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征《新闻采访教程》教材辅导书(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1)每一篇新闻作品都肩负着实现新闻功能的特殊使命。
新闻报道不允许张冠李戴,也不追求笔下生花,只有真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2)新闻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根本在于人们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这是媒体公信力的力量。
媒体的公信力来源于新闻记者的每一次扎扎实实的采访。
(3)从客观事实到新闻作品,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采访成为从事实到报道,即从客观到主观的唯一桥梁。
如图2-1所示,
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真实性 价值性 衡量新闻作品质量的四个标准: 时效性 可读性和可视性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报刊的生产次序 采访质量决定稿件质量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材料的真实性
采访材料的要求 材料的深刻性
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采访
在新闻工作中
的地位
图2-1 新闻生产过程图
(4)这座桥梁的通行质量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是新闻作品得以面世的通行证。
二、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保证新闻作品质量的第一位的工作。
1.衡量新闻作品的质量的四个标准
(1)真实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可读性和可视性。
2.采访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续业务环节的质量和最终稿件的质量
(1)报刊的生产次序
报刊的生产依次是:
记者的采访、记者的写作、编辑的改稿、排版配评论、送到印刷厂印刷、进入发行环节,最后报纸才送达读者手中(图2—2)。
图2-2 报纸生产的工作程序
(2)采访和写作的关系
①采访是传播者和事实之间的唯一通道。
采访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变现为采访的错误在后面的程序中很少有改正和扭转的可能性。
②采访是写作的前提。
记者因为在采访中没有拿到真实全面的材料,没有获取生动的例子,不可能写出全面的、生动的、深刻的报道。
③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绝对高(材料好,写得也好)。
④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有可能不高(材料好,写得差)。
⑤如果采访的质量低劣,后期的写作和编辑质量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也不可能高(采访差,写作不可能好)。
⑥与新闻的后期制作如写作和编辑相比,采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1)如果记者不到一线采访,或者是采访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失实报道。
①新闻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的真实性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而真实性的基础是记者扎实的采访工作。
②假新闻或失实的报道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们同样伤害了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上的尊严,只有把住了采访这一关,才能在假新闻前面竖起一道防线。
③一线的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
到一线去采访费时间、耗体力,财力的成本也很高,但记者绝不能在采访上节约成本。
(2)记者不注重现场采访值得关注
记者拿到被访单位的稿子作为自己的稿子直接发,等于让渡了采访权,而记者是无权让
渡这个采访权的,新闻采访环节是不能随随便便被省略掉的。
(3)采访材料的要求
依据新闻作品的质量标准,对采访材料的质量有如下要求:
①材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采访的第一要求,真实的材料并不是一览无余或别人拱手相送的,它常常隐藏在不真实的表象之下,需要记者的“慧眼”来识别它。
②材料的深刻性。
高质量的采访素材,不仅要满足于表现浅表性事实,更应该追踪造成这些事实的深层原因。
③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具体生动的材料,是增强报道可信度的必要因素,追求生动的素材成了记者采访最有别于其他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目标。
2.2 典型题详解
一、简答题
1.简述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
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程序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各种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条新闻,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稿、编排、印刷发行或播出,才能跟受众见面。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①每一篇新闻作品都肩负着实现新闻功能的特殊使命。
所有能够让人信服的新闻作品都有—个共同的“根”一一客观真实,即它是对真实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空穴来风。
新闻报道不允许张冠李戴,也不追求笔下生花,只有真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②新闻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根本在于人们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这是媒体公信力的力量。
媒体的公信力来源于新闻记者的每一次扎扎实实的采访。
从客观事实到新闻作品,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采访成为从事实到报道,即从客观到主观的唯一桥梁。
这座桥梁的通行质量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记者要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必须通过访问当事人,或通过到现场调查的渠道了解事实的真相。
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是新闻作品得以面世的通行证。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①采访是传播者和事实之间的唯一通道。
采访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变现为采访的错误在后面的程序中很少有改正和扭转的可能性。
②采访是写作的前提。
记者因为在采访中没有拿到真实全面的材料,没有获取生动的例子,不可能写出全面的、生动的、深刻的报道。
③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绝对高(材料好,写得也好)。
④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有可能不高(材料好,写得差)。
⑤如果采访的质量低劣,后期的写作和编辑质量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也不可能高(采访差,写作不可能好)。
⑥与新闻的后期制作如写作和编辑相比,采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记者不到一线采访,或者是采访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失实报道。
①新闻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的真实性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而真实性的基础是记者扎实的采访工作。
②假新闻或失实的报道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们同样伤害了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上的尊严,只有把住了采访这一关,才能在假新闻前面竖起一道防线。
③一线的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
到一线去采访费时间、耗体力,财力的成本也很高,但记者绝不能在采访上节约成本。
(4)新闻采访是锻炼、培养记者的主要途径
新闻采访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劳动,它要求记者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留心捕捉生活中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以寻求事实之真相。
这对记者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无疑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2.为什么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报道权?
答: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媒介的全部工作都应当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1)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调查,就没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就只好不言不语,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胡说瞎说,就会贻误工作。
(2)写报道、办报纸(办广播、办电视)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真实地、正确地反映和指导实际。
特别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作为耳目,它有责任向党向人民及时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问题,及时传递世界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3)新闻事业只有在对客观实际情况有切实的了解以后,才能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正确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所以,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新闻媒介如果不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没有办报纸、广播、电视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