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完整 发热ppt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GE 发热
精选
36
2.Na+/Ca2+比值
▪ 注入Na+
T

▪ 注入Ca2+
T
Na+/Ca2+
T
▪ Ca2+
Ca2+
▪ 灌入Ca2+
Ca2+
CAMP CAMP
精选
发热 发热
37
精氨酸加压素(AVP): 由视上核、室旁核的大 细胞神经元合成。在下 丘脑腹隔区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终端中都证实有 AVP的存在,参与抗发
2.中枢调节
EP可改变下丘脑温敏感神经元的化学环境,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这样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引 起冷敏感神经元兴奋,温敏感神经元抑制,调温效应器即 起反应。
3.效应部分
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 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 血收缩,使散热减少。于是产热大 于散热,体温上升。
精选
8
生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升温)
一般〈42C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升温) 可〉42C
人体温升高分类
精选
10
精选
11
精选
12
精选
13
牛皮癣病人
精选
14
甲亢病人
精选
15
甲亢病人2
精选
16
发热与过热比较

过热
病因
无致热原
发病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 ,
散热障碍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1.信息传递
2.中枢调节
3.效应
精选
42
精选
43
时期、热型及其热代谢特点
I、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
II、高峰期 产热-散热平衡
III、退热期 散热大于产热
I
II
III
37度
精选
44
下丘 脑的 冲动
EPS
一、体温上升期 棕色脂肪组织 :富含解偶联蛋白—1。新生 儿和冬眠动物有较多的棕色脂肪组织,而成
(三) EP的作用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是POAH,其次是延髓、 脑桥、中脑和脊髓等部位。
1.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 2.EP的直接作用
精选
32
(四) EP的作用方式
当EP到达下丘脑后可能有某些中枢介质参与 发热的中枢机制,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改变,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可分为:
1.正调节介质 2.负调节介质
精选
34
1. 正 调 节 介 质
1) 前列腺素(PGE) 2) Na+ / Ca2+比值 3) 环磷酸腺苷(cAMP)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 5) 一氧化氮(NO)
精选
35
2.直接 注入
1 .前列腺素
4.直接 注入
3.APC等 (—)
1.直接 注入
EP 体调中枢 …
PG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三.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1.细菌及其毒素
⑴ 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① 致热和毒性成分为脂多糖中的脂质A; ② 分子量大,为1000~2000KD不能透过 血脑屏障; ③ 稳定性强,耐酸、耐热,干热1600C 2 小时才能灭活;
④ 无种属特异性,对任何种属动物均可致热; ⑤ 潜伏期长,需20~30分钟; ⑥ 致热剂量小,用0.1~1.0μg即可致热; ⑦ 有耐受性,如结核病人无持续性发热; ⑧ 效应部位为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⑨ 作用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合成和
升高
运动神经
骨骼肌
寒战
棕色脂肪组织产热 产热增加
代谢率增高
体温升高
精选
45
二、wk.baidu.com温持续期
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 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是为高温持续期。 •产热=散热 •此期产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升高的代谢率; •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 感受器。
肺炎球菌革兰染色
精选
24
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
聚糖骨架 溶菌酶作用点
四肽侧链
革兰阳性菌
青霉素作用点 五肽交联桥
DAP
革兰阴性菌
精选
25
精选
26
精选
27
HIV 结构
精选
28
四、内生致热源(EP)
(一) 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
种类 来源 IL-1 单核/巨噬 TNF 淋巴/巨噬 IFN 白细胞/单核 MIP-1 巨噬 IL-6 巨噬/内皮
2. 负 调 节 介 质 热。
1) 精氨酸加压素(AVP) 2) 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
3) 膜联蛋白A1(annexin A1)
具极强的解热作用,其 解热作用比醋氨酚(扑热 息痛)大 25000倍。
精选
38
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
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之 产生和释放EP,EP再作为“信使”经 血流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作用及特征
(二) EP的特性和作用
1.本身成分为蛋白质; 2.分子量小,可透过血脑屏障; 3.不耐热,稳定性差; 4.有种属特异性; 5.潜伏期短,只需15分钟左右; 6.致热剂量很小,用30~50ng即可激活; 7.无耐受性; 8.作用部位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 9.效应作用是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年人很少。新生儿发热时没有明显的寒战反
应,产热增加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氧
竖毛肌收缩化。
寒战:使产鸡热量皮 迅速
增加4~5皮倍肤,苍此白 期主
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减少
要来源。
代谢率升高:大约为体温上升lC,散代热谢减率少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升高13%冷。感此受外器 ,内生冷性感致热原如TNFa、
IL-1等直接作用于外周反组射织,可使代谢率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针对致热原
精选
17
二.致热原与激活物
通常把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 热原。致热原可分为内生致热原(EP)和外 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两种类型。EP是指 在外生致热原的作用下,吞噬细胞被激活后 形成并释放的致热原,它能使体温调定点上 移。发热激活物是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 胞并使之合成和释放EP的物质。
释放EP。
G-菌细胞壁模式图
精选
21
Structure of Lipopolysaccharide
精选
22
⑵ 革兰氏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等及其外毒素。
2.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HIV、麻疹病毒和螺旋体等。
3.抗原抗体复合物 4.类固醇 如本胆烷醇酮。 5.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
精选
1
1.感冒
2.禽流感
3.甲流
4.非典
5.手足口病
精选
2
精选
3


精选
4
登山
精选
5
精选
6
皮肤/内脏
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 (调定点)
负调节
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
效应器
调节体温稳定
体温调节体系示意图
精选
7
一、概述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 移而引起的一种以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为主要 表现并伴有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