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教育哲学》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师教育哲学》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光亮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发现,蜜蜂依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都用尽了力量撞向光源,而同样的牺牲也不能唤醒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不会互相帮助。
以上一段话是摘自《教师教育哲学》第六章教师的教育功能中的一段话。作为一名教育学的学生,在阅读教育着作时,我会更加关注怎么做好一个教师这个点。“回归本真的教师”是这本书第二部分的大标题,可是我在想教师的本真状态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大多数的教师是什么样的状态。在第二部分中提到教师的教育功能、教育的文化使命、教师的教育使命、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本真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回到蜜蜂苍蝇的问题上,蜜蜂死在瓶中,不是因为蜜蜂不知道只有找到出口才能存活的道理(知识)。其实,要存活,就要走出瓶子,这只是一个知识点。“蜜蜂”懂得这个“知识点”,因为他循着光源寻找出口。问题是。
如何在最现实的环境条件下运用“这个知识点”,蜜蜂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蜜蜂处在材料所描述的环境时,就需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联系到到实际教育活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似乎只是强调“找到瓶口”这样一个概念,是在从事这样的“科学”知识教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盲目灌输,从有没有问问学生在实际生活有没有成功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只学到知识的表面,却不知道怎么正确运用知识,等于白学。回到教师本真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本真就是教授学生从各个方面正确运用所学知识,不要像“蜜蜂”一样,虽知道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却不知道外部环境是变得,要懂得把“能力”转换成“能力”,找到“出口”。
事实上,人生活于世界之中,掌握与了解类似于“找到瓶口才能存活”的知识,这是人的认知活动。除了认知活动,尚有道德、审美的需要。而道德、审美的需要与认知活动存在差异。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概念解释的方式“认识事物”,揭示事物“是什么”,而满足后两者的需要,可以看做受教育者意义的成长,意义成长涵盖了受教育者认知的经验,是受教育者超越认知发展的更高层次的人的发展目标。因此,这种需求未必与具体的一件事完全对应,可以透过事物本身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更深一层的意义。所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中,事实性的认识、道德需求与审美判断都应保持统一,不可分离。
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