蓝和紫之间,却比蓝紫色更为厚重。苗族妇人刚从染缸里捞起织布,坐在石头上歇息。连着几天下雨,这天始放晴,石头还湿漉漉的,但妇人的裤子没被浸透,上边的图饰也鲜亮未褪。她们穿着的,正是经由蜡染制成的衣服。 安顺之所以是蓝靛色的,全因此处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温20摄氏度,孕育了蓝靛这一植物。蓝靛的种子极其细小,却是苗族人的宝物。每年3月,苗族人上山采摘蓝靛种子,5月搭棚育秧,7、8月间移栽,置于芋头地或箐沟边等土质潮湿之地。不久后,蓝靛株长到二三尺,叶秆萃绿,气味芳香,苗族人便将其采割浸泡,制成染料。

贵州安顺古村寨,形成于明初。 由蠟染制作而成的布扇和衣服。 左:贵州的一位妇女正在打理由蜡染制成的布。右:用铜制蜡刀绘花纹。 制作染料只是蜡染工艺的诸多步骤之一,苗族人还要搅、绘、煮、染,十分繁琐。在外人看来,调制染缸无非是搅动几下,但苗族人可大有讲究。一次,我见到一位苗族老太太往染缸里倒了半瓶白醋,甚是疑惑,老太太笑着解惑:“白醋能帮助蓝靛染料着色,否则蜡染易败色。”说完就拾起长长的竹竿,呈顺时针方向缓缓搅动,一下、两下、三下……染缸里的水逐渐旋转起来。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漩涡上,专注至极。 那一刻,我对蜡染有了新的理解,回家后翻查史料,才知安顺的蜡染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隋唐时期兴盛起来。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织布技术也大为进步,布匹成本大幅降低,蜡染得以推广至多个地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将此工艺代代相传。及至当代,蜡染制作工艺繁复讲究,并且蕴含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2021年,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制染料之后,要用蜡刀在白布上绘出精致花纹,然后把布投入染缸中着色几天,再放入沸水中煮,以去掉蜡印,

【苗族蜡染艺术在当代服饰中的设计研究7700字(论文)】

苗族蜡染艺术在当代服饰中的设计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苗族蜡染的渊源及发展 (2) 2.1 蜡染的发展史 (2) 2.2 苗族蜡染文化发展 (3) 第三章苗族蜡染的色彩纹样和艺术内涵 (3) 3.1 苗族蜡染的图案 (3) 3.2 苗族蜡染的色彩 (4) 第四章苗族蜡染传统服饰的艺术形式 (4) 4.1 传统蜡染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4) 4.2 贵州不同地域蜡染服饰分析 (6) 第五章苗族蜡染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索 (7) 5.1 造型设计理念 (7) 5.2 表现手法上的设计 (8) 5.3 图案的布局艺术 (9) 第六章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引言 蜡染是我国苗族等少数民族最具有象征性与代表性的手工艺术,我国贵州苗族的蜡染艺术,在历史与时代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它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以及地域特色,并代代流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蜡染艺术虽然被运用于现代服饰的设计中,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民族魅力的图案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蜡染的原生态文化也逐渐被时代淹没。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苗族青年的着装越来越现代化,他们大多不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因此对传统服饰的需求也减少了,这一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加速了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消失,现今我国传统的蜡染艺术

在现代化步伐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已经绝迹,同时由于传统蜡染的技艺复杂繁琐,许多妇女不愿意学习蜡染技术,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传统的技术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加上苗族传统蜡染制作工序繁琐,导致苗族年轻妇女不愿意从事蜡染技艺的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对蜡染原生态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服饰的设计研究中,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在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中,必须兼顾传统与现代这两类市场,只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保证苗族传统蜡染艺术的原生态,很好地发展苗族传统服饰市场,有能够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 第二章苗族蜡染的渊源及发展 2.1 蜡染的发展史 蜡染起源于较早,一直在人们的之间流传。至此,关于蜡染的起源,有一个故事是在丹寨三都榕江沿岸的海边。她是个美丽而贫穷的女孩。她没有合适的衣服参加跳月。只有当她一个人在家织毛线的时候。蜂蜡落在一块覆盖着蜡的白布上。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在染缸里浸染布,还有白花,这启发了女孩去尝试蜂蜡画的效果很好。蜡染技术在苗族女孩中很受欢迎。在隋唐时期,蜡染已经广泛应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妇女和女孩的日常服装到床单、床单、枕套、床单,再到爷爷奶奶的葬被,从孩子出生到男女联姻,结婚礼仪,丧礼礼仪,都用蜡染图案。 蜡染是人们几千年来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它包含了丰富的国家历史、宗教和文化信息。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印染技术。用蜡(或类似的天然物质),如防斑点剂,用蜡刀将蜡溶解,在布上画出图案,用靛蓝蘸一下,然后将布放入沸水中“去蜡”,干燥后,布的表面将显示一个蓝色的背景与白色的花朵或美丽的蓝色花朵图案在白色的背景上。对于人类来说,蜡染不仅存在于个体基因中,也存在于世代和群体之间。虽然没有文字,但我们有着深厚的祖先文化和民族传统。许多蜡染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成为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积累和有效理解民族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蜡染的魅力。 蜡染技艺的每个色彩与图案显示着民族绚丽的文化景观;其中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旗下的细枝还可以进行再分解,而民族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贵州苗族蜡染

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贵州苗族蜡染 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贵州苗族蜡染 [摘要]苗族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制作精细讲究。由于蜡染风格独特、素雅美观,常用来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千百年来,贵州一带的苗族妇女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进行着蜡染制作。她们用最优美的蜡染纹样来制作婚礼和节日的盛装,姑娘们用她们精心制作的蜡染纹样,表示她们的聪明才干,博得人们的赞赏。 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经过悠久的历史开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蜡染苗族延续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17-0308-01 引言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蜡缬〞、“点蜡幔〞或“蜡缁〞。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局部。 作为蜡染工艺的创始者,西南民族将蜡染技艺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贵州是苗族蜡染的最具代表的地区。将贵州民间的蜡染实物与出土文物来比照,可以看出很多花纹图案都很古老,保存了“斑驳花衣〞的古代风格。贵州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其代表作当是分布和用途都极广的苗族蜡染,全省约有80%的苗族地区使用蜡染,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一、苗族蜡染与苗族习俗 一个民族的习俗,就是由这个民族在其世代延续中靠约定俗成的习惯构建起来的人际生活标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它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时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在蜡染盛行的地区,苗家人无论老幼,其服饰、衣裙、头帕、背扇上总有或精致或粗暴的蜡染为饰。姑娘结婚时穿的“上轿衣〞、百褶裙,小孩出生后用的围片、背扇、口水兜,安葬死者的寿被,走亲戚盖竹篮的“盖篮帕〞,无一不是蜡染制品。 二、苗族蜡染世代传承的原因 在中国漫长的染织史上,蜡染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带动了一时的流行,而风过之后,依然是织绣的天下,蜡染却几近消失,只有蓝印花布继承了一些遗韵。而在云淡风轻的西南边陲,苗家妇女却将蜡染艺术如同血脉延续般代代相传。她们如何将这一艺术保存并开展到极致的呢?我想做如下分析: * 从历史上看 蜡染本来就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先创造采用的,尽管中原地区在北朝和唐代盛行蜡染,但这不过是类似于“胡服〞的流行,并没有形成持久的审美心理定势,而西南各民族对蜡染却赋

苗族与蜡染

苗族与蜡染 — , 圆E}襄loNG,, 苗族与蜡染 类崇信万物有灵一万物皆有生命.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 体.相互依存.世界才能美妙a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则阐明了宗教和艺术的 本质联系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原始的劳动中-同 利用巫术的幻想,来时也产生巫术. 达到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某些故望因而创作了许多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苗族蜡染.最早是巫术礼仪.根据苗族的古老传说: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其 中一个孵化成苗族祖先一一 姜央智息勤劳的姜央为了祭祀缅怀先祖.预示繁衍后代.而用树脂模仿蝴蝶滁 于女人的背和腹a这就是从巫术到艺术的启蒙.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 民九黎"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之一同时期的有黄帝, 炎帝,距令 约5000年前.蚩尤是"九 黎"部落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始祖 和英雄.九黎曾栖息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河流域,古称中原 一带.当时九黎由东向西发展与正在由西往东往南发展的炎帝,黄帝两大部落联盟 发生了冲突.导致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在河南,陕南一带.炎帝部落联盟被蚩尤 九孳部落联盟战败.战败后的炎帝部落刚向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求援?第二次.蚩 尤率苗族在逐鹿(令河北逐鹿县)交战.被炎,黄二帝部落联台打败.继后,三苗叉屡

谭尧舜禹摧毁性的打击而覆灭.苗族便形成连续性地先住南后向西的大迁徒运动过程. 已掌握用村脂作茸的苗族扫女, 把滑逢捕取的花草树木,捉翻的鸟兽虫鱼,描绘在自己的衣裙上,借以怀念中原的故乡.有《苗族古敢》唱道: 146 我们离开了浑水, 我们告别了家乡 天天在奔跑 日日在游荡 哪里才能生存啊- 哪里是落脚的地方! 让我们捕下路边的野花, 插戴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辩浆. 染在阿嫂的表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面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一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镬的地方 后来发现西南盛产蜂蜡.他们便用蜂蜡代替树脂a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苗民们开始使用铜质的蜡画刀, 蘸上溶化的蜡在白布上措绘各种图案,然后将其于蓝靛中漫染,再经漂洗脱蜡,遂得蓝底白花的布料.这是蜡染工艺在大迁徒后的一大变革. 蜡染随苗族迁徒传人贵州为什 ,厶能长期保持,涯传至令呢?这与西南地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有关.是封闭的地域给予了蜡染生存的空间}苒则.贵州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结蜡染创作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景观.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圈,不仅蜡染技艺,服饰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在苗族中留传下来, 而且迁在

贵州民间故事精选

贵州民间故事精选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上占有先天优势。那你知道贵州民间故事精选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贵州民间故事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贵州民间故事精选: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龙舟节是苗家村寨举行的一项节日活动。每个村寨都专门制作了一两只龙船,停放于盖瓦的长廊形船棚内,等到节期下水划赛。 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悠久。清乾隆徐家干著的《苗疆闻见录》记载说:“苗民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水江宽深水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20多人。短挠激水,行走如飞。” 关于龙舟节,苗族人民传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在遥远的过去。江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他有一独子名叫九保。一天,他带着独子下河打鱼,突然阴霆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把九保拖进龙洞,保悲痛万分,于是潜水人洞寻找。见龙已把他儿子杀死,并把尸体当作枕头酣然入睡了。保愤怒已极,决心为子报仇。他上岸拿了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趁恶龙酣睡时放火将龙烧死。龙洞的烟雾弥漫整个地区。此时,大雨滂浓,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大家很是发愁。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濯衣。天真的孩子将她妈妈的捶衣棒在水里划上划下地嬉戏着,嘴里念叨着:”‘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了,大家高兴得欢呼省跃。随后,人们看到被烧死的恶龙飘浮在水面,便先后赶到江边分龙肉。胜秉寨最早发现,分得龙头(也有说龙头先分给不畏龙威、杀死恶龙的保),施洞去晚一步,分到了龙尾,杨家寨也去得较晚,只分得龙肠子。因此,杨家寨的龙舟均涂以深绿色,算是青龙。当人们把龙肉分走之后,那恶龙便托梦对大家说:“我丧了老人的独子、我已赔了生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仿照我身躯,在清水江、小江河一带划上几天,就象我活着时一样在江河嬉游,我就能兴云作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