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三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 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 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 约束条件。 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对 发展中国家来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 较小,而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换言之,资本形成大小是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
O b d k ′ P = P C
X
O O P P ′ O O 当 ≤ P P 当

O ′ 式中,P表示总人口,O表示总产量或总收入,于是 dk 表示人均资本增量 表示 P P ′ 人均收入。 b, X ,C, O 都是常量。
P
dk ′ P
dp P
O P
“低水平均衡陷井”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 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 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 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 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所以,这个理论成为“平衡增长” 战略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重要依据。 “低水平均衡陷井”论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 意义。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均收入水平过低”, 又把收入水平低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没有从根 本上说明问题,而且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 的是,这一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 “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陷井”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 析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Myrdal,G.)出版了《富国与穷固》一书,尔后,又于1968 年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 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 的原因,提出了他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理论, 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 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使资本形成陷入两个难解的恶性循环之中: (1)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人 均收入水平过低。低收本意味着人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储 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低储蓄能力导致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经济增长 率,低增长率又造成了新的一轮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 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一个恶生循环:发展中国家几落后,入均收 入低,生活贫困。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 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造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率难以提 高;低生产率又导致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的恶性循环。 如果将上述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那么,即使有投资引诱,却缺乏储蓄用于投资; 即使有储蓄,却又缺乏投资引诱来消化储蓄。因此,这两个循环形成一个牢固的死 圈,很难打破,从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处在长期的经济停滞和贫穷的困境之中。 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 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 穷,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 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这也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1.人均资本、人口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人均资本、 人均资本
(1)人均资本的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纳尔逊认为,资本形成由两部分组成:储蓄和新耕地的开垦,因此,资本的增长 (dk)为储蓄创造的资本增加(dk)与土地增加(dR)之和,即:
dk = dk+ dR
假设土地因素忽略不计,资本都由储蓄创造,并且全部储蓄都转化为投资,那么 人均资本增加可用下式表示:
dP dO P O
U
O P
W
dO O
dP P
0
X=S
0
X=S a
q
O P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含义是,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如小于oa),国民 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由上可见,低水平均衡陷井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井, 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

dk ′ P
X
0
C
O P
0
wenku.baidu.com
S
O P ″
dP * P
dp P
O P
(2)人口的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 O k S 当 O O P P dP P = ″ P * dP O O 当 ≥ P P P
(3)国民收入的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dO O dO O
(1)缪尔达尔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 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理论。他尤其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切事 物的发展都是逐渐演进而来的,演进的过程是:首先产主“起始的变化”,然后产 生“第二级强化运动”,最后出现“上升和下降”的结果,这个结果反过来又影响 起始的变化。依据这种方法,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是由于技术进步、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象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 是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促成社会经济过 程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运行方式。据此他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单纯的产出增长, 而应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发展,其中主要有产出与收入、生 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制度、政策六大因素。 (2)在论述产出与收入的关系及其增长问题时,缪尔达尔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 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 “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 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 发展。因此,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 欠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 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的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 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 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了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 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老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 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困之一(还存在制度等方 面的原因)。
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 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增长、人口增 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 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 “低水平均衡陷阱”(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 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 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井”,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 提高和经济增长。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 形成的重要性,其结论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一致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过分强调了储蓄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受到一些学 者的批评: 第一,纳克斯混淆了具有绝对意义的储蓄水平(绝对储蓄量)和具有相对意义 的储蓄率(储蓄在国民牧入中的比率)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储 蓄率而不是储蓄水平。 第二,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一些低收入的发展 中国家储蓄能力并不低,它们具有很大的潜在储蓄能力,并且很多国家还具有在 非常时期迅速集中大量资金的潜能。 第三,认为储蓄水平提高、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理恶性循环的 观点过于简单、乐观。 第四,忽视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作用。 第五,所谓市场容量狭小的观点有很大片面性。
第三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之一。从类型上讲, 资本一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 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种形式,发展经济学所讲的资本, 主要是前两种形式,而本章所涉及的则是物质资本。所谓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 所谓物质资本, 所谓物质资本 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 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物质资本是 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 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 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资本的来源是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从再 生产的角度讲,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储蓄又称为“资本积累”。投资的过程就是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在发展经济学中,人们通常综合地考察储蓄、投资和资本积累的 过程,并结合投资标准、投资效益、技术进步等因素来分析储蓄如何转化为资本品 生产的投资,投资又如何形成为一定的资本形式,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因而将此 过程称之为“资本形成”。应当强调的是,这里的资本形成主要是指储蓄或资本积 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 累中扣除旧资本的更新后的“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资本更新可能引起“资 “ 本深化” 本深化”(Capita1 deepening),即新资本的生产率提高或资本—劳动配合比例 增大(劳动投入减少)。 由于人们在分析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通常使用“总资本形成(gross capjtal formation)”概念。鉴此,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可以通用。 关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发展经济学中主要体现在哈罗 德—多马模式和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等理论中。
第二节 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一、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 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 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 水平低、生活贫困。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 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 列”,正是这些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持续的贫困封闭圈中徘徊,无 法实现经济发展。而在这个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其产生 的原因在于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而资本形成不足的根源在于,在供给方面, 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太小,在需求方面,投资率低,投资引诱过小。这两方面 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