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王雨珂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36期
摘要: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质构造复杂,是广泛性浅源地震活动区,加强地震预测工作对于避免人民财产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非常有必要。
该文主要针对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震预测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009-02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大陆板块的缓慢运动,使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所以,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遥感技术的特点是高效率信息收集、获取信息量较大、方式多样与间隔时间较短等,可以保证全方面24 h的动态监测,所以其用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现场调查与震后损失核算等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
该文主要对遥感技术用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简要描述。
1 遥感技术与地震
遥感技术(RS)指的是通过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够远距离获取“物体”的各种信息。
使用遥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对象的各种数据,再采用特定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目标对象的相关情况。
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探测、分析、研究地球现有的资源和地理面貌,是对地球表面的空间与时间的特征以及规律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的新型技术。
遥感技术的优点是概括性强、综合性优异、宏观调控力强、具有直观可视性等,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人为性的干扰,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同时,使震区各项数据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输。
通过将遥感技术和传统地震探测技术进行对比,能够发现遥感技术要更先进、更科学以及更加具有时效性,其使用于地震的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的实质是地球内部的某种结构产生突然性的破裂引发震波,在某个范围中引发地震的现象。
地震现象伴随的是灾难与危险,具有突然性、危害严重性以及影响较大等特征,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所处的位置是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因此地震发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前十的地震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等震前震后各种处理工作,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震后各种问题的发生。
目前,遥感技术在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强震区之中,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为管理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震区的地理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科技保障。
2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
传统的地震预测、地震情况调查、灾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实地勘测等方法。
虽然能够得到精确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数据信息,但其附带着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
那么使用遥感技术能够优化传统实地勘测方式的缺陷,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地震各个阶段的处理工作,其在地震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遥感技术主要以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为基础,伴随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遥感技术在地震各个阶段的广泛使用。
3 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的预测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且受到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形成及时有效、准确的地震预测工作。
现在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地震预测的研究正在处于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很多难关需要攻克,现在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是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震前监测,其中心是对震区的热异常情况进行探测分析。
地震发生前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国际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我国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地震时地表温度异常的情况。
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震中位置周围一定范围内将会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同时这种温度升高包括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地表下浅层温度等。
传统地震预测技术对震前温度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台网监测的气温、浅层土地温度与中、深层水温等数据的分析,同时对震中位置附近区域的地表与指定深度的地下温度情况变化的分析研究。
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监测局部位置的温度异常,无法形成范围性温度变化趋势的数据。
热红外遥感技术的特点是覆盖性、24 h动态信息监测、信息多样性等,因此能够对震区热异常信息影像形成连续性监测。
4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灾情的获取与评估是降低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人工勘探途径不仅费用高,且工作效率低。
实际上,早在1906年,美国科学界就利用风筝记录了地震灾后影响,从此,遥感技术开始应用在地震灾害的调查与分析中,自此之后,遥感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在地震灾害信息的预测中,获取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震害信息,可以及时收集到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设施的信息,为地震后的灾害评估提供资料支持。
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遥感技术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并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当中。
对地震科学而言,快速、高效及准确地获取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遥感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不同光谱段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各个研究方向。
开展多源地震空间数据的综合研究,并建立多源
遥感数据地震应用模型是今后空间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未来的发展应主要定位于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遥感震害模型的3S技术(RS、GIS及GPS)的应用,通过震害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和目标物的精确定位技术真正实现震害快速得出结论。
5 结语
在我国,地震发生次数相对较多,那么如何准确与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测以及指导灾后救助工作是目前国内地震研究学者们应该首要关注的问题。
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方式,其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与文化要求,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伴随时间、空间与光谱分辨率以及多传感器遥感影像技术的不断研究进步,推动着遥感技术不断完善,使其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地震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晓,张元生,魏从信,等.汶川8.0级和仲巴6.8级地震中波红外热辐射异常[J].地球学报,2014(3):338-344.
[2] 解滔,康春丽,卢军,等.2012年彝良M_S5.7和M_S5.6级地震热辐射亮温异常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5):2322-2327.
[3] 张璇,张元生,魏从信,等.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2):272-277.
[4] Graeiela Mettemicht,Lorenz Hurni,Radu Gogu.Remote sensing of landslides:An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eo-spatial systems for hazard assessment in mountainous environment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5,98(2-3):284-303.
[5] 贺占勇.基于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