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三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三类问题
宫敬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
[ 中图分类号] B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8862(2009)09 -0038 -05 经济哲学本体论是新提法, 虽然如此, 我们还是应承认它存在的正当权利。如此说的理由是:它作为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延续, 扩展了哲学本体论的探讨范围, 具体化了哲学本体论的分析对象。哲学本体论研究最一般意义上的“是”, 具体学科如经济学截取“是”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他看来, 哲学本体论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看, 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抽象程度上看, 是一级本质和二级本质的关系。具体学科研究存在整体的一部分, 它所得到的是具体现象或存在的本质;哲学研究整体性存在, 它所得到的是最高本质。按这一本体论模式思考问题, 经济哲学本体论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 因为其中没有经济哲学本体论存在的逻辑空间。
如果问题真是如此简单, 我们省却了精力和时间, 当然是好事, 实际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卢卡奇有感于社会存在的独特性质, 围绕社会存在而来的诸多与本体论有关的问题和社会存在本体论所具有的无限广阔的理论空间, 写出了煌煌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在一般哲学本体论之外, 围绕具体存在而来的哲学本体论是可能的。得出“可能”的结论, 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因为必要性、逻辑必然性的问题还有待说清。谈到必要性, 可以说出许多理由, 其中最根本者是具体存在的相对独特的性质, 既是建构一门具体学科的必要条件, 也是构筑围绕它而来的哲学本体论的必要条件。建构一门学科的必要, 不言自明, 建构与此有关的哲学本体论, 其必要性不易被人察觉, 但细心研究还是能够发现, 在存在特性及不同存在层面之间关系维度上反思这一学科, 对这一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对人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一学科是必要的。
有关具体存在的哲学本体论提出和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在哪里呢? 具体学科中的存在具有存在整体中一部分的性质, 但在学科范围内, 发生了性质变化, 它不再是整体中的部分, 而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整体性存在。两个整体概念, 指称的对象有根本性差别。这里的问题是, 两种整体性的存在之间的关系隐含了诸多问题, 但在具体学科中没有展开探讨的逻辑空间, 这意思是说, 具体学科中相对性整体的存在,依靠具体学科获得了存在的权利和意义, 但对这种获得方式的反思, 这种已有权利和意义的存在与最一般性整体存在的关系, 具体学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探讨。这正是有关具体学科所涉及存在的哲学本体论问题提出和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和逻辑必然性俱在, 与具体学科中的存在相对应的哲学本体论便有了提出和存在的权利。
据此, 我们提出经济哲学本体论问题。经济哲学本体论首先与经济学有关, 因为顾名思义而来的具体性存在———经济性存在, 由经济学来探明。经济学中的经济性存在, 实际是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有其特定的层级位置, 明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真正搞清楚经济哲学本体论具体研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学本体论研究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 其中既包括自然, 也包括社会。卢卡奇意义上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研究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活世界, 这种生活世界既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也包括当下的社会生活境况。经济哲学本体论涉及和研究的经济生活世界, 处于存在的第三个层级, 正是在这里, 经济哲学本体论才有了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经济生活世界是人造世界, 是人的特定性质的活动及其结果。它在本质上的属人性质, 经济生活世界内在地包含主观性内容, 按哈耶克的说法, 经济事实本身带有意见性, 这种
情况下硬要去人化, 结果可想而知, 人的主观性因素无法去掉, 研究成果由于与事实本性相悖而显得不伦不类。这预示了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法, 只有主-客体关系的模式才能认识经济生活世界, 才能使我们建构出符合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本性的经济哲学本体论。这种经济哲学本体论, 与亚里士多德、卢卡奇的哲学本体论和而不同,和者在于虽处于不同的层级, 但毕竟都归属于一个最高存在;不同者在于, 由于存在性质上的各有特点, 所以, 三个不同层级的哲学本体论会以各自内容的相对独特的性质而显示出其他本体论所不具备的存在理由。
依据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 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三类问题。
一研究客体问题
经济生活世界相对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自在世界, 它一旦与研究者发生关系, 便成为客体, 研究者以对客体的识见为基础构筑自己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 所以, 客体存在于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中,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外无客体。经济哲学本体论不是径直研究与这一客体直接相关且是自在性质的经济生活世界, 而是研究与客体有关并由经济学家对客体的构筑及构筑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问题。至少有三类这样的问题需要经济哲学本体论研究。
一是经济生活世界的边界问题。在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构筑过程中, 经济学家对何谓经济事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认识差别极大, 这其中显然有一个存在层面上经济生活世界边界的问题需要考虑。马克斯·韦伯认为, 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广袤无垠的宇宙, 美国经济学家佩雷曼则说, 经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主题。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 经济生活世界只不过是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 只有效用最大化者才是理性经济人。确实, 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商人贸易, 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 都为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事实, 但是, 政府宏观调控(凯恩斯)、文化传统(凡勃伦)、意识形态(诺斯)、种族主义(马克斯·韦伯)、犯罪作案和谈情说爱(贝克尔), 等等, 算否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事实呢? 这些经济学家确实把这些东西作为经济现象加以分析, 并把它们纳入自己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之中。经济生活世界有否边界呢? 边界在哪里呢? 确立边界的标准是什么呢? 经济学家可以随其所好地认为、甚至欣赏自己确立的边界而不说明确立的理由,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这种心态。但是, 问题毕竟存在, 思考这些问题, 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正是经济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二是经济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性陷阱问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 经济学家为我们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是对经济生活世界的反映, 虽然两者之间有主观、客观之别, 但在本质性内容上两者一致。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经济学家在把外在的经济生活世界客体化并变为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虚无化处理, 所以, 经济学家以经济生活意象世界的形式把他的客体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同时, 也布下了两个客观性陷阱。每一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视野。此视野把现实的经济生活世界一分为二, 进入视野者被实有化, 这就是我们有可能见到的经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未被纳入视野者被虚无化, 这一部分自在意义上的存在经过经济学家视野框衡以后, 变为不存在了。非经济学家见到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部分, 由于经济学家的原因, 他们却以为这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整体。这是经济学家布下的第一个客观性陷阱。进入视野者是经验材料, 经济学家不可能把这些经验材料全部塞入自己构筑的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 他要对经验材料按照自己的特定标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 处理过程中, 又有一部分现实经济生活世界的内容被处理掉。这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生活世界的第二次虚无化, 这同时也是第二个客观性陷阱。
相对经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存在而言, 两次虚无化和两个客观化陷阱意味着什么? 相对非经济学家的读者而言, 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存在与现实经济生活世界中的自在性存在是什么关系? 作为主体的经济学家在把自在存在变为经济生活意象世界中的存在时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