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脏腑按摩感悟中医
之揭秘三焦
作者:段朝阳(段氏脏腑按摩传人)
一样的中医不一样的感悟
一样的按摩不一样的效果
前言
本人从祖辈继承脏腑按摩疗法,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细心的感悟,对中医的许多理论从脏腑按摩的角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不但进一步完善了脏腑按摩的理论,也推动了按摩技法的更加成熟,并在临床运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体悟本人不干藏于灵兰独享,今奉献给大家,一是作为拙著《段氏脏腑按摩技法》和《段氏脏腑保健按摩》的内容补充,不辜负大家对此书中技法的厚爱;二是想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切磋,因在脏腑按摩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且是一家之言,其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够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是自己在今后传道授业解惑中不至于误人子弟,愧对先祖,贻笑大方。

正文
下面先看中医学对三焦的一些简单叙述和存在的争议。

三焦的定义: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通行水液和运行水谷。

通行元气即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疏通水道即指三焦能“通调水道”,具有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运行水谷即指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可见,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曰:“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对三焦的认识存在的争议:“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之争。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
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先来看看历史上众多名医大家的争论吧。

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

”《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

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

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

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

”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

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

……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

《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此外府也。

”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

”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

”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

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下面再来看看近代人们对三焦无形和有形的探索。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

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

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

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的生理作用。

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等。

可见,从古至今对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

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

通过上面对三焦的介绍可以看出对于三焦而言其存在需要澄清问题一方面主要是三焦是“有名有形”的还是“有名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对三焦的生理功能理解是否正确。

余多年从事脏腑按摩调理一些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慢性疾病,因为采用按摩疗法调理疾病时和患者的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每天都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变化和病情的转归,并能够亲身感受到患者体内气的升降出入,所以根据患者机体的变化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使我对“三焦”有一些特别的感悟和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三焦的认识,奉献给大家,看能否“揭秘三焦”,还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妥之处,共同商榷。

一、“三焦”就是“三焦”。

三焦是“六腑”中一腑,是独立存在于人体内的,而非它脏它腑。

三焦根据在人体躯干的分布可以分成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既然它是一个腑,就不因该象中医学上所说的上焦包括心和肺,中焦包括脾和胃,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和膀胱,而因该说成三焦存在于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而不能将三焦归结为其它的脏腑器官,当然更不能将三焦的生理功能看做这些脏腑器官的全部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

如果像目前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古人就没必要在“六腑”中杜撰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器官出来。

既然三焦无论在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包含了“五脏和五腑”,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创立“藏象”学说的概念了,总称作“三焦”学说不就罢了,因为从三焦的生理功能来看实际上就是“五脏五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余相信古人是大智大慧的,既然在“六腑”中有三焦这一脏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事实根据,而并非单纯是其它脏腑器官和生理功能上的一个简单的综合,当然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三焦生理功能的外在具体体现倒有可能。

因为三焦位于这些脏腑器官所在的位置内,这些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就保证了三焦的畅通和功能的正常。

所以说“三焦”就是“三焦”,并非其它脏腑器官的组合。

二、三焦应具备六腑的结构和生理特征。

既然三焦归于六腑,它无论在生理结构还是生理功能上必然要具备六腑的特征。

从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象上看,腑应该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

所以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说。

因此三焦在生理结构上也因该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在生理功能上也因该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征,只有这样三焦才能归于六腑里面,成为其中一员。

前面人们所提到的淋巴系统、植物神经、脂膜、组织间隙、胸腹腔、胰腺等说法,都不具备“腑”的这些最起码的特征,更谈不上是三焦这一器官了。

这点余在多年的脏腑按摩临床实践中通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深有感触,深信三焦因该是人体内一个有名无形的官腔性器官,且具备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的作用。

它因该是位于人体内的一个从上到下的通道,即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会阴部的“会阴穴”,所处的的位置经过推测应该像藏传密宗佛教中所说的“中脉”,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并认为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中脉开通后,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

对三焦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在用脏腑按摩给患者调理疾病时表现出的一些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变化得出来的。

例如:一个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假如他头颈或四肢的某个部位临时性的有点不适,我们对这个部位进行按摩,当按摩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出现这个部位的“邪气”(可理解为导致这个部位不适的病邪)很快就进入腹腔内而且从食道或者肛门以打嗝或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的现象。

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因为大部分人表现为下腹部的不通,在对其身体的某部位按摩时,多会出现邪气很快进入上腹胃的部位从食道以打嗝的形式排出体外现象,大部分不会出现从肛门排出体外的现象。

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通过按摩调理身体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后,即人体气血充足,血脉畅通的情况下,这时候按摩调理出来的邪气就不会以打嗝的形式排出,而是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

其中最为特殊的现象是当将体内无论何处的邪气通过按摩散开达到能排出体外的程度时,这些浊气都会非常迅速的就会达到肛门部位,如在肝脏部位产生的邪气,会迅速达到肛门部位而排出,其速度之快,说明这些气从肝脏部位发出到肛门部位绝对不是沿着肠道过去的,因为小肠和大肠加起来总长度有六、七米,而且里面还有未消化完的饮食物的阻挡,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肝脏部位到达肛门部位,所以推测人体内必然有一个极短通道存在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这个通道因该就是“三焦”,因为三焦属于六腑,具备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征,但是三焦传化的因该是人体元气或正气而排泄的糟粕应该是人体内的浊气。

通过这些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理现象,唯有“三焦”正符合六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三、三焦如同经络“有名无形”。

三焦虽然在解剖上可能无形,但其确实存在,就如同人体的经络存在方式一样。

科技发展到现在任然没有从人体生理解剖的角度发现经络的实质,但人们已经认可了经络的存在和它的生理功能。

我想,古人发现人体内三焦的存在,也因该像发现经络的存在一样,同出一辙,并不是在对人体肉体解剖中发现的,而是通过修炼或者自身所具有的“返观内照”功能状态下感受到的,而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者臆测演义出来的,这也是古人对人体研究的奥秘所在,因为他们不是观察的一个人的肉体,而是研究的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人体。

后人因为不具备远古人们的那种功能和境界,就不能看到三焦在人体内的存在,而只能凭空对三焦意会和推测,出现各说己见,空费口舌的争论。

余是在用祖传的脏腑按摩疗法给患者调理身体过程中,发现人体气机的一些变化规律而感悟到得,那么到底三焦这个通道粗细几何?因自愧不能体察,所以不敢妄自断言。

故认为用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所说的:“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来描述可能更确切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