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课件 第10章 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策略,使单个域无法实施的结果成为可实施的。 4、中介性捆绑 由初始博弈之外的第三方作为中介进行的捆绑 5、其他关联形式
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三、制度关联与制度变迁 与产品之间存在互补商品类似,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
互关联的制度。这些制度之间相互嵌入,形成庞大的作为 整体性安排的制度框架。 制度变迁的方式:激进的制度变迁、渐进的制度变迁 两种方式的选择十分复杂,而且问题重重
集合的新型参与人引发均衡变化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唯一固定为环境变化所塑造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我们在本节介绍从参与人主观认知出发的制度变迁模型 二、主观博弈模型 假定: 不完全且不完美信息 主观认知,来自于过去经验 每个参与人对博弈结构的主观认知称为主观博弈模型 启用子集
第十章 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视角
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
一、制度在博弈论框架下的基本特征 青木昌彦总结的制度五特征 通过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相对比 注意区分其相似(参数决定)和不同(制度更具有耐久性, 对应价格的粘性) 制度的变迁 制度的多重均衡 同一技术生态环境下制度不唯一
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度
二、古典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下制度的比较 古典博弈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均衡,参与人完全理
性 进化博弈论:参与人有限理性,“进化均衡”,收敛性。 在有限理性的框架下进行选择。
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
对比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 进化博弈论适合研究的制度范畴:惯例,习俗形式体现的
自我实施性 古典博弈论适合研究的制度范畴:规范,合同和治理结构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一个重要的问题:制度转型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的框架较为静态,只涉及逻辑时间而没有涉及历史时
间 制度转型和制度稳定在现实中并没有一目了然的界限 域与域之间的变迁速度也不尽相同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可以把制度转型期继续细分为两个阶段: 1、制度危机阶段。相对短而且混乱,急速的环境变化,
各种变异性角色以一定规模试验。 2、各种决策接受进化考验的阶段。某些决策在进化过程
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 最终和制度稳定阶段汇合 短时间的变异和长时间的静态均衡 特定的决策或者选择系统一旦确立,倾向于自我维持 新制度转移是否适宜并不确定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引言 有活力的新策略以及新制度并不是完全以随机的方式进行
选择,而是受到不同域参与人策略的动态互动影响 制度的共时关联,制度的历时关联 本节介绍三种历时性制度的演进机制 形式化分析和阐释性例子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一、重叠的社会嵌入 时间框架下,一种与社会嵌入相似的结构可能在历时性上
不断出现,每次可能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 制度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的性质 与社会交换域相比,经济交换域的博弈形式变化较快 首先讨论:对社区适应环境变化起阻碍作用的社会嵌入 不允许创新活动的高度封闭的社区嵌入结构在面临严重的
解释:以组织或者第三方为中介的域的捆绑 熊彼特:企业家精神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南北战争的具体例子 一体化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理论的违背 Langlois:对生产和分配结构进行系统性重组时,集权组
织往往取代分权组织 而如今,作为发展趋势,管理的缓冲功能正在移交给模块
机制和市场——信息的分散化、适应性和风险分散
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需要注意的几点 互补性理论研究的是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与第一节的博弈论框架相比较: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研
究方法区别 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制度网中的,单一制
度的变迁会连带影响到其他制度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引言 正统博弈论的理论框架下,参与人的决策集是事先固定的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我们试图构建参与人在内外冲击下,寻求新的博弈方式的

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
案例10-1 灌溉系统崩溃到西部乡村社区瓦解
搭便车行为
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
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相互补充 古典博弈论类似于制度的变迁,进化博弈论类似于制度的
演化 两者共同缺陷:参与人的决策集合固定 区别:自主性制度化和诱发性制度化 需要理解的五个方面:内生,有限信息,耐久性和变迁,
参与人之间存在共性,制度不唯一
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互补性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博弈关联与制度互补 能够协调策略决策 不能够协调策略决策,但是在参数上互相影响 这种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制度的互补性 导致帕累托低劣的制度存在,甚至可能存在无法进行帕累
托排序的多重制度安排
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三、历时性制度互补 另外的域中已有的互补性制度,两种域相互支持,发生域
内的博弈形式参数变化 临近域的互补性制度产生 互补域中博弈形式中参数变化的影响,包括: 政策改革、新法案通过、某种能力类型积累、组织设计的
变化、技术创新等等 政府政策作用:三个方面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青木昌彦认为,外生冲击也许不足以引发制度变迁过程, 更重要的在于必要数量的内生性积累
一般而言,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结合导致了参与人开始重新 定位新的主观博弈模型
制度危机:许多人修改决策启用集合之后,现存制度在新 出现的决策组合下将不再有效
出现危机时参与人要处理更大的信息量
本章小结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 古典博弈、进化博弈的角度分析制度 局部均衡过渡到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分析一般均衡 主观博弈模型,解释制度变迁 时间维度的互补性,制度变迁的未来方向
二、制度化关联及其类型 制度化关联:跨区域协调情况下,促使制度产生,反过来
由制度维系 1、社会嵌入式关联 社会交换嵌入到其他域,使得某些关联发生前不可能的策
略组合成为可能 2、合同性关联 不止一种博弈被某参与人通过合同设计加以连接
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3、整合性捆绑 来自域内部的某参与人将同一类型的域捆绑起来然后协调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信息搜寻成本与期望收益增加的权衡 决策成本 通过现象判断状态:决策程式化 环境的变化导致决策程式的变化,缓慢变化与大规模变化 选择性学习 反复运用同样规则:主观博弈模型的自我再生 参与人之间的主观博弈模型相互协调、互动 一般均衡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二、制度性关联和捆绑的重构 对博弈组合的重新组合或重新捆绑,又分为两种类型: 1、随着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地理上原本相互分割
的交易域得以融合,参与人开始跨区域选择策略 2、制度变迁在中介性质组织的协助下作为域的新的捆绑
方式出现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理论 假设与简单的模型解释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主观博弈模型与之前的制度分析、制度互补理论并没有大 的相悖,仍然可以运用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目标:摆脱环境决定论 青木昌彦的诱发性环境变化的例子:新技术、封闭经济向
外界拓展、外部冲击、互补性制度的大规模变迁、后果函 数的政策参数变化 内部累积的影响: 1、不断重复博弈,导致资产、权利、社会角色分配不平 等,规则合法性受到域内普遍的质疑 2、现有制度中,中性或者略缺乏效率的变异者能力在域 内累积到显著的程度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在制度危机下寻求出路: 模仿、丑闻曝光、象征性方式 新实验和现存制度之间存在互补性 新的主观模型达到认知均衡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1、指导参与人学习的规范性和预测性信念系统被认为与
相关域内在状态一致 2、不会出现令所有参与人吃惊的结果 3、决策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报酬
机制以及参与人互动使得新制度变为自我实施的机制 主观博弈模型,各个主体的主观决策相互协调,最终形成
新制度
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
一、现有制度变迁理论的缺点 制度变迁: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 变化方式: 1、参与人从既定的行动集合中以分散化方式尝试新策略
自发产生均衡变化 2、以集体方式设计法规或引入某种拥有全新的行动决策
外部冲击时将显得不堪一击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与之相对照:联结社区和封闭经济交换域的社会嵌入结构 也可能会促进经济交换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农业社区的例子 社会规范或者说社会资本在不同交易域的转移 新嵌入方式的影响 例子:日本工业背景下社区规范的准复制例子
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