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道德判断测验述评_何蔚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道德判断是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 道德现象 进行分析 、鉴 别 、评 价 和 选 择 的 心 理 过 程 !" 。 道德判断评估方法有很多,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 代 , 皮 亚 杰( Piaget) 首 次 提 出 将 道 德 判 断 作 为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来进行系统研究。皮亚杰 采用间接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 个别询问被试, 要求 被试作出道德判断, 再根据被试的回答对其道德判 断进行评估。但是对偶故事法只把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粗糙地划分为两级水平; 另外, 这种临床谈话具 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 因而结论也会受到质疑。 20 世纪 50 年代末, 柯尔伯格( Kohlberg) 发展了 皮亚杰的间接故事法, 采用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 dilemma) , 通过道德判 断 谈 话( MJI) 对 儿 童 的 道 德 判断能力进行评估。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克服了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 点,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他采用的标准评分 系统过于复杂, 测量手册达 1000 多页; 道德判断谈 话是一种个别谈话法, 很费时且不适于团体测验。鉴 于这些问题, 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 柯尔伯格的学生 便发展了一些简便的测量方法, 如莱 斯 特( Rest) 的 确定问题测验( DIT) , 但是该测验只能用于 12 岁以 上的青少年, 年幼儿童无法理解测验的要求, 另外, DIT 分数只有量的特征, 缺乏质的特征, 给道德教育 带来很大的不便。 70 年代末期, 德国康斯坦兹大学的林德( Lind) 和 威 根 赫 特( Wakenhut) 在 莱 斯 特 研 究 基 础 上 作 出 了进一步的改进, 设计了道德判断测验( MJT) , 成为
三、评价 MJT 是在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 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基于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 面理论, 尝试着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同 时分别给予测量, 在具体研究中显现出以下优点: 1. 适用范围广泛。MJT 的最初设计是针对大学 生的, 然而随着对其效度的充分检验, MJT 已能广泛 地适用于各类人群。从年龄范围来看, 它能对 10 岁 以上的人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测量, 这打破了 DIT 只适用于 12 岁以上的人的年龄限定, 同时只要改变 测验字体的大小, 并将 9 点范围缩小到 5 点范围( 即 从“- 2 到+2”) , MJT 还可对 10 岁以前的年幼儿童施 测。从适用人群类型来看, 包括儿童、青少年、失业 者、专业人员等等。从跨文化研究来看, MJT 目前已 被译成至少 27 种语言版本, 并通过了严格的效度检 验, 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例如我国学者杨韶刚 等采用中文版本的 MJT 对 初 中 到 大 学 十 个 年 级 的 学生进行了研究%", 发现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 力的发展与西方有所差异, 但仍然符合发展规律, C 分数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 但存在不稳定因素, 且 在性别、不同个体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 测验题目简短, 施测方便, 计算比较容易。 MJT 比其它道德发展测验要简短得多 ( 标准版本有 26 道题) , 因此很容易施测。不同于传统的纸- 笔测 验, MJT 的计分完全可由电脑操作, 几乎没有不可计 分的情况, 但在 DIT 研究中却出现了有 50%不可计 分的情况, 也就是说, MJT 研究中无效测验的几率要 远远小于其他道德发展测验。C 分数的计算也比较 简单, 可以通过统计软件( 比如 SPSS) 进行操作。 3. C 分数不容易被拔高, 当它与测验中的道德 任务联系在一起时, 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被试道德 判断能力的真实水平。这与 DIT 不同, DIT 虽然也有 C 分数作为测量指标, 但因为不包含道德任务, 所以 DIT 中的 C 分数便毫无意义了。同时, C 分数与教育 的高度正相关也能及时反映道德教育干预的效力, 这是其它测验所不具备的。
( 二) 道德任务 MJT 包含有道德任务, 即创设一个较为复杂的 道德情境, 向被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 要求被试基于 两难问题中各论点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根据该论点与 自己立场的一致程度来作出判断。标准版本的 MJT 选取了两个道德两难问题, 即“工人风波”( Workers' Dilemma) 和“医生的困境”( Doctor' s Dilemma) %#:
心理探索 X I NL I TA NSU O
林德道德判断测验述评
!文 何蔚祺 罗文波
从事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对道德判断进行准确评估, 因此也 出现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以及后来的确定问题测验( DIT) 等评估方法。目前被广 泛接受的一种测量方法是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 MJT) , 该测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道德行为与发展 的双面理论, 使同时分别测量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情感方面成为可能。
皮亚杰认为,“情感机制和认知机制虽然有所不 同, 但却是不可分离的: 前者依赖于能量, 后者依赖
上海教育科研 2007.5 40 S HANGHAI J IAOYU KEYAN
X I NL I TA NSU O 心理探索
于结构”!#。因此, 柯尔伯格把他的道德发展阶段模 型解释为是对道德行为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一种描 述。林德在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能力定义的认识 基础上, 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说明, 并提出了自己 的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 其中与道德判断能 力的测量相关的主要假设有$#:
工人风波 某个工厂里的一些工人被解雇了, 但是他们都 觉得原因不明不白。工人们怀疑经理用摄像机非法 监视他们的活动, 但是经理坚决否认这一指控。只有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工会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 付经理的不法行为。于是两个工人撬开经理的办公 室, 偷走了作为证据的录像带。
医生的困境 一个妇女患了癌症而且没有任何治愈的希望。 她非常痛苦而且虚弱到大剂量的像吗啡那样的止痛 药也足以使她致命。当她稍微有点力气的时候, 她请 求医生给她足够的可以致命的止痛药。她说她再也 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了, 而且无论如何都会死的。医 生遵照了她的意愿。 每个故事后面都会紧跟着这样的问题:“你赞成 还是不赞成工人( 医生) 的做法?”, 要求被试在“我完 全不赞成( - 3) 到我完全赞成( +3) ”的 7 点范围内作 出选择。接下来在每个故事后面又要向被试呈现 12 个正反论点, 其中 6 个代表正面论点, 问题是:“假设 有人认为工人( 医生) 的做法是正确的, 你认为以下 赞 成 他 们 做 法 的 论 点 的 可 接 受 性 有 多 大 呢 ? ”要 求 被 试 在“ 完 全 不 可 接 受( - 4) 到 完 全 可 接 受( +4) ”的 9 点范围内对 6 个正面论点一一作出选择; 另外 6 个 代表反面论点, 问题是:“假设有人认为工人( 医生) 的做法是错误的, 你认为以下反对他们做法的论点 的可接受性有多大呢?”同样要求被试在 9 点范围内 对这 6 个反面论点作出判断。 不同的两难问题代表不同的道德要求结构。以 上述两难问题为例, 前者被认为要用到柯尔伯格道 德推理 6 水平中最高水平的推理, 而后者被认为是 更多地用到第 5 水平上的推理。MJT 可以产生出个 体在柯尔伯格道德推理 6 水平中每一个水平上的态 度得分。通过这些态度得分可以看出, 对于不同类型 的道德两难问题, 人们选取的最适宜的道德推理水
上海教育科研 2007.5 41 S HANGHAI J IAOYU KEYAN
心理探索 X I NL I TA NSU O
平是不同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两个两难问题, 是因为 它们都使被试面临非常苛刻的道德原则, 这对于被 试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道德任务。
( 三) 道德判断能力的指标 C 分数是衡量道德判断能力的有效指标, 反映 了一个人根据论点的道德品质 ( 而不是自身观点一 致或其它因素) 对其进行判断的能力!"。C 分数的范 围是从 1( 最低) 到 100( 最高) , 它是由于个体对所给 论点或行为的道德品质给予关注而发生的总的反应 变异的百分比指标, 常常被划分为非常低( 1 ̄9) , 低 (10 ̄19), 中 等(20 ̄29), 高(30 ̄39), 非 常 高( 40 ̄49) 和 极其高(50 以上)的等级, 但是这种划分非常粗略而 且仅适用于 MJT 标准版本。C 分数之所以能成为评 估道德判断能力的有效指标, 是因为它所考察的不 是个体孤立的行为, 而是个体整个反应模式。因此, 它也不是个体一个个反应的简单相加, 而是反映了 个体所有反应之间的关系和结构。C 分数常常要与 道德任务联系在一起, 才能成为道德判断能力的指 标, 其它一些道德发展测验中可能也用到了 C 分 数, 但因为测验中不包含道德任务, 因此 C 分数也 就显得毫无意义。 ( 四) MJT 的效度检验 MJT 具有客观性、无偏见、灵敏性以及效度指标 严格等特性#"。由于推论要基于数据得出, 所以无论是 MJT 标准版本, 还是 MJT 翻译版本, 都需要进行效度 检验。MJT 需要满足的四个严格的效度标准是$": 1. 偏好等级( preference hierarchy) 。对柯尔伯 格道德推理 6 阶段的偏好顺序应如预期的那样, 最 偏好阶段 6, 其次是阶段 5, 然后依此类推, 对阶段 1 的偏好程度是最低的。可能会发生一些倒置( 特别在 阶段 1 与阶段 2 之间, 阶段 5 与阶段 6 之间) , 但这 并不影响新版本的效度。 2. 准 简 单 结 构( quasi- simplex structure) 理 论 。 根据这一理论, 相邻阶段( 如阶段 5 和阶段 6) 之间 的相关性应大于间隔较远阶段( 如阶段 4 和阶段 6) 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说, 从相关矩阵的对角线到最 下角的相关性应逐渐减少。
( 7) 平行( Parallelism) : 尽管道德判断 行 为 的 情 感和认知方面有所区别, 而且在测量中要分别独立 计分, 但是这两方面应该是平行的, 也就是说, 它们 彼此是高度相关的。
( 8) 正反论点是等价的( Equivalence of pro and con- arguments) : 被试在进行道德判断能力测量时, 要避免受自身特殊立场的影响就必须使他们面临立 场等价的正反论点, 例如, 完全接受赞成安乐死的论 点与完全否决反对安乐死的论点在立场上是等价 的。
( 1) 不可分离性( Inseparability) : 尽 管 情 感 机 制 和认知机制有所不同, 但两者却是不可分离的。道德 情感( 价值观, 理念) 以各种方式在道德行为中表现 出来, 这有赖于个体的wk.baidu.com知结构与能力。
( 2) 道德任务( Moral task) : 为了有效 测 量 道 德 判断能力, 测量工具必须包含一个有赖于这种能力 得以解决的道德任务。一个适当的道德任务要求被 试对两难问题进行仔细思考, 并对反暗示和正反论 点进行排序。
( 5) 内 在 的 道 德 原 则 ( Internal moral principles) : 道德判断能力的计分应该考虑被试的道 德原则而不是仅将外部的道德期望 ( 如测验编制者 的道德偏好) 强加于被试。
( 6) 准简单( Quasi- simplex) : 如果需要对测验中 的两难问题进行原则性强的道德判断, 那么对各个 道德推理阶段的排列应是有序的, 也就是说, 这种排 列应形成一种准简单结构。
3. 认 知 - 情 感 平 行 ( cognitive - affective parallelism) 。阶段偏好应该与道德判断能力的指标 C 分数相关, 也就是说, 偏好最高阶段的能力分数最 高, 偏好最低阶段的能力分数最低。
4. 教育相关性( correlation with education) 。C 分数应与被试的教育高度正相关( r >0.40) 。当教育 水平保持不变时, 被试的年龄与 C 分数之间的相关 性应很小或者接近为 0。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道德发展测验。以下便是对这种 测量方法基本思想的阐述以及简要评价。
二、道德判断测验( MJ T) ( 一) 理论基础 1. 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定义。林德承袭了柯尔 伯格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定义, 即认为道德判断能力 是“( 基于内在道德原则) 对哪些是道德的作出决策 和判断的能力, 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动的 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道德认知、道德情 感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道德判断能力进 行评估时, 应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 2. 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双面理论早期 形式出现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即道德行为是由 两种相互区别而又不可分的方面所组成:( 1) 个人对 于某种道德理念或原则的情感;( 2) 个人根据这些理 念或原则进行推理和付诸行动的能力。( 见双面模型 图)
来 源 Lind, G.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competence - A dual aspect theory. In: D. Fasko & W. Willis, Ed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 - 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reskill, NJ: Hampton, 2004.
( 3) 不 可 造 假 性( Non- fakeability) : 为 了 可 靠 地 测量道德判断能力, 应该避免个体在测验中拔高自 己的能力分数。
( 4) 对变化的敏感性( Sensitivity to change) : 尽 管能力分数不应该被拔高, 但它应能灵敏地反映大 范围的变化, 比如通过道德学习, 被试的能力分数升 高; 或由于被试自身能力的削弱, 能力分数则会有下 降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