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目的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教育目的实质

摘要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即所谓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的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将“生长”的心理学意义与“民主”的社会学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与“社会”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教育过程结合起来,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生长;民主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

1对“目的”的论述

杜威首先对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他明确地说:“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他认为,我们第一个问题是要解释存在于活动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提供的目的的性质。他举了两个例子:风吹过沙漠的沙使的沙的位置改变,这是结果和影响而不是终结,沙子位置的改变是空间的重新分配,在位置改变前后的情况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他还举了蜜蜂的活动的例子,和上面风吹沙子位置的变化进行对比。因而,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事情的主要特征,即事情的每一个要素时间的地位和次序都有重要意义;前件事引出后件事,而后件事又接过所提供的东西为另一个阶段所用,直至终点,这个结局好像总结和结束整个过程。

这样目的和结果是联系着的,在谈到目的问题时。他提出:首先,要注意事件之间内在的连续性。“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指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如果蜜蜂预见它们活动的结果,如果他们在想像的预见中看到它们的终点,那么它们就有了目的的成分,因此,“那里情况不允许预见结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活动的结局,谈什么教育的目的,或者其他事业的目的,都是废话。”“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大概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提示,要谈什么教育

目的,就是废话”其次,杜威还提出目的作为预见的结局使得活动有了方向,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使用恰当的手段,发现中途的障碍;第二,对手段进行分析、选择和安排;其三,选取可供选择的办法。这样的话,我们预见结果时,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与这个结果相联系的人,我们便成为了结果的过程的参加者,我们就会进行干预,使得最后取得所要的结果。

他的结论是:有目的的行动和明智慧的行动是一件事。预见一个行动的终点就需要进行观察、选择和处理,要用心去做,要有一个考虑到各种力量和困难的计划,而不只是一种模糊的愿望。“心思就是一种能力,能把当前的情况参照未来的结果,又能把未来的结果参照当前的情况。这些特性就是所谓有目的。”所以说一个人满足与碰运气,凭直觉,随便推测是不明智的,我们在活动中要“停停、看看、听听”。把目的的行动和明智的活动等同起来可见有目的的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杜威是非常重视目的的。

2“教育无目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论述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换句话说,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的,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所形成的副产品,是教育活动以外的社会、政治或预期的后果。而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他反复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教师等才有目的。”而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他说“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么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他把教育与生长等同起来,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观,由于这样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便会一步步的迈进、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理解它,又不喜欢它,就无异于把他们捆绑在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杜威的论述并未就此告终,他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他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他认为“教育即生长”而“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据此,杜威提出“教育即改造”。或者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而这个“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社会的。”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人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更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也就是说,进步的社会,是通过改变青年人的经验以实现其改变社会性质的目的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青年的同时改造社会,而塑造青年只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学校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才是教育的归宿。

杜威为了论证其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他还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其一、他批判了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的卢梭。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肯定了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他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是摒弃乃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使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隔离。其二、他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或则使受教育者胜任职业的要求,或则使受教育者成为顺民或士兵的教育家。其三、批判了文化修养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这种教育目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教学,启发和培养个人的智慧以及艺术的鉴赏能力。杜威认为他存在合理因素,注重突出文化对人格的熏陶和影响,但同时他认为这种教育是贵族化的教育,只有“有闲阶级”才能享受,杜威说这是脱离生产而崇尚心灵享乐的产物,实际上,不顾实际生活的精神享受同样是偏颇的偏狭的。由此,杜威提出了良好的教育目的,即应使个人自由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兼顾社会利益、社会需要。

无论是“教育即生长”、“教育既改造”,还是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的结合,都充分体现了杜威在提出“教育无目的”时,他心中还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杜威并非否认教育以外的目的,只是反对外部的违背儿童自然规律的强加于他们的目的,他认为外在的社会条件与儿童的教育过程相一致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是最适合“生长”的条件。在杜威看来,民主概念有两个尺度,一是以社会成员共享数量更大和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更加依赖对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的共同利益的认识为尺度,二是以各社会群体间更加自由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尺度。他说“民主主义社会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在民主制度下,由于不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每一个特定的教育目的又对应着一种经验类型,当不同的具体的教育目的间相互作用时,与之相应的是经验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只有如此,教育才能训练每个人养成有秩序地促进社会变迁的反省习惯。他所论证的就是教育应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而不用把当前的民主主义形式、概念和态度强加于儿童身上,只要儿童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生长,不断得到改造,也就表明他们已在发展自己的“民主主义生活方式”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之所以反对“外面强加”的目的,不提及“教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