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艺术

曹操用人艺术
曹操用人艺术

曹操的用人艺术

“欲获昭昭之功, 必用昭昭之才”,领导用人是领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增长和发展的资源。所以作为一个好领导,对于用人的艺术需要有相当好的把握。曹操曾在《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沾天下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本文将针对曹操的用人艺术进行分析,以得出其用人之长为他的军事生涯带来的辉煌。

一.选贤举能的智慧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想要拼得一席之地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才的掌握之度。然而人才是有,怎样才能发掘任用人才呢?曹操手下人才颇多,他对于人才到底是如何把握的?

1.选贤举能

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渴求。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以收监相吓才请出司马懿。对于关羽更是惺惺相惜,几次三番相邀,爱惜之至,最后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放他回去,且并没有杀害或者为难关羽。曹操曾说,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定也不能为他人所用,显然这句话在关羽面前并未成真。

曹操前期五位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相中的便是曹操的求才若渴。与其说曹操选才倒不如说是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才选曹操,因为曹操的求才心切。

2.唯才是用

曹操在选才的过程中没有阅历及门第偏见,只要是有才之人皆可被用。曹操提拔乐进、于禁于行伍之间,许褚是黄巾余党,典韦是夏侯惇举荐,郭嘉和荀或本属袁绍。

3.知人善任

求才不求全,领导者所要做的便是了解哪些是人才,在哪方面是人才,做什么最为适合,取长避短。曹操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崔琰和毛玠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让其选拔官员,果然他们选拔推荐的那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枣祗和任峻任劳任怨,曹操便让其屯田,为后来的丰厚粮草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留贤的做法

有言之:守业更比创业难,同样,要守住人才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曹操人才很多,那么他对于留住人才又是怎么做的呢?

1.用人不疑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身在乱世,乱世的特点便是人心的互不信任,自然,曹操对于人才的信任显得难能可贵。

官渡之战胜利后,操获全胜,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然而曹操却把书信烧了,并未拆分,对待手下私通敌人的部下不予追究。假设当初一一追究,一些无参与谋士自会寒心,因为曹操对其的不信任,而有叛逆之心的人何其多,追其起来亦是一场动荡,而曹操的不追究却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并且更加忠心。

当然曹操的用人不疑还体现在他对降将的态度上等。

2.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以明军纪。而且曹操还以身作则,曾以削发一束代砍头之罪。

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曹操不但践行了这一用人原则,而且有时候有罪也赏,这对留住人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初诸葛亮火烧博望之后,夏侯惇大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操释之。之后还重赏了败军之将李典、于禁,原因是因为他们提醒过夏侯惇。

曹操从不与下人争功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甚至有罪找自身原因,这也是感动手下谋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曹操本身的人格魅力

曹操吸引谋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身的吸引力。伯乐与千里马是一个互相相中的过程,在三国乱世,谋士舍他人而选曹操并不无道理,相反是因为曹操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1.智慧

虚实结合,真假难辨。曹操的聪慧之处便在于他的处事之法,曹操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有卓越、独到的见解,甚至在文学方面很有涵养,做出了如《短歌行》之类的诗歌。

都说政治是弯的,一个人太直就无法玩政治,只能被政治玩,像张飞和关羽就只能成为将领,而曹操恰是能虚能实的适合政治之人。在这方面孙权就逊色不少。

2.性情中人

领导不能时刻与手下保持太大距离,但是太过亲近亦是不能。作为领导就需要掌握好这个度。曹操在行军作战之时严肃认真,不顾亲疏,但是在平日里却时常显示他的诗人气质,平易近人、威而不怒,深受爱戴。

3.善辨人、思考

“外易简而内机明”,哪怕表面上他较为随和,但实际上心机很深,随意相处便对别人观察入木三分,随后思考为我所用还是需要对付。

曹操雄踞北方不无道理,他的用人艺术便是他成功的基础所在。作为卓越的军事、政治家,曹操显然十分出色。

四.曹操的用人之法的现实意义

曹操的优越领导才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他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在于:

1.作为领导必须有独到之处吸引有才之人,所以领导人本身的特质很重要。

2.善于选贤举能,知人善用,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而且对于有才之人不能其嫉妒之心。

3.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方法、赏罚制度,留贤才必定留心为主。领导者自身也要以身作则。

4.企业用人要唯才是用,不分门第、出身。经验可以积累,不要之注重文凭、学历等,才能

是关键。

领导用人与激励的艺术

领导用人与激励的艺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董明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国务院政府专家特贴获得者;1998年-1999年在中共温州市委挂职一年,2002年9月-2003年9月在美国公共管理专业(MPA)排名第一的马克斯维尔学院做访问学者。) 一、有识别人才之眼 1、相信身边有人才 (1)什么是人才 (2)人才的客观标准 专业,术业有专攻,人才不等于全才,不等于德才兼备 (3)人才的主观标准 领导的评价标准,单位的区位优势无法改变,发挥周围人的潜力 2、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原因 (1)许国璋的例子 许国璋为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其著作《许国璋英语》是众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帮手,这样一个人在北外并不得重用。 (2)人才并非全才 (3)对人才宣传中的误区 懂得人心,把握人性。识人就是识人心,识人心就是识自己。将心比心是领导用人的方法论和出发点 3、设别人才的7中方法: (1)用谈话的方式,全面考察和了解对方的思路是偶周全,知识面是否广博,见解是否深刻

(2)用言辞追问对方,直至对方处于十分窘迫的地步,一次来观察对方的应变能力 (3)用正反两面的假象来考验对方,以此观察对方的忠诚 (4)装糊涂,了解真实情况,装糊涂,不想了解真实情况 (5)通过对方对金钱女色的态度,了解对方的德行 (6)将面临的困难和艰险告诉对方,以此检验对方的勇气和才能 (7)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二、有寻求人才之渴 1、对人才要真心渴望 (1)人才普遍存在的毛病 (2)感情留人是第一要务 (3)有本领领导者的气量 心胸开阔,气量大,回去看《走向共和》,其中每一个有本领的领导者手下都有几个气焰嚣张的人才为期卖命,袁世凯、载沣 2、士为知己者死 (1)领导对人才渴望的现实目的 听话、卖命、收买人心 (2)对人才要放长线、钓大鱼 赢得人心是一种心态,普遍培养,重点选拔,回报率10%已经是很高 3、刘备三顾茅庐的启示

曹操的领导艺术(曾仕强)

曹操的领导艺术(曾仕强) 导读: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名反面角色,一直被人们称为奸雄,因“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曹操却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色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是他成功的基础。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在184年剿灭黄巾军是开始崭露头角,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先进军荆州,荆州牧刘琮束手,之后又进图东吴,进军赤壁。由于东吴名将周瑜用苦肉计骗过曹操,火烧赤壁,曹军失利,败走华容道。从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名反面角色,一直被人们称为奸雄,因“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曹操却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他出色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是他成功的基础。他的里感到艺术,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领导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务实。笔者认为,他是当时最务实的领导。董卓进京之后,祸乱朝纲,淫乱后宫,京城官员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当时的大司徒王允,一心想剿灭董卓,但有没有实力,职能借口自己大寿,宴请百官到家中,席间群臣皆成妇孺之状,大哭于席间,唯有曹操大笑。之后曹操献计刺杀董卓,虽未成功,但从此名震九州。相比群臣的妇孺大哭,曹操的之身行刺也算是务实之举了。。

可以说,正是曹操的务实之风,不图虚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三国中的强魏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比起袁术为争夺一块玉玺而落个叛国之名有天地之别,比起现在各地官员大搞面子工程更是无可比拟。 第二:善于放权。首先,曹操敢于放权。曹操帐下谋士武将众多,有很多是从敌方帐下投靠来的,诸如许攸、张辽、张合之辈,无不是来自敌方人士,但他们都能各自发挥自己才能,建功立业。笔者认为,这与曹操敢于放权是分不开的。这些个谋士、大将,大多都是三教九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

浅谈领导者用人艺术

浅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所谓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指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的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用人技巧。任何一项事业的实施与成功,都离不开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然而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就是知识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谁在人才上获得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那么,如何在人才方面取得优势呢?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 一、领导者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在实际工作中,优秀的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一个单位的工作是否有成效,能否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谁储备和拥有了人才这一战略资源,谁就掌握了夺取竞争胜券的先机和法宝。一般来讲,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有所建树,与领导干部的用人观有着重要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用人观,对选人、用人的倾向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决定着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价值取向。因此,领导干部的用人观,是其从事管理和领导艺术的基础,没有科学的用人观,对人的管理和领导艺术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科学的用人观主要体现在: (一)选人、用人的原则必须是任人唯贤、择优录用 就管理的一般原则而言,择贤的标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决定一个人始终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用正当途径和手段谋取工作成果的关键因素;二是较强的工作能力,重点是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带头

作用和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三是要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本单位、本专业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这是准确考察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四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新思想,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要树立用人讲效益、不失时机使用人才的新思想,形成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社会风尚;六要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求稳怕担责任的陋习,在人才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最佳时期及时使用。 (二)选人、用人的目光和方向应从全局利益出发 选拔、使用人才必须有必要的程序和严格的考核作保障。如果以个人好 恶为标准,不从全局利益出发,其目光就会被偏私所困扰,其定位方向就可 能被亲疏所代替,形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 行,行也不行”的用人观。其结果是害人害己,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国家和 集体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二、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择人艺术和人才管理两个方面,也就是“知人善任”了。要“知人”,首先要对所需、所用之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知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择”合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知人”即为“择人”了,因而“知人”就成为领导者用人的第一要素与前提。当然,“知人”识才是为了“善任”,通过“善任”人才来使事业获得成功才是用人艺术最终落脚点。要用好人才,就必须“择人任势”。一个人,不可能具备种种才能,胜任一切岗位,某一特定人才总有最适合于他的位子。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知人”的基础上,对人才的使用上给予恰当安排,形成人员配置的最佳组合机构,达成最佳组合,此即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曹操的领导艺术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

《领导艺术》第一次(1—3章)作业答案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领导艺术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20分 1.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素质、知识 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和 ( ) A.专门技能素质 B.演说口才素质 C.气质人格素质 D.政治素质 2.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 ( ) A.主观存在 B.客观存在 C.先天存在 D.特殊才能 3. 领导艺术同领导科学相比表现为 ( )领导科学 A.模式化的 B.非模式化的 C.科学性的 D.经验性的 4.领导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把握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 ( ),领导者才能在环境变化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 A. 直觉能力 B.影响力 C.管理力 D.洞察力 5.领导者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即要有 ( )态度。 A.永不满足 B.墨守成规 C.亦步亦趋 D.小富即安 6.领导者要敢于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这属于现代领导的( ) A.竞争观念 B.信息观念 C.创新观念 D.效益观念 7.领导艺术的主要特征是( ) A.综合性 B.创造性 C.经验性 D.稳定性 8.( )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 A.领导艺术 B.领导权术 C.领导者素质 D.领导者风格 9.现代领导者要有(),其是从整体、长远、根本上去观察问题。 A.系统观念 B.市场观念 C.信息观念 D.战略观念 10.领导艺术水平的高低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优劣成( )比。 A.正 B.反 C.等 D.无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人才,是人类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财富。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经济的腾飞需要有两个飞轮:科技和管理,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然而,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我国古代老子说过,成才不难,用其才则难。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常听到人们抱怨没有人才。抱怨者一方面片面地强调缺乏人才,提倡大力开发人才、培养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对人才的客观存在视而不见,忽视使用人才的艺术,以为用人只是一个相机行事的、带有极大随机性的行为,无章法可循,说不上什么艺术,这实质上市如何发现、使用人才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对用人艺术的一半性质和特点作一些研究。 一、用人艺术的概念: 使用人才也有艺术可言吗?回答是肯定的。通观古今中外历史,大凡成就一番伟业的执政者及其政权的辅佐者,无一不把解决好如何用人的问题放在其议事日程的首位,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怎样与敌国争霸天下。对此,《墨子、尚贤篇》明确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就是说,识贤才、用贤才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和国祚的长短,与贤才的多少是正比例的关系,贤才多,国运兴,贤人少,国运衰。如此说来,识人和用人就是重要的客观存在的一门艺术。 二、传统用人观的基本内容: 1、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2、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暇。(“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十步之内,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3、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4、考察贤能之法:远使之而观其忠;近用之而观其敬;繁使之而观其能;猝问之而观其智;急期之而观其信; 5、将能而君不御。 6、善用人者不恃人。 7、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8、人人可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用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11、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三、领导者在下属面前的行为要求: 1、修身养德,明志致远。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观点:圣人,德才皆备;愚人,无德无才;德胜于才为君子;才胜过德为小人。) 3、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威,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不贵无欲,而贵无私。”)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孔子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魏征的“十思”: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恩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6、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致乱之源也。 7、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8、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 四、曾国藩用人与领导艺术 1、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 2、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 3、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4、倚人而起,不着痕迹。 5、.功归于上,己能安享。 6、英雄要屈身。 7、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8、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9、用人三素养:诚意、智慧、度量。10、

最具有领导力的人_曹操

最具有领导力的人_曹操 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他不是汉家正统,汉献帝刘协却立他为汉室唯一合法的皇帝。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当时不是一个皇帝却胜似皇帝。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有特色、独具创新,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其中曹操便是其中之一。曹操可谓是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一、论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

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 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为此,曹操四次发布《求贤令》,广求各种人才,这样的选才策略为曹操树立了求才若渴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大批人才。 (2)在这个原则下,曹操获得了大量的人才,“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 文通过对用人艺术的两个方面—择人艺术与人才管理的具体分析,阐明了领 导者如何运用娴熟的用人艺术来实现整合企业稀缺的人才资源、提升企业的竞 争力的目的。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滚滚而来,人类已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比过去任何时候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 获取和利用新技术及所积累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就是知识在企业竞争 中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谁在人才上获得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 竞争中获得话语权。那么,如何在人才方面取得优势呢?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起 到非常关键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有效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面对新的时代挑战,作为现代领导者,如何用慧眼识 别人才、挑选人才;如何用制度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健康成长;如何用 感情赢得人才、留住人才,这些都对现代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择人艺术和人才管理两个方面, 也就是“知人善任”了。要“知人”,首先要对所需、所用之人有一个较全面 的了解。在“知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择”合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知人”即为“择人”了,因而“知人”就成为领导者用人的第一要素与前提。当然,“知人”识才是为了“善任”,通过“善任”人才来获得企业持续的竞 争力才是用人艺术最终落脚点。要用好人才,就必须“择人任势”。一个人, 不可能具备种种才能,胜任一切岗位,某一特定人才总有最适合于他的位子。 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知人”的基础上,对人才的使用上给予恰当安排,形成人 员配置的最佳组合机构,达成最佳组合,此即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知人” —领导者的择人艺术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 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既然人才资源是如此之重要,那么作为一个 领导者就必须有择人艺术。如何能在有效地“知人”并“择人”,笔者认为至 少有两点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首先,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

论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试论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可以分为择人艺术和人才管理两个方面。择人艺术就是要“知人”。在“知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知人”即为“择人”。因而“知人”是领导者用人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要用好人才,就必须“择人任势”。一个人,不可能胜任一切岗位,某一特定人才总有最适合他的位子。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知人”的基础上,对人才的使用上给予恰当安排,形成人员配置的最佳组合机构。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这要做到两点:首先,领导者要广泛地了解他人的长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者必须将他人长处发掘出来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才算是艺术地“知人”和“择人”。其次,制定出人才的机制。正如《基业长青》中提到的,领导者应是一位优秀的时钟设计师,而不仅仅是报时者。企业领导者建立一个开明的“择人”机制,让匹匹千里马自己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大师韦尔奇对择人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挑选最好的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每天把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延揽过来。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活力曲线”:一个组织中,必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间状态的,10%的人是最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曲线,即每个部分所包含的具体人一定是不断变化

的。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随时掌握那20%的动向,并制定相应的机制在70%的“中间者”中发掘出有特长的人才,从而使20%的优秀者不断地得以补充与更新。可见,韦尔奇在择人艺术方面更为注重在制度的保证下,从公司内部发现优秀的员工。 当然,“知人”识才是为了“善任”,通过“善任”人才来获得企业持续的竞争力,才是用人艺术最终落脚点。那么,领导者何以才能做到“善任”人才? 1、领导者须“人尽其才” 对于人才管理,现代领导者首先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对人才有合理分配和调度。正所谓“集合众智,无往不利”。日本松下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有句说:“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的偏才。而将众才为我所用,将许多偏才融合为一体,就能组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发挥出无限巨大的力量。”事实也正如此,历史上看似一无所长的汉高祖刘邦是将知人善任发挥到极致的古代领导典范。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却能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成为汉代开国帝王。 何以做到“人尽其才”?一是领导者不搞集权,敢于知人善任,放手管理,要有博大胸怀和谋略家的远见卓识。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管理提供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保证。三是敢于提

知人善任,领导的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在实际工作中,优秀的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一个单位的工作是否有成效,能否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谁储备和拥有了人才这一战略资源,谁就掌握了夺取竞争胜券的先机和法宝。一般来讲,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有所建树,与领导干部的用人观有着重要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用人观,对选人、用人的倾向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决定着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价值取向。因此,领导干部的用人观,是其从事管理和领导艺术的基础,没有科学的用人观,对人的管理和领导艺术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科学的用人观主要体现在: 一、“知人”,领导者的择人艺术 所谓“知人”,就是能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地发现和识别人才。人各有"长"有"短",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缺点,不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如何能有效地“知人”并“择人”,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首先,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只关注人才的短处,是很难发现合适人才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即这个道理了,一个人即使是“寸”也有“所长”的一面,领导者必须将其发掘出来并加上合理的运用,才算是艺术地“知人”和“择人”。其次,伯乐虽然在“择人”的方面有很重要的

作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伯乐再尽心尽力,其相中的人也是有限的。因此,更需要的是制定出人才的机制。领导者建立和完善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人”机制,让一匹匹千里马自己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善任”,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 经过“知人”与“择人”,领导者已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资源,那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如果领导者用人拘于一格,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又有什么用?因此,人才管理艺术是领导者择人艺术的自然过渡,也是人才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毫无疑问,如何管理人才也是一门艺术。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善任”人才,也即如何实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呢? (一)领导者须“人尽其才” 对于人才管理,现代领导者首先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对人才有合理分配和调度艺术。面对更复杂化的环境,领导者只有广泛地汇集各方面的人才才是制胜之道。正所谓“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这是日本著名的松下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的偏才。而将众才为我所用,将许多偏才融合为一体,就能组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发挥出无限巨大的力量。例如,历史上看似一无所长的汉高祖刘邦是将知人善任发挥到极致的古代领导典范。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却能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成为汉代开国帝王。

曹操的领导艺术

曹操的领导艺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

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为此,曹操四次发布《求贤令》,广求各种人才,这样的选才策略为曹操树立了求才若渴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大批人才。 (2)在这个原则下,曹操获得了大量的人才,“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拥有这样庞大豪华的人才阵容,恰恰是曹操能崛起中原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曹操能在和吕布对垒的时候派六员战将齐出,让吕布手忙脚乱。 3、重视智囊团队的建设,鼓励出谋献策 (1)曹操常重视智囊团队的建设,鼓励他们出谋献策。他认为“虑为功首,谋为赏本”,把出谋划策列位首功,鼓励谋臣出谋划策甚至提出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如曹操在征讨三郡乌丸时,绝大多数部下反对,但曹操力排众议,执

曹操的用人策略

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这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正是凭借这些人才的力量,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一统北方,同吴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那曹操究竟是如何将这些人才收为己用?又有着怎样的人才策略? 首先,曹操求贤若渴,惜才爱才。 三道《求贤令》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显露无疑。攻克冀州后,他遍访冀州贤士;对敌营中的人才,他也收为己用;见许褚威风凛凛,他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他也甚爱之;他数哭郭嘉、典韦,惜才爱才之名远播天下。为了争夺关羽,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可谓费尽心机。为招揽徐庶,仿其母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终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这些人才也都为曹魏建立了伟大功勋。 其次,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把举贤放在首位,强调应该不分亲疏和门第,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才,无论出身何处,他都会重用;只要是他欣赏的人才,无论从前效忠何人,他都会提拔。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四个人来自对手的阵营;而于禁、乐进、张辽、徐晃,这些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名将,也有很多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这些人才都为曹操后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曹魏背后最坚固的力量。 再者,曹操量才而用,知人善用。 曹操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也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更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崔琰和毛玠,他们作风正派,清正廉明,于是曹操就让他们去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枣祗和任峻,他们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于是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使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使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曹操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外,曹操重奖薄罚,宽以待人。 在曹操困顿的时候,很多人都弃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会所有的人都弃我而去的,比如说魏种”,结果魏种也弃曹操投奔别人。之后,魏种被曹操俘虏,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杀他,可是曹操却把魏种放了,他说魏种是人才,杀之可惜,于是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官位。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让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讨贼檄文,陈琳骂得淋漓精致,甚至连

领导者的识人用人艺术

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与水平 一、管理者的识人用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认为:有贤而不知,—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可见,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成功领导者的重要标志。 领导者的识人艺术 识人是领导用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了解一个人,才有可能正确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识人方法,善于识别人。识别人才,要从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四者之本;“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领导者的识人方法 领导者的识人方法很多,诸葛亮的“察人七法”见解独到,值得借鉴。 (一)“闻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其辨别能力 有个《似是而非》的小品讲的是;一个人去吃早点,他要了一碗豆浆,店家把豆浆端来,他又改要米粥。喝完米粥,他拒绝付钱。店家问及缘由.他说米粥是刚才那碗豆浆换来的,物物交换,何须付钱?“可刚才那碗豆浆你也没付线呀!”店家说。“那碗豆浆我喝了吗?没喝我为什么要付钱。”店家楞了。 生活中常有这种事发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为了鼓励人们多用汽车,少运动,曾经说过:“运动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是个健康的人,就不要运动;如果你生了病,就更不应该运动了。英美烟草公司为了证明吸烟不影响人的健康,组织了数十位化学家和医学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吸烟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有助于思考,可以说,没有香烟,就没有爱因斯坦的成功和丘吉尔将军的胜利,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文明。” 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比“无理”更可怕,它试图掩盖真相,还试图扭曲真理。通过这些似是而非道理的论辩,可以看一个人判别是非的能力。 (二)穷之以辞辨观其变。同他反复讨论同一个问题,看其辨才和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里的“疑”,是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有疑心。大概意思是: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对感觉不错的认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有疑虑。还可以解释为:怀疑人就不要用人,用了人就不要对人不放心。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一切的一切不是说起来这么容易。 一般来讲,企业也好,事业也好,关键是用好人。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根据需要、带着问题招才、识才、用才。做一些调查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诸多人的实践鉴别是必要的,安排一些考验也是对的,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对人才的正确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才来之不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发现人才,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开辟另一片天地。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德,是指人的品德,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概括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重要。“君子欲以义,小人欲以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标准。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最高境界,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参差不齐。一句话,还是要因才使用。蒙牛老总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资源,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人本管理,人才竞争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人事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应当明白的道理。 企业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是最为重要的。有位大企业的老总在谈到用人时说:“信任是我用人的第一标准。”这句话很有见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了他,便不应怀疑,不应处处不放心。既然你怀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用而怀疑,实际上是最失策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不要绝对化。人是多面体的、多棱角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一般人很难用立体的、透视、多方位的眼光分辩,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如对“可疑”之人,到底了解多少,判断是不是准确,可疑程度如何,有时候连自己也没有把握。一次、两次交道说明不了问题,短时间说明不了问题。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对周围人的判断要兼容并蓄。人常说,大多数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人时,要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当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有出入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要固执己见,不妨再观察观察、再考验考验,再下结论。对人的判断准确与否,使用是否适宜,有时关系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