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及国外实践情况

1.1 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经过近70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学者。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1]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是这样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更确切地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介如何传输信息、媒介自身如何运作、媒介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介作品的能力。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全国通用教科书,对媒介素养下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定义为:媒介素养是一个帮助学生读懂媒介、使用媒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认清媒介特性、媒介传播技巧和媒介传播效果的手段。[2]

英国媒体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这样说:“媒体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体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3]

1.2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的实践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的出现和其他媒介渠道的更新,人们接触和享用媒介资源的机会和时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感觉到了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作了规定,要求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至1997年,英国已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媒体研究课程,并有超过1/3的中学毕业生参加过媒体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单独或放在英语课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成为常规教育的国家。

北美洲的加拿大是媒介素养教育颇为普及的国家。加拿大教育界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青少年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人,就必须具有解读、理解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具备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

1978年,美国再度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政府拨款支持四项有关电视批判性观看能力的研究计划。这四项计划分别针对儿童(包括学前至小学)、初中、高中、成人等不同年龄层

的人群,进而制定和编印出相关的课程与教材。加利福尼亚、夏威夷、新墨西哥等州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校教育大纲之中。目前美国正从技艺教育、媒介艺术教育及民主教育三方面进行整合,以期更有系统地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由此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已取得了自身应有的地位。

2 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信息时代的呼唤

2.1.1 信息社会的来临

21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将人类带入一个日益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中,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已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信息社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便是它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着大量的信息,信息按指数增长,呈现出爆炸的势头。而这些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大众传播媒体,西方有人这样形容现代人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每天都被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所包围,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现代人与大众传媒如同鱼与水的关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接触到数以千万计的媒体观念、信息和形象。

大量信息汹涌而来,无序的信息使人难辨真伪,难以取舍,不但未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反而还会使人们无所适

从。常此以往,人们很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辨和疏理能力,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从而被媒介信息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对中学生,由于中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在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那种急于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和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情绪在此刻表现的尤为强烈,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因此当前国内的“哈韩”、“哈日”、“追星族”和“网瘾少年”等现象大多数都发生在中学生的身上。

2.1.2 信息传播途径的变化

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报刊、书籍等书面媒介传播信息发展到今天的主要靠广播、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传播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

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4]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有个著名论断,即媒介是人的延伸,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5]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传统素养“听、说、读、写”已经不能完

全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新的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应该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的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6] 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不使用媒介是不行的,完全变成媒介的奴隶也是不行的,我们既不能阻止大众传媒的的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阻止中学生接触媒介。因此,学校教育中培养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帮助中学生在汲取鲜活的信息营养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批判反应模式在信息社会中就愈加显得有必要。

2.2 媒介信息对我国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众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受众的认知过程,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或符号现实,再到心理现实,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是基于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而媒介信息正是认识现实世界重要的信息来源,受众通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现实行动,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同时也“修正”着人们对消费、时尚、暴力、情感等事物的观念。大众传媒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着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在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得特别突出。

2.2.1 媒介信息对中学生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