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情景式名句默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情景式名句默写
必修一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

2.对湘江秋景作哲理性概括的一句:。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7.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

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

1.课文用以揭示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的句子:,。

2.课文中郑伯用“,,”几句话刻画出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国君形象。

3.课文中烛之武用“,;,”几句话委婉地谢绝郑伯临危授命。

4.课文中烛之武用“,,,”几句话向秦穆公阐明晋国扩张版图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早晚要侵略秦国。

1.通过众宾客的神态描写表现出同仇敌忾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

3.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

4.通过音乐和神态描写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

5.通过服饰描写来交代送行人员及悲壮场景的句子:,。

1.《鸿门宴》中“,”两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2.《鸿门宴》中“,”两句常用来表达大丈夫处事应不拘小节,果敢坚决。

3.《鸿门宴》中“,”两句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4.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用“,”两句话对“真的猛士”作了高度评价。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用“,;
,”两句话来控诉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谰言,以此揭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用“,”两
句话对“沉默”的结果作了预言。

必修二
1.《氓》中“,”两句用比兴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2.《氓》中开篇两句“,”表现了男主人公求婚时的憨厚。

3.《氓》中“,”两句写女子与男子结婚之后多年来过
着贫穷生活。

4.《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之下与男子约定婚期,
初露男子粗暴性格的同时也表现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

5.《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6.《氓》中女主人公认为他们的婚期不能商定的原因是:
“,”。

7.《氓》中“,”两句写出了男主人公成家立业,占有
女主人公的目的达到了,就开始凶相毕露了。

8.《氓》中“,”两句表现了男主人公求婚时的狡黠。

9.《氓》中“,”两句写出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
无望的婚姻,感慨万端,伤心不已。

10.《氓》中“,”两句表现出女主人公在相恋时对男
主人公的依依不舍。

11.《氓》中“,”两句采用比兴手法,一方面控诉男子变
化无常,变本加厉,残暴无度;另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对男子的忍耐是有极限的。

12.《氓》中写女子登高望远,以期望见男子的诗句是:
“,”。

13.《氓》中“,”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最后幡然醒悟,
发现自己是被海誓山盟的誓言所欺骗,虽然当初的誓言是那样的真挚诚恳,但没想到最后还是变心。

14.《氓》中“,”两句表现出女子对男子违背誓言、
不念旧情的哀伤与痛恶,以及对这段婚姻的决绝,毫不留恋。

15.《氓》中“,。

,”
四句对比鲜明,意在强调女子在婚姻爱情中并无差错,而男子对待婚姻却用情不专,三心二意,反复无常,前后判若两人。

16.《氓》中“,”两句用比兴手法以禽鸟贪食比喻女
子不要沉湎于爱情之中。

同时劝告女子“,”。

17.《氓》中“,。

,”
四句发人深省,表现出男女沉湎于爱河,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为爱所累的程度不同。

18.《氓》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四句,通过对女子见不到与见到心上人后前后神态举止差异的描写,表现
了女子对男子的深切思念及对婚姻的渴盼。

19.情以境迁,情与景会,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
的心境:恋爱初期,沉醉爱河,“,”两句写出了女子送别
心上人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景,表现了女子处在热恋中的热情与幸福;婚姻有变,心如帷湿,“,”两句写出女子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
表现出女子此时的心凉与沉痛;爱情决绝,回头是岸,
“,”两句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表现
出女子觉醒后的果敢与刚强。

20.情随事迁,事与愿违。

《氓》中女主人公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最后她发现遇
人不淑,不得不发出“,”的深沉哀怨。

21.《氓》中“,。

,”
几句表现出女子嫁为人妇之后,数年如一日,早起晚睡,任劳任怨的勤劳美德。

22.《氓》中“,”两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爽快、率真
以及对结婚的急不可待。

23.《氓》中“,”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回忆小时候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24.《氓》中“,”两句写出女主人公婚后的悲惨遭遇不仅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反而受到讥笑的处境。

25.《氓》中“,”两句用比兴手法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靓丽。

26.《氓》中“,”两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成婚是天作之合,进展顺利。

1.《采薇》中以哀景写乐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采薇》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薇》结尾“,”两句直接抒发了戍卒痛定思痛后的无限悲伤。

4.《采薇》起首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5.《采薇》中“,”两句反映出九死一生的战士返乡路途的无比艰难。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

3.《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
“,”。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5.《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6. 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为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7.《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
“,”。

8.《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9.《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10.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
是:, 。

11.《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

12.《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1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14.《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15.《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

16.《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17.《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

18.《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

19.《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

20. 《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21.《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2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
句:,。

23.《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2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

25.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

26.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

27.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

28.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

1.《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描绘出游子望
乡的感人情景。

2.《涉江采芙蓉》中“,”自问自答,似声声忧伤的叹息,为后文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

3.《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忠贞。

4.《涉江采芙蓉》中“,”两句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

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的短暂。

“,”两句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

“?”两句运用借代与设问手法写解除忧愁唯有美酒。

2.曹操《短歌行》中“,。

,。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两句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

4.曹操《短歌行》中的“,。

,。

”引用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5.曹操《短歌行》中“,。

,。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6.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典故指出作
者渴望得到贤才。

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

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


7.曹操《短歌行》中的“,。

,。

”几句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徘徊于歧路,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表达出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8.曹操《短歌行》中的“,。

,。

”几句引用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9.曹操《短歌行》的“,。

,。

”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10.曹操《短歌行》中的“,。

,。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1.曹操《短歌行》中的“,。

,。

”几句表现出朋友不远千里来拜访,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2.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13.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两句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

”的诗句,来表现人才犹豫不决的彷徨之情。

1.月下荷塘一段中“,,。

”三句话用博喻手法描写塘中荷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

2.月下荷塘一段中“,”两句用拟人手法描写出塘中荷花的柔美多姿,含苞待放。

3.月下荷塘一段中“”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出水很高的荷叶的舒展自如,灵动飘逸。

4.月下荷塘一段中“,,。

”三句话用通感手法描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

5.塘上月色一段中“;”两句用博喻手法写出了花、叶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以及轻柔缥缈的姿态和清新朦胧之状。

6.塘上月色一段中作者用“,”
两句写出月光透过杨柳树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7.塘上月色一段中“,”两句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营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优美。

8.塘上月色一段中“,,。

”三句运用通感手法沟通视觉和听觉。

光与影相互交错,搭配均匀,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意境。

9.塘上月色一段中作者用“,”两句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10.塘上月色一段中“”一句写出了深夜水汽与月色交织在一起,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11.塘上月色一段中“,,。

”几句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

这种不快之感恰生于上文的“别有风味”与下文的“倩影”之中,这几句形象地体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

12.荷塘四周一段中作者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内心依然是孤独的。

13.荷塘四周一段中“,”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那些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的树的颜色,给人以迷茫、朦胧之感。

14.荷塘四周一段中作者置身荷塘边上,以荷塘周围的树为参照物,放眼远望,看到的景象是:“,”;抬头仰视,看到的景象是,。


1.“,”两句写出了刘兰芝和焦仲
卿告别时忧愁伤感、依依不舍的样子。

2.《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与仲卿分别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勉励对方和自勉道:“,。

,。

”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与忠诚。

3.《孔雀东南飞》中“,。

,。

,”几句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出刘兰芝离开焦家前,从手到脚,从头到腰,从耳到口的精心装扮,一个光鲜靓丽,绝世无双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4.《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叮嘱小姑要侍奉好婆婆,在妇女欢聚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诗句是“,。

,。

”表现出兰芝的善良、仁厚。

5.《孔雀东南飞》中“,。


”四句,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极其复杂的矛盾心情。

欲曙即起,表现出她渴望赶快离开焦家的急切心情;严妆辞婆,则是她对焦母的抗议和示威;精心打扮,又表现出她对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去的微妙心理。

6.《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焦仲卿发誓不离开兰芝,不辜负兰芝的两句诗分别是:“”,“”。

7.《孔雀东南飞》中“,。

,。

”几句写哥哥性情暴躁,不能随自己心愿,料定前途不容乐观。

8.《孔雀东南飞》中“,”两句,说明兰芝和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无端不容恰成对照。

9.《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得知刘兰芝以身应人,自己婚姻无望,想起先前兰芝叮嘱他的几句话,反其意而用之:“,;,
;,。


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
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6.《归园田居》中“,”两句,写出了诗人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误入官场的无限辛酸、悔恨之情。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出了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

8.《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9.《归园田居》中

10.《归园田居》“,”
隐田园后的生活条件。

11.《归园田居》中“,”两句描写出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

12.《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诗句是“,
”。

,”两句直接表现出诗人
“,”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批评了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感叹时光流逝,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意思相近。

3. 《兰亭集序》中“,”两句写出了兰亭集会时作者一仰一俯看到的辽阔江天的万千景象。

4. 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5. 面对短暂的人生,古人、今人、后人都会有相同的慨叹,《兰亭集序》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6.《兰亭集序》中“,,”几句写出文人雅士们在没有音乐助兴的情况下,饮酒赋诗,畅叙怀抱的诗意人生。

7.《兰亭集序》中“,”两句交代了参与兰亭
集会的贤达名流,文人雅士。

8.《兰亭集序》中“,,”几句写出了名士们纵展目力,敞开怀抱,无比陶醉的情景。

9.《兰亭集序》中“,,”几句交代了兰亭聚会的时间。

10.《兰亭集序》中“,”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况。

11.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12.《兰亭集序》中“,,,
”几句表现出兰亭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

13. 《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

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1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15.《兰亭集序》中“,,”点明了聚会的节令、地点和事由。

16.《兰亭集序》中“,”两句揭示了人寿由天不由人,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结的道理。

17.《兰亭集序》中“,”两句意思是说人们各自的爱好、选择、情趣等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

18.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19.《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之处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静”指他在文中
说的“,”;“躁”指“,
”。

20.《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两句描
述了文人雅士坐在水边嬉戏饮酒的场面。

21. 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2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

23. 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

24.《兰亭集序》前两自然段在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之后,由衷地感叹“”;第三段作者因“情随事迁”“修短随化”,而对死生之命由不得自己发出了“”
的哀叹。

2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
“,”,感慨人生的短暂;
“,”,表明死亡是自然规律,谁都不能长生不老。

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并批评了当时在生
死问题上士大夫们所崇尚的虚无倾向,他说:“,。


1.《赤壁赋》中“,”两句描绘出清风轻抚,江面平静的景象,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2.《赤壁赋》中“,”两句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其声呜呜然”的洞箫之音的强大感染力。

3.《赤壁赋》中“,”两句写出
了作者在酒后月夜泛舟大江之上,心胸悠远旷达,顿生对远在天边的美人的思念之情,借以表现其美好的政治理想。

4.《赤壁赋》中“,”两句
交代了作者举酒属客,引吭高歌的内容。

5.《赤壁赋》中“,”两句揭示
出如果以静止的观点来看世界,那么生命的延续又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美德等并不会随生命消逝而消亡的道理。

6.《赤壁赋》中“,”两句
交代了作者与客人泛舟夜游赤壁的时间。

7.《赤壁赋》中“,”两句表现出洞箫之声的婉转悠长,纤柔动人。

8.《赤壁赋》中“,”两句作者
借客人之口来感慨人生的短暂,羡慕自然的永恒,与曹孟德“譬如朝露”的慨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9.《赤壁赋》中“,”两句描写出作者月夜泛舟于大江之上,在水天一色中,顿生超脱尘世,飘飘欲仙之感。

10.《赤壁赋》中“,”两句形
象地勾勒出一代枭雄饮酒赋诗,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形象。

11.《赤壁赋》中“,”两句说明清风与明月等自然馈赠,在人们享用的时候无人阻拦,且永远用不完。

12.《赤壁赋》中“,”两句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似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象。

13.《赤壁赋》中“,”两句再现了曹操当年率领八十万大军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壮观景象。

14.《赤壁赋》中“,”两句
写月亮从山上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写游人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对明月充满喜爱之情,真是妙不可言。

15.《赤壁赋》中“,”两句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即使再小也不能据为己有。

人生应该知足常乐,不僭越,不强取,不贪求。

16.《赤壁赋》中“,”两句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17.辛弃疾曾有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历史慨叹,《赤壁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8.西方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赤壁赋》中表现出相同道理的句子是:“,”。

19.《赤壁赋》中“,”两句写出了作者任凭一叶扁舟自由飘荡,在浩渺无际的江面上横越无阻的景象。

20.《赤壁赋》中“,”两句以月亮作比,揭示出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21.《赤壁赋》中“,”两句拿主客二人的身世处境和“固一世之雄也”的曹孟德相对比,意在突出自身的卑微。

22.《赤壁赋》中“,”两句写出了客人听了苏子的开导后身心释然,开怀畅饮的情景。

23.《赤壁赋》中“,”两句写出了作者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乘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到哪里停下来,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飞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

24.《赤壁赋》中“,”两句
化用屈原诗句,写出了作者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划破的清波,泛舟夜游的美好景象。

25.《赤壁赋》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类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

26.《赤壁赋》中“,,,
,”几句直接描写凄切婉转、悲咽低徊的箫声,箫声引起人们无限想像,并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心理感受。

27.《赤壁赋》中“,”两句表现
出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美好理想。

28.《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饮酒放歌之时,客人也借助乐器唱和,倾诉了自己内心的幽怨情感。

29.《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月夜之下,大江之上,扁舟之中,举杯共饮的场景。

30.《赤壁赋》中“,”两句以水作比,揭示出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31.《赤壁赋》中“,”两句写主客二人兴尽酣睡,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表现出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达观情怀。

32.《赤壁赋》中“,,”几句写出了当年曹操率领大军,连克数城,势不可挡的气势。

33.《赤壁赋》中苏轼听了客人的洞箫之声后,由乐转悲,“,
”两句写出了他的这种情感神态的变化。

34.《赤壁赋》中“,,,
”几句说明了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

35.苏子与客月夜泛舟游于大江之上,赤壁之下,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当年鏖兵赤壁的曹孟德,想起了他的两句诗:“,”。

36.《赤壁赋》中“,”两句表明作者心知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美好愿望不可能经常实现的,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之中的无奈与落寞。

37.《赤壁赋》中“,,,
”几句描写了当年曹孟德被周公瑾围困之地的地理环境,山川形胜。

38.《赤壁赋》中“,,
,”几句,说明以“运动”与“静止”不同的观点来看天地与人生,天地和人生就有着不同的存在状态。

39.《赤壁赋》中“,,
,”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待荣辱得失的豁达态度,常被人们用来勉励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40.《赤壁赋》中苏轼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否定客人“,。

,”的消极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41. 《赤壁赋》中“,,
,”几句,告诉人们清风明月乃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声色之宝。

42.《赤壁赋》中“,”两句
意思是说清风和明月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你我可以共同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