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材 料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 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 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
直接原因: 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37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是( A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B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 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D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013-12-25 38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3.评价
材 料
耕织图
北宋习武图
根据上述两幅图片,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3.评价
经济:生产发展,财政增加 一定程度上扭 积极: 转了积贫积弱 的现象 军事: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失败原因
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A )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 C )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即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 不必害怕;传统的习惯和法 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 变;人们对变法的议论是正 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 止。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原因: 北宋积贫积弱,面 临严重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15
范仲淹(989—1052)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范仲淹的故乡—— 苏州天平山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宋 仁 宗
17
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
直接原因: 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措施: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结果: 失败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失败原因 宋仁宗动摇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18
巩固练习1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C )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 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 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B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 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 是( D ) ①青苗法 A.②③④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D.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高一年级历史科
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1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 惟一不愿让人抬、 不坐轿的宰相,拒 奢华、拒纳妾的宰 相,也是惟一死后 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一个本来应该大写 的儒者.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
材料1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 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C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39
3.评价
经济:生产发展,财政增加 一定程度上扭 积极: 转了积贫积弱 的现象 军事: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实施时过于急进 宋神宗动摇变法的决心
7
①北宋初年为 集中行政权,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8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 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 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 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 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 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 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 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 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2013-12-25 9
材料2: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酒税 盐税
总计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6
2.内容
思考题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 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 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 财方法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 想是什么? 2013-12-25 生产过少 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 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
拓展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 什么?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拓展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思想措施有哪些?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拓展3: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 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24
宋神宗 (1048—1085)
宋英宗之子。 1067—1085年在位,曾 说:“天下弊事至多,不 可不革。”即位后,不 治宫室,不事游幸,有 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 志,用王安石行新法, 励精图治。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原因: 北宋积贫积弱,面 临严重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北 宋 时 期 禁 军 人 数 的 激 增
5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6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 流民编入军队
“冗官”
“冗费”
①军队官员激增 ②大兴土木
原因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③每年向辽、西 夏交纳“岁币” ③为对付辽、 士人数 西夏在边境大 量屯兵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年代 1021年 1049年 1065年 收入(贯) 15 085万余 12 625万余 1l 613万余 支出(贯) 12 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 186万余
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状况?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状况出现?
2013-12-25 4
2013-12-25
同官高级中学
杨友亮
27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措施


富 国
缓解财政危机, 改变积贫局面。
内 容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2013-12-25
28
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 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 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 灌溉了大片农田。
措施
富 国
强 兵
育 才
内 容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缓解财政危机, 免役法 改变积贫局面。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缓解内忧外患, 保甲法 保马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军器监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造舆论 整顿太学
36
失败原因
巩固练习2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 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B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B )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11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
2013-12-25
同官高级中学
杨友亮
12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 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 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 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 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 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 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 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 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 其泽”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34
材 料
1074年,河北闹旱灾,农民到处逃荒。有一个官员 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神宗,说旱灾是变法造成 的,要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 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 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被迫将王安石免职。 王安石本人急功近利,求效太速,对于一些别有用 心的奸诈投机者认识不足,提拔使用了一批贪官、小人 来推行新法,结果是适得其反。使本应造福于民的新法 成为祸害百姓之法,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王安石只看到豪强兼并、农民破产的事实,并未看 出之所以产生兼并的根源。他试图用和平改良的政策来 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但未看到矛盾的根源是封建势力 与商人、高利贷者结合形成的剥削关系。而他要求的并 不是从根本上斩除封建势力,只是用政府法令来限制腐 旧阶层的一部分的利益,阶级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 35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