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三类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三类问题
宫敬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
[ 中图分类号] B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8862(2009)09 -0038 -05 经济哲学本体论是新提法, 虽然如此, 我们还是应承认它存在的正当权利。

如此说的理由是:它作为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延续, 扩展了哲学本体论的探讨范围, 具体化了哲学本体论的分析对象。

哲学本体论研究最一般意义上的“是”, 具体学科如经济学截取“是”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在他看来, 哲学本体论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看, 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抽象程度上看, 是一级本质和二级本质的关系。

具体学科研究存在整体的一部分, 它所得到的是具体现象或存在的本质;哲学研究整体性存在, 它所得到的是最高本质。

按这一本体论模式思考问题, 经济哲学本体论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 因为其中没有经济哲学本体论存在的逻辑空间。

如果问题真是如此简单, 我们省却了精力和时间, 当然是好事, 实际情况正好与此相反。

卢卡奇有感于社会存在的独特性质, 围绕社会存在而来的诸多与本体论有关的问题和社会存在本体论所具有的无限广阔的理论空间, 写出了煌煌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在一般哲学本体论之外, 围绕具体存在而来的哲学本体论是可能的。

得出“可能”的结论, 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因为必要性、逻辑必然性的问题还有待说清。

谈到必要性, 可以说出许多理由, 其中最根本者是具体存在的相对独特的性质, 既是建构一门具体学科的必要条件, 也是构筑围绕它而来的哲学本体论的必要条件。

建构一门学科的必要, 不言自明, 建构与此有关的哲学本体论, 其必要性不易被人察觉, 但细心研究还是能够发现, 在存在特性及不同存在层面之间关系维度上反思这一学科, 对这一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对人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一学科是必要的。

有关具体存在的哲学本体论提出和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在哪里呢? 具体学科中的存在具有存在整体中一部分的性质, 但在学科范围内, 发生了性质变化, 它不再是整体中的部分, 而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整体性存在。

两个整体概念, 指称的对象有根本性差别。

这里的问题是, 两种整体性的存在之间的关系隐含了诸多问题, 但在具体学科中没有展开探讨的逻辑空间, 这意思是说, 具体学科中相对性整体的存在,依靠具体学科获得了存在的权利和意义, 但对这种获得方式的反思, 这种已有权利和意义的存在与最一般性整体存在的关系, 具体学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探讨。

这正是有关具体学科所涉及存在的哲学本体论问题提出和存在的逻辑必然性。

可能性、必要性和逻辑必然性俱在, 与具体学科中的存在相对应的哲学本体论便有了提出和存在的权利。

据此, 我们提出经济哲学本体论问题。

经济哲学本体论首先与经济学有关, 因为顾名思义而来的具体性存在———经济性存在, 由经济学来探明。

经济学中的经济性存在, 实际是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有其特定的层级位置, 明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真正搞清楚经济哲学本体论具体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学本体论研究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 其中既包括自然, 也包括社会。

卢卡奇意义上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研究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活世界, 这种生活世界既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也包括当下的社会生活境况。

经济哲学本体论涉及和研究的经济生活世界, 处于存在的第三个层级, 正是在这里, 经济哲学本体论才有了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经济生活世界是人造世界, 是人的特定性质的活动及其结果。

它在本质上的属人性质, 经济生活世界内在地包含主观性内容, 按哈耶克的说法, 经济事实本身带有意见性, 这种
情况下硬要去人化, 结果可想而知, 人的主观性因素无法去掉, 研究成果由于与事实本性相悖而显得不伦不类。

这预示了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法, 只有主-客体关系的模式才能认识经济生活世界, 才能使我们建构出符合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本性的经济哲学本体论。

这种经济哲学本体论, 与亚里士多德、卢卡奇的哲学本体论和而不同,和者在于虽处于不同的层级, 但毕竟都归属于一个最高存在;不同者在于, 由于存在性质上的各有特点, 所以, 三个不同层级的哲学本体论会以各自内容的相对独特的性质而显示出其他本体论所不具备的存在理由。

依据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 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三类问题。

一研究客体问题
经济生活世界相对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自在世界, 它一旦与研究者发生关系, 便成为客体, 研究者以对客体的识见为基础构筑自己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所以, 客体存在于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中,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外无客体。

经济哲学本体论不是径直研究与这一客体直接相关且是自在性质的经济生活世界, 而是研究与客体有关并由经济学家对客体的构筑及构筑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问题。

至少有三类这样的问题需要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

一是经济生活世界的边界问题。

在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构筑过程中, 经济学家对何谓经济事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认识差别极大, 这其中显然有一个存在层面上经济生活世界边界的问题需要考虑。

马克斯·韦伯认为, 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广袤无垠的宇宙, 美国经济学家佩雷曼则说, 经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主题。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 经济生活世界只不过是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 只有效用最大化者才是理性经济人。

确实, 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商人贸易, 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 都为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事实, 但是, 政府宏观调控(凯恩斯)、文化传统(凡勃伦)、意识形态(诺斯)、种族主义(马克斯·韦伯)、犯罪作案和谈情说爱(贝克尔), 等等, 算否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事实呢? 这些经济学家确实把这些东西作为经济现象加以分析, 并把它们纳入自己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中。

经济生活世界有否边界呢? 边界在哪里呢? 确立边界的标准是什么呢? 经济学家可以随其所好地认为、甚至欣赏自己确立的边界而不说明确立的理由,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这种心态。

但是, 问题毕竟存在, 思考这些问题, 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正是经济哲学本体论的任务。

二是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性陷阱问题。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 经济学家为我们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是对经济生活世界的反映, 虽然两者之间有主观、客观之别, 但在本质性内容上两者一致。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经济学家在把外在的经济生活世界客体化并变为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虚无化处理, 所以, 经济学家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形式把他的客体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同时, 也布下了两个客观性陷阱。

每一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视野。

此视野把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一分为二, 进入视野者被实有化, 这就是我们有可能见到的经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未被纳入视野者被虚无化, 这一部分自在意义上的存在经过经济学家视野框衡以后, 变为不存在了。

非经济学家见到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部分, 由于经济学家的原因, 他们却以为这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整体。

这是经济学家布下的第一个客观性陷阱。

进入视野者是经验材料, 经济学家不可能把这些经验材料全部塞入自己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 他要对经验材料按照自己的特定标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 处理过程中, 又有一部分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内容被处理掉。

这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生活世界的第二次虚无化, 这同时也是第二个客观性陷阱。

相对经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存在而言, 两次虚无化和两个客观化陷阱意味着什么? 相对非经济学家的读者而言,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存在与现实经济生活世界中的自在性存在是什么关系? 作为主体的经济学家在把自在存在变为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存在时发挥
了什么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避免吗? 经济学家在布设客观性陷阱时, 并非有意为恶, 而是
不得已而为之, 如何定位和评价经济学家布设客观性陷阱的行为? 经济学家或许不愿承认
和回答这些问题, 实际情况是他没有义务回答这些问题, 否则, 他就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经
济哲学家了。

但是, 这些问题不仅客观存在, 而且对理解特定的经济学理论极端重要, 所以, 总得有人借助于特定学科进行研究, 这种人是经济哲学家,他所借助的学科是经济哲学本体论。

三是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经济性存在的特点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经济性存在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已涉及者有两点, 即人为性和意见性。

这两个特点昭示给我们一个道理, 不能像有的经济学家那样, 出于学科利益或其他考虑, 硬把经济
学往自然科学学科上靠,认为经济学是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学是人学, 人为万物之灵,其复杂程度令探索者激动, 也让他们头疼, 因为人这个生物种类太难以琢磨和把握了。

而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研究的物理世界, 说其不复杂没有道理, 但毕竟这两种复杂程度不能同日而语。

这一事例说明,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经济性存在, 其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存在层面上的特点对立足于此而建设的学科肯定有影响, 这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样, 一个一般性的哲学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经济性存在与其他学科中的存在相比, 除上面提到的两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 经济学的学科要
求使然, 经济学家不能过多关注这类问题, 起码是没有必要直接研究这类问题, 尤其不能
在自己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展开这一问题, 因为在经济学学科内部, 没有探讨和表述这
一类问题的理论逻辑空间。

问题的客观存在和经济学学科要求上的排拒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 唯有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探究。

二研究主体问题
这里的主体成为问题, 是由经济学家自身造成的。

主体构筑了客体———出现于我们面前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我们分析这一世界, 探究这一世界, 但由于它是人造物, 所以,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一世界,必备的功夫是研究构筑这一世界的主体———经济学家。

原因很简单, 在构筑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时, 绝对不是像洛克所言, 经济学家此时的头脑是一块白板, 一片空白, 而是秉有太多的东西, 尤为重要者, 他把自己身上秉有的东西嵌入自己构
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成为这一世界的内在性构成要素。

正是这一嵌入过程, 使得他构筑出来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与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之间可有令人瞠目的差别, 当这一差别影
响经济政策、进而影响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时, 有时会产生社会生活中的灾难。

例如, 浮夸风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西尼尔式的经济学理论与“曼彻斯特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经济学家在构筑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时, 什么东西发挥作用并作为存在性因素进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呢? 主要有两种东西:
一是主观性成分。

进言之, 第一, 虽然有不少经济学家极力否认自己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存在价值立场, 但研究结果表明, 存在价值立场是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在劫难逃的
命运。

何以如此呢? 这既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有关, 也与研究者有关, 甚至, 表白拒斥价值立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立场。

第二, 包括世界观性的内容。

被经济学家嵌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世界观往往采用经济史观的形式, 经过这种形式的加工处理, 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历史变成了线性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

现在, 这种世界观已成为大众传媒中的流行语, 如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

第三,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存在大量极有价值的认识论内容, 这以哈耶克为典型, 如《经济学与知识》的著名论文, 此外, 还可作为例证者是弗兰克·奈特和凯恩斯的作品。

第四,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包括方法论内容, 这以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为典型。

第五,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包括其他精神性因素, 如种族主义、
西方优越论, 根据二手游记材料就对某一国家如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瞎发议论, 在这一点上, 甚至连亚当·斯密都不能免俗。

经济学家把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呈现于我们面前, 试图给我们的印象是其中只有两种东西, 为主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事实或叫经济性存在, 为辅者是不得不采用的主
观表达形式。

谁能想到, 在名之曰经济事实或叫经济性存在的貌似客观性的东西中, 存在如此大量的主观性成分呢? 尤其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者, 这些主观性成分被作为客观性的东
西定位, 定位的结果是获得了“客观性存在”的性质。

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主观性内容变为“客观性”存在, 相对于人们理解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而言会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哲学本体论不研究这些问题就是失职。

二是主体性成分。

作为主体的经济学家构筑了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他与这一世界有一种主-客体互动的关系。

正是在互动的过程中, 他把主体性成分嵌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并使主体性成分获得“客观存在”的性质。

经济学家并非天外来客, 也非生活在真空之中。

在他作为经济学家的主体身上, 秉有太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往往纠缠于经济学家, 使他无法
摆脱, 他自觉或自发地把这些主体性成分嵌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

第一, 社会历史性质。

李斯特称亚当·斯密为“店老板经济学家”, 其中有挖苦的意味, 但也有客观社会历史性质的表达, 亚当·斯密看到的是工业革命以前的英国资本家, 在气度、见识和能量等方面, 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工业革命以后的大老板、尤其是与现在的跨国公司总裁相比。

第二是民族国家性质。

马克斯·韦伯是“价值中立”口号的提出者, 但他在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中, 甚至超越正常民族国家观念的界限, 把赤裸裸的经济种族主义搬进了自己的经
济生活意象世界, 这种经济种族主义几乎用不着进行多大修改就可作为德国法西斯主义的
经济纲领使用。

第三是社会利益集团性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怒斥资产阶级豢养的经济学家的文丐性质, 实际是为特定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性质。

现在, 这种文丐性质已有好的叫法, 因为这一行为已职业化, 这就是企业经济学家或行业经济学家。

企业利益或行业利益用科学经济学的术语表达出来并进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已司空见惯。

上述三个方面的主体性成分, 我们首先应承认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承认是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它们在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占有什么地位? 具有什么性质? 就地位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说, 没有这些成分, 一个个经济生活的意象世界能否产生可以另当别论, 但肯定不会有“这一个”的外观和性质。

就性质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说, 它们在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由主体性变成了客体性, 相对于主体而言, 它们由主体的属性变成了隐藏于客体之
中的属性, 成为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读者而言, 它们变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客体。

三研究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从多个哲学维度分析, 如认识论维度和方法论维度, 根据
论题的需要,我们从本体论的维度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这里, 实际是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构筑者与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存在性层面上的辩证关系。

这一层面上的辩证关系具有基础性质, 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析, 必须以它为前提。

起码, 这一关系具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主体设定客体和客体对主体的确认关系。

虽然有人指出经济生活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主题,但具体的经济学家并不研究经济生活世界的整体, 因为他的能力决定了他做不到这一点。

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 他只是“截取”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截取”哪一部分呢? 作为主体的经济学家具有相对自主权, 他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志趣和需要选取自己的研究对象。

选取的过程是设定客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成, 就是主体与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关系的确立。

这意思是说, 被选取的对象确认了选取者的主体地位, 往后,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既取决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也取决于主体的特
定状况和主观意愿。

相对于读者而言,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及这一世界中的经济性存在确实存在, 但由于“截取”的原因, 这一存在依存于主体的存在, 如果没有主体的“截取”, 这一存在就不会变为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存在。

当然, 存在本身就是对主体地位的确认, 同时也表现了主体的能力和价值偏好。

二是主体营构客体和客体呈现主体的关系。

主体“截取”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后便开始研究, 研究的过程是取得经验材料和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

研究对象的相对整体性质在这一过程中被碎片化, 碎片化以后, 主体对这些碎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和装配。

这一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研究结果的出现, 在这一研究结果中, 人们见不到未被“截取”的整体是什么样子, 见到者是主体(经济学家)排列、组合和装配出来的相对性整体。

被营构出来的相对性整体与未被截取的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整体是什么关系? 没有人细加追问和思考, 留下的是依传统理解方式而来的接受或拒绝。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营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化需要思考, 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营构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呈现。

在这里, 不能排除呈现中确实有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成分, 但对主体性的呈现显得更突出、更根本。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经济学家的水平高低和价值倾向就呈现在这一环节上。

三是主-客体辩证关系形成的自身世界是对自在世界和为我世界的超越。

当经济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世人时, 这个研究成果实际是一个自身世界, 它与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系, 由于未经研究和对照, 所以世人未必知道;它与研究者的关系虽然在实质上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但在他人眼里, 其中的主体性已经逐渐隐退, 与此同时, 客体性经历相同的过程, 所以,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反映和摹写, 甚至, 人们会认为,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就是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

在这里, 自在的现实经济生活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主体在设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时如何和为什么把自在世界变成为我的世界, 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他们的视界中成焦点者, 只有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确实, 从流转过程上看,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超越;从主体角度看, 自己由对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茫然不知到自以为了如指掌并以自己的才能和偏好为基础把它再现出来, 在自我感觉上就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超越;从他人角度看,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主、客体相互交织的过程已成过去, 潜意识中有这一过程的印记, 但在意识的层面上, 只有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这同样是对“自在世界”和“为我世界”的超越。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作为自身世界一旦形成, 便秉有了主体和世人无法改变的独特性质和生命,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早已作古, 但其经济学的自身世界照样存在和影响他人;马歇尔在自己的经济学著作中试图淡化、甚至抹煞杰文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特殊贡献, 但后人的研究还是能够揭示出杰文斯的独特贡献到底是什么。

这类似留传于我们生活中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的他人解说或续写是他人的事, 没有人承认这就是本真的《红楼梦》;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 不管后人如何着意模仿,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仍会在那里面对如此众多的模仿者发出得意的微笑。

这说明,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作为自身世界一旦产生便成为“这一个”,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总而言之, 经济学本体论研究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体、主体与主客体关系问题, 构筑起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以便人们整体把握经济活动。

(责任编辑强乃社/校对李泽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